佛法开示

佛说无量寿经概述 (一)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整理

 

大家晚上好,今天有这个因缘与大家聚会一处,以这一部《佛说无量寿经》为大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一部经若是和去年我们所讲的《佛说阿弥陀经》比起来是长得很多,所以此时不能够把整部经的经文,每一句每一个字为大家详细的解说。而我们两个月才来讲一次,那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有办法讲完整部经。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一部经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我们对这一部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同样的,这一部经和其他的经典都有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那在我们汉译里是把它分成上下卷。在卷上的部分主要是讲述无量寿佛,或者比较普遍的我们称之为阿弥陀佛。他在因地还没有修菩萨道之前,原本是一位国王,后来他发心出家,法号为法藏比丘或是法藏菩萨。在正宗分的前一部分就讲述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的因缘,然后以他所发的大愿来成就一个净土,而圆成佛道。这是上卷的主要内容。

这部经,在卷上的前三段是属於序分:第一段就是叙述这一部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而说;第二段,是说明在这法会当中,听众里有很多位菩萨,也道出了这些菩萨们的殊胜功德有如普贤菩萨那样的殊胜。接下来的第三段,即是说明了这一部经的因缘。佛每讲一部经或是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在法会当中就有一位当机者,由当机者提出问题,而佛慈悲解答。那么,这一部经的前后半段分别为阿难陀尊者和弥勒菩萨为当机者。 

谈及佛在什么时候讲这一部经,通常在佛教的经典里头,我们可以看到经文的开端是用【一时佛在这个词句;因为印度人的文化思想也许对于时间和历史的记载,没有中国人写得这么的详细和清楚,所以经文里面都是很笼统的只是记载一时佛在某某地方讲经说法。或许你自己有这个因缘,可以翻阅中国人所记载的历史再和印度人所摘下的历史做一个比较,你就可以发现到印度人的历史,他们是不注重年代的,所以在我们佛教经里头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都不会特别强调某月某年,而只是用【一时。。。】

那么这部经是在什么地方讲的呢?根据经典的记载,这部经是在灵鹫山说的。灵鹫山就是佛在世时讲经说法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如果我们现在到印度去朝圣,也可以到灵鹫山那个地方去寻记。

那么这一部经是对谁而说的呢?经文里告诉我们是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开始是先列出声闻比丘,在一万两千个大比丘里,经文就列出了总共三十一位:第一位就是尊者了本际。尊者了本际就是指当年佛成道后,在鹿野听闻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比丘,他是当时五比丘之一。就是我们通常把他的名字翻译为乔陈如比丘。接着就是尊者正愿、正语、大号、仁贤,即是五比丘的另四位,而最后一位列出的就是尊者阿难,所以总共是三十一位。

法会当中,除了有一万两千个大比丘之外,还有众多的菩萨。在多位菩萨之中,前面最先列出的三位菩萨是代表大行的普贤菩萨,第二位就是妙德菩萨和第三就是慈氏菩萨。妙德菩萨就是指文殊师利菩萨,那么慈氏菩萨,也就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弥勒菩萨。刚才前面有提过,他也是这部经的当机者之一。那么列出了这三位菩萨之后,在经文里又说又贤护等十六位正士,就是说下面还有包括了善思意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等十六位,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算一算只是有十五位,再加上前面的三位菩萨,总共是有十八位的大菩萨。经文也讲述这些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就是说这些菩萨都具有好像普贤菩萨的殊胜功德与八相成道,自利利他之德相。虽然经文里列出来的只是十八位,但是在尾端也有做一个交代就是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就是说,在法会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菩萨。

下来一段经文就是讲这一部经的因缘。这部经的整个因缘是说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现出了一个很特殊的姿态,於是为当机者的阿难就很好奇的向佛提出了问题。他的提问如果用我们现代白话文的解析就是说:�世尊啊,今天您的姿态特别的清雅,脸色清朗,比如明镜,这样的光辉与威容,是我(是指阿难) 从未见过的。� 阿难就这样的请示佛陀,是什么样特别的因缘,世尊现此庄严相。释迦牟尼佛在还未回答之前,他就问阿难是不是天人教他来问的,还是他自己想起要发问这个问题。阿难回答,是他自己想要问的问题,而不是诸天教他问的。其实,这种情况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弘法会里面,就有人做当机者提出问题,那么问的人觉得不好意思,就说我的朋友叫我问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这样的问阿难。

释迦牟尼佛於是就告诉阿难:�你问得很好,因为你是为怜愍众生,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发问。佛本身就具足无限的慈悲,为怜愍众生而出现于世间,佛的出世是为了弘法利生,利益及教化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在经中有说佛法难遇,亦说无量亿劫,难值难见。刚才我们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形容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难遭难遇就好像昙华一现。我们这个道场叫做昙华苑,但是你们知道什么叫做昙华吗?昙华是印度语,是udambara,是一种花,很久很久才会开花一次,所以形容我们听闻佛法的机会难遭难遇就好像这个昙华一现。经文里的�犹灵瑞花�,其实就是指这个昙华,是udambara翻译过来的。

释迦牟尼佛称赞阿难陀,因为就是他的一问所以能够恩惠所有的众生。在此,我们也必须感谢阿难陀,如果没有他的提问,我们今天也没有办法听到这一部经典。

接着,佛叮咛阿难尊者要他好好的聆听,他要为大众讲述这个过去的因缘。从这一段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经文的正宗分。那么在正宗分里面的第一段就是讲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在赞佛偈里头:「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无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那么最后这两句「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四十八愿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一段经文里面拿出来的,法藏比丘怎样会发这四十八大愿呢?那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谈。


Click to print this article 单击列印。

 

top

 

news archive
 佛法开示

news archive
 电子报目录



谢谢您参阅檀香电子报
订阅 I 取消

I 檀香主页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