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开示

学佛次第讲记(六)【04年精进佛七开示】

启出离心━解脱六道轮回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昨天晚上,我们已经介绍了「皈依三宝」和「深信业果」。《菩提道次第论》里所讲的「共下士道」,我们在第三天和第四天的讲座中来作了概略的介绍。今天,我们进入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启出离心」。这也是更为深入一层的修行次第,在学佛道上,我们最终还是要了生死、脱离轮回苦海。再者,如果我们要行「菩萨道」,也必须先「启发出离心」;它是修解脱道的基础,所以称之为「中士道」或「共中士道」。

当我们提及「出离心」,很多人都会害怕,以为发出离心就得把自己的家庭全部放弃了,什么都不理会了!讲到此处,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有个人很不小心的掉进一口井里,心里很慌张也很害怕,在他拼命挣扎的时候,忽然间在身旁手摸触到一条蛇,哗,把他给吓坏了!於是,即刻大声喊叫:「救命!快把我救起来呀!万一给蛇咬到了就不得了啦!」就在那个时候,刚巧他的老师经过,听到井里面有人大喊大叫,就跑过去看;原来是他的学生掉进井里去了。这个学生看到老师,非常高兴,但想到井里还有一条蛇,心里更着急,所以希望老师赶快把他救出来。老师放了一条绳子,然后要他抓紧那条绳子,好像提水似的,把他往上拉;当学生已离开水面蛇不能咬他时,老师便问他:「你真的想我把你救起来吗?如果是,你愿意听我的话吗?」学生即刻回答道:「必定依教奉行。」老师听后,再往井下一看,然后要他马上把手放开,这时也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坚信不疑,既然老师叫他把手放开,那就要依教奉行,只好把眼睛一闭,手就放下。手一放下,当然又掉下井里去啦!掉下去的时候,本来对於井内那只蛇的阴影感觉还很害怕,但心里想老师叫他放下是有一定的原因。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吓自己,井里的那条蛇,其实只是一条绳子!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要真正的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人都会舍不得!那么现在我们所讲的「出离心」就是要我们「放下」,但是不必感到担心和害怕,这不是要我们马上就把家庭完全的放下。如果真正能够把家庭放下,这也要具足所谓的善根和福德因缘,要不然我们先得学习放下我们平时所放不下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很喜欢吃某一种食物,一段时期不让我们吃看看又怎么样?就以我们大马人最爱吃的榴连为举例,如果要那些喜欢吃榴连的人不要吃,也许就很难做得到了。你开始可以用吃榴连来训练自己「启发出离心」,如果你认为:「对不起,没有办法做到!」那你是很难发出离心的。如果我们想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又放不下榴连,那就很难往生了。

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跟五比丘讲的就是「四谛法」,即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事实上就是在讲因果:「苦」、「集」讲的是世间的因果,先讲「业果」,而后再讲其「业因」;「灭」和「道」是讲出世间的因果。为什么佛不是先讲「因」,而后才讲「果」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些不真正了解佛教的,甚至会觉得佛教是很悲观的:怎么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说法就说苦(dukkha) 呢?其实,这个并不意味着佛教是悲观的,因为佛在最后,有讲灭谛,就是离苦得乐,而且讲的是永恒的快乐;此外,佛还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道谛),所以佛教并不是悲观,佛法是针对我们生活中所受的苦而对症下药,试问我们之中,有谁没有吃过苦?

犹记得小时候,一些长辈常讲一句也许我们听后很不服气的话:「我吃盐比你吃米还要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这岂不是很夸张吗?在那个时候,我们听了很不服气,但是现在我们学了佛以后,才明了他们所谓吃盐很多是什么意思。你可否知道盐的真正味道,吃少,味道就咸;吃多,味道就变苦,是取这个意思。其实,他们背后真正要告诉一些年轻小伙子,他们的人生经验,或是吃的苦头比年轻人还多。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会来学佛,乃至于来打佛七和参加短期出家,也是因为吃了苦头。那么,吃过苦的人,会来学佛,那个苦就没有白吃啦!提及这个「苦」,我们可以从轮回中来思惟「苦」。

思轮回苦
思惟轮回之苦,可分作两部分来谈,即:甲、思惟轮回总苦;乙、思惟轮回别苦。

甲、思惟轮回总苦
现在我们来探讨轮回的总苦,它可以分为以下几 点来谈,即:
一、 无定过患;
二、 无饱足过患;
三、 数数舍身过患;
四、 数数结身过患;
五、 数数高下过患;
六、 无伴过患。

第一、 无定过患。意思是指我们偶尔会受生到善趣去,但这轮回的快乐并不可信赖,它也是短暂的。我们就以人的一生来说,在我们的前半生里可能某个人是我们过去生中的仇人而现在是我们的亲友,也很可能是父母子女。这种角色对换的情形,也许你会觉得好像有一点奇怪和含糊不清,朋友变仇人或是仇人变成朋友,尚可接受,也或许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么父亲或母亲变成儿女,或相反的儿女变成父母的,这又怎么说呢?佛教里头有一个相当有趣故事,说明此事真实不假:

有一个年青人,他的家后面有一池塘养了一些鱼,他的父亲生前最爱吃鱼,死后就投生到池塘里去做鱼;他的妈妈后来死了,也因为非常执着舍不得那个家,加上造恶业,所以就堕到畜生道去成为他家中的一只狗。妻子对他不忠,在外有了外遇;他知道了以后,非常的生气就把那男人杀掉了。这位被杀的男人又非常执着他的妻子,结果就投生做他的儿子。
一天,这个年青人到池塘里捉了一条鱼,但他却不知道原来这只鱼是他过去的父亲,於是把鱼给杀了,便吃它的肉。当时,舍利弗尊者看到了这种情形,便感叹的说「食父鞭母」 ,怎么食父,怎么鞭母呢?因为他吃鱼的时候,家中的那只狗也抢着要吃,於是他就鞭打它。其实他也不晓得是自己过去的母亲;反而,却把仇人当做宝贝,紧紧的抱在怀里。事实上那个仇人现在投生来做他的儿子呀!所以说:「仇人抱怀。」 接下去的还有一句,是「妻吞夫骨」 。那只狗在吞鱼骨,所以说轮回可笑!在同一生中,亲友往往也可能变成怨家,仇人也可能成为亲人。昨日的富人可能是今日的穷人,一个很富有的人,在一场的经济风暴中,在一夜之间暴穷;因此,一切事情刹那间变幻莫测!

第二、 无饱足过患。这是告诉我们轮回的快乐就像喝盐水一样,喝得再多也不会满足。如今人人都是在为钱而忙,当我们有了一两银子,就想要得到十两,以为得到了十两就可以满足了。结果,当他得到了以后并没有满足,还想要一百两、一千两,甚至十万两,永无休止,无法得到满足的一天。

第三、 数数舍身过患。我们从无始以来在六道里轮转,在过去生中也曾经做过梵天、帝释(很高地位的天神),但是有没有用处?他帮不到我们,到后来还是要受生到无间地狱去,或者在人间变成他人的家奴。

第四、 数数结身过患。我们在地狱中喝过的烊铜比海水还要多,如果我们还是在六道里轮转,那将来还要喝下更多的烊铜。同样的,出生在恶鬼道和畜生道里所受的苦也是如此,只要一天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还是要继续地受这些痛苦。

第五、 数数高下过患。这是说我们从高的地位掉下来的那一种过患。我们用英语是怎么说呢?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即使我们的财物最终也是会消散的;同样的,我们的权位再高,最终还是会堕落;相聚的最终还是要离别。「生」最后要面临的还是「死」─这就是六道轮回的苦。
第六、 无伴过患。我们从母亲的胎中出生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也得一个人独自去承受,到了死的时候也是独自一个人去。


乙、思惟轮回别苦

以上是轮回的总苦,现在,我们要继续探讨轮回的别苦。别苦里头就有分为恶趣的苦和善趣的苦。恶趣的苦,我们在过去第三天的开示里,已经讲过了,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这一段的重点,我们要特别提出来探讨的是善趣的苦。善趣的苦,就包括了以下三种:
一、 思惟人苦;
二、 思惟非天苦;
三、 思惟天苦。

一、 思惟人苦。我们受生为人,当然这个苦对我们而言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我们人的苦亦可分为八种,简称为「八苦」,即:
i.    思惟生苦;
ii.   思惟老苦;
iii.  思惟病苦;
iv.   思惟死苦;
v.    思惟爱别离苦;
vi.   思惟怨憎会苦;
vii.  思惟求不得苦;
viii. 思惟五蕴炽盛苦。

i. 思惟生苦。当我们投生到母胎里去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我们是在一个很狭窄又黑暗及肮脏、恶臭的母胎里待了九个月零十天,而我们一般上讲的是十个月。如果要你想象,现在就把你丢进一个很深的洞里面,很肮脏、恶臭,又没有人把你救起来,我想,一天你都很难受了。现在,你在母胎里,那个空间更加的小。那么我们在出世的时候,那种苦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每个孩子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呱呱大哭,因为很痛呀!这就是生的苦。

ii. 思惟老苦。如果我们要体验老的苦,可以问一问一些在座的老菩萨们。在跑香的时候,哗,那些年青力壮的,跑得很法喜,但是老菩萨因为跑得太慢所以也赶不上,有些想跑也跑不动了!或者我们可以到楼下的二楼和三楼的晚晴苑去跟那些老菩萨们谈一谈,肯定我们会有所体会,也更了解老了是怎么的一回事!

iii. 思惟病苦。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验,所以大家不难体会到病的痛苦。但是,病到最后的时候,我们总会怕死!万一化验出来的是患了绝症,那我们就更惨了。

iv. 思惟死苦。最后,我们要承受死亡的痛苦。因为我们舍不得这个身体、亲人、眷属,还有世间的各种享受,所以死时将有剧烈的身心疾苦。

v. 思惟爱别离苦。我们与亲爱的人,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是很苦的。我们在欢聚时,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在分离的那一个时刻,就感觉很伤心。那么更何况当我们失去了权力地位,或是财物受用等,这种痛苦就更大了。这些并非我们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对待,而是轮回中本来就有的真相。

vi. 思惟怨憎会苦。怨憎会是指我们生活中偏偏碰到不称心的人或者是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比如说碰到冤家。我们有一句话说:「冤家路窄」 ,这个人跟我们的关系不好,但是却偏偏在同一间公司做同事,天天见面,实在是无奈、痛苦;这也包括了遇到病魔而受折磨发疯等,以及与人发生口角,或触犯王法、遇到强盗等,无数的事件都可能招来怨憎会苦。

vii. 思惟求不得苦。比如说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当家人带他到一间百货公司去,他看到一些很喜欢的东西,就要妈妈买给他,但妈妈又没有这么多钱,无法买给他,为了表示抗议,他就哭啦,这就叫作求不得苦。那我们大人也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也有求不得的时候,不过就不能像小孩子这样哭出来,只能无奈地苦在心里头。

viii. 思惟五蕴炽盛苦。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指我们的身体和心识,或是简称为身心。五蕴炽盛苦简单说就是身心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以上是我们出生为人,自己可以体验的八种苦,我们这儿只是较简单地说明而已。

二、 思惟非天苦。非天是指阿修罗的意思。阿修罗,他们的福报比人大,但是不比天人的福报大。天人经常掠夺非天中的漂亮女性,又能享用长生不死的琼浆玉液等,受用丰裕,因此非天常常妒火中烧。当他们看到天人在享受的时候,马上就起了一种很强的妒嫉和不快,所以就喜欢向天人发动战争。看一看我们的人间,其实也有阿修罗。就比如说,这个美国的总统,发动去打了一场伊拉克战争,所以小布什和伊拉克的沙旦胡先就是我们所谓的人间阿修罗呀!每一次阿修罗与天人发动战争,阿修罗都是输给天人,我们英语叫作Born Loser。每次都打输所以也是很苦的啊!

三、 思惟天苦。天人,是不是每次都当赢家,就很好过了呢?其实天人也好不了多少,当他享尽了所有的福报,他就现这五衰相:第一、就是他的身体或皮肤的光泽开始衰退;第二、是他不想安住坐上;第三、是他身上挂着的那些花环开始枯萎;第四、他的衣服在那个时候就会开始染上了污垢;第五、他的身体也会开始发出臭味和流汗。所以到了那个时候,他就非常地痛苦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要尽了,不能够再继续享受天乐。经典里形容他耽着于一个地方等死相出现的时候,就好像在热沙上翻腾的鱼儿似的,这种的苦要经历七天之久。天界的七天是等于我们人间的三百五十年啊!所以现在我们看了这种情况,还想不想做天人啊?因此,总的来说六道轮回就是苦。这是佛告诉我们四圣谛里的第一个真谛,「苦谛」。

思惟烦恼之原因
接下来的第二个真谛,是说明这个苦的由来,也就是苦、集、灭、道的「集谛」。我们会在六道里轮回受苦,是因为内心有这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贪」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因为有这个贪心,所以我们会去造种种的恶业。如果贪欲一起,又得不到的时候,嗔恨心马上就生起,这便是「嗔恚」。打个比如,通常在我们过堂吃饭的时候,那些较合口味的菜肴,我们就会起一种的贪欲,想要把它吃完,不然,就会生气,埋怨厨房怎么老是煮这道菜。看看五观堂里挂着一个布条,是教导我们用斋时要做五种的观想,其中的一种就是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不管是遇到我们喜不喜欢吃的,都要放下贪欲和嗔恚!

接下来是「慢」,就是当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比别人大时,便傲慢地瞧不起别人。而那些没有权力,也没有钱财的人,可是他们有的是气力大,也会看不起那些气力比他小的人,这就叫做大欺小啦!这种傲慢的心态也带来很大的麻烦!

还有「无明」,就是对事实真相不明了,比如说对苦、集、灭、道,四谛法或者是对昨天我们所讲的业果和三宝的不了解。无明或愚痴将导致我们通过身、口和意,再去造作身口意业。无明也就好像我们在这片黑暗的空间里,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在那个时候点燃一盏灯,就可以破除一片漆黑,这盏灯就是代表智慧,以智慧来破我们的无明。

那么,下来的「疑」,就是对四谛、对业果和三宝,我们心里还存有怀疑,不能坚信它的存在,这是六根本烦恼里,所谓的疑。

最后,这六根本烦恼的总因,我们称它为「不正见」。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和培养正知正见。以下再举出五种的不正见,即:
i.   坏聚见;
ii.  边执见;
iii. 见取见;
iv.  戒禁取见;
v.   邪见。

抉择能趣解脱道性(道谛)
我们接着要探讨的是苦集灭道的「道谛」。「苦谛」和「集谛」是世间的因果,那么「灭谛」和「道谛」即是出世间的因果。「道谛」是出世间的因,而「灭谛」是出世间的果。我们必须先修出世间的因,才会证得出世间的果。因此,我们先来讲解脱痛苦之道,这亦分作两个部分,即:
一、 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二、 以何等道灭除轮回。

一、 何等身灭除轮回
我们应以何等身来灭除轮回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次地重新强调「暇满人生」的可贵,因为我们要灭除轮回就必须依靠现在这个具足梵行三学:即戒、定、慧。佛所说的三学胜过外道,所以又称之为增上三学。如果我们要修道就必须依靠这个暇满人生来灭除轮回,因为没有比人身更殊胜的修道之身。

二、 以何等道灭除轮回
我们要修何等道来灭除轮回呢?这个部分又分两项:
i. 启出离心;
ii. 戒、定、慧;

i. 启出离心。即是我们已看透,也不再贪恋这个六道轮回了。不在六道里轮转,而证入涅槃,离苦得乐。这种心,我们就称之为出离心,是很高层次的看破和放下。

ii. 戒、定、慧。我们必须要明了,想要断除轮回,就必须要找到它的根本。那么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呢?轮回之根就是「我执」。这太麻烦啦,所以要能够斩断轮回之根,就必须根除或对治无明俱生的我执。我们要证得无我慧,才能去除我执。这个慧,不是我们一般世间所讲的智慧聪明。这个慧是从定中得来的,所以以下跟我们讲的,要证得无我慧就先要生起增上定学。有个譬喻是这么说,如果我们要去伐木,就必须要有一把锋利的斧头,不但如此,还必须有能够握好斧头的强壮臂膀,这样我们才有办法伐木。这个譬喻里头,证无我慧就像那把锋利的斧头,能够砍伐我执之树。不仅如此,还需要心离微细内散乱且一心专注的坚固三摩地(定) ,它就像握斧的强壮手臂。三摩地,印度语是SAMADHI,有时候也音译成三昧。比如说我们念佛,要念到生「定」或是三昧或者是三摩地。三摩地的基础是建立在增上戒学。因此佛教的戒、定、慧三学里所讲的定,是和其他外道讲的定是有所不同的,佛教修的定是先要有道德为基础的。

如果是依《菩提道次第论》或者是不同传统的佛教,对于修止和修观都非常的强调。止,原本印度语叫做SAMATHA;观,是VIPASYANA。换句话说一个是修定,一个是修慧,所以两者都重要。因此,我们要解脱六道轮回,就必须修习戒、定、慧。在「中士道」里,我们讲「定」跟「慧」,那么在最后的「菩萨道」,也还会再次地讲「定」跟「慧」。其实,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头,有特别的说明如何修「止」和修「观」。现在我们先把重点放在「持戒」。

「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天用斋过后都会念「戒为无上菩提本」,所以要成就佛道就要先从守持净戒做起。在《亲友书》中也说:「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修密的人,戒对他们而言是不被重视的,这麻烦就大了!在西藏传统的佛教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因为正信佛教曾在当地兴盛一段时间,而后来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变成不重视戒律。密宗的修法有分为佛教和印度教两种。印度教的密宗的修法或者我们称之为HINDU TANTRA,他们对男女性关系抱有一种很放逸的心态。佛教的出家人之所以选择出家,或者好像我们现在来受持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戒,都要严守第三条戒就是不淫戒。但是,在西藏有一段时期就是因为此事而出现了问题,所以后来有一位叫YESHE OE的藏王,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把当时在印度,一位很著名的佛教成就者阿底峡尊者请到西藏来,再复兴西藏的佛教。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藏传的佛教又重新严守戒律。直到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创下了叫做格鲁巴,也称之为黄教,是非常重视戒律的教派。这里要跟我们强调的是持戒的功德,佛教能否常住世间,取决于根本别解脱戒。如果有持律的比丘存在,圣教就存在;相反的,如果我们的世界已没有持戒清净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的存在,那佛教也就灭尽了。佛在还未入灭之前,阿难尊者请问佛陀:「佛入灭后,谁是诸比丘、比丘尼,乃至四众弟子的老师呢?」佛回答:「于我涅槃后,当以戒为师。」我们可从这里看到戒的重要性。现在佛教传入西方社会,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因为西方社会本身也对两性的关系抱有很随便的态度,他们也分不清印度教与佛教教义之间的差距,把这个问题混杂和搞乱了。很多西方人学佛后并不太重视戒律。

当然,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机缘出家,就好像我们这个星期里没有机会坐在前面,坐在后面受持八关斋戒也非常难得。前者和后者不同的是在於身有没有出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心要出家。我们要知道,出家亦有分为身出家和心出家。这里有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佛在世时,有一女众,她要求出家,而比丘尼僧团也接受了她。可是,过了不久,糟糕!她发现自己怀孕,这在她要求出家的时候是她所不知道的。后来,也因这件事,佛陀就增设了一法,就是女众要先守持式叉摩那戒两年,而后再出家。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了。她怀了孕,但并没有犯戒,因为她是不知道而出家的。结果,把孩子生下来,那孩子很有善根,后来也出家。这个比丘尼,虽然她是已经出了家,但是那种天生的母爱,却很想去抱她的孩子。后来,孩子出家修行,也证得罗汉果位。当他见到她时,就向她说:「很可惜,你的身虽然出家了,但你的心却还没出家!」所以千万不能存有这种心态。如果我们是在家的,可以身不出家,但心要出家。因为在这个时候,也许家庭环境不允许我们身出家,那我们就先学心出家,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够身、心都出家,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很多人都身出家心也出家,那佛教就会兴盛啦!


解脱生死轮转(灭)
最后,我们来探讨四谛里的「灭谛」,就是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涅槃,印度语是NIRVANA。「涅槃」是完全或彻底摆脱轮回之苦的意思,我们是以修道来证入涅槃。


念佛法门
现在,我们要倒回来看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强调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往生就是在启发「出离心」。如果是以其他的法门来说,就好像刚才我们讲的四谛法,要修戒、定、慧。那么念佛法门的殊胜是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法门都是靠自力,但是念佛法门除了自力以外,还有佛的大愿力的加持。当然,如果我们自己不念佛,要别人替我们念,那是不可能往生的,所以我们念佛是要具足信、愿、行的。我们这里所讲的「行」,是指「持名念佛」。愿,讲的是「切愿」,这也是很重要,我们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启出离心,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念佛法门也是出世间的法门。在你们所交上来的报名表格里,看到你们很多写来参加佛七的目的是要更进一步地认识佛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我们应当要了解不是因为念佛而来念佛,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生死,念佛法门是一个出世的法门。

每天晚上大回向的时候,我们所念的经文:「弟子众等,现世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这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如果我们要以佛的大愿相应,那就要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的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就是我们要见阿弥陀佛,他的相好光明,还要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乃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接着我们就边念南无阿弥陀佛边跑香,归位的时候,再继续念这段经文:「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顶,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剎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到这里,就是说我们要发愿往生,那么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听闻阿弥陀佛说法,而证无生忍。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娑婆世界证得无生忍,就已摆脱生死轮回之苦。如果以菩萨的果位来讲,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有条件来度众生。结下来的下半段是:「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这个部分我们明天再详细地解说。

我们要真正了解念佛法门就是要我们启发出离心,解脱生死轮转。希望我们大家要继续地努力,继续地用功。大回向过后,我们的寿命又减少了一天,希望大家真正地用功。特别是那些还在昏沉或掉举的人,希望把握好接下来的时间,更加用功、精进。





top

Click to print this article 单击列印。

news archive
 佛法开示

news archive
 电子报目录



谢谢您参阅檀香电子报
订阅 I 取消

I 檀香主页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