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们讲解大回向经文之时,剩下后面的一小段,即「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内容。也许我们读了这一句偈文,会产生疑惑,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以后又回到娑婆世界来做什么呢?
同时,我们解说启发「出离心」,在学佛次第里,是所谓的「中士道」,或「共中士道」。今天我们来探讨「发菩提心━入大乘之门」,这是成佛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菩提道次第论》里称之为「上士道」或「不共上士道」。我们说启发出离心是要鞭策我们脱离六道、解脱三界,这是非常重要,因为要发菩提心,基础也是建立在出离心上,因此菩提心和出离心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出离心」的主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个人想要逃脱三界之苦;「菩提心」的对象范围就扩大至一切众生,帮助他们了生死、出三界。但是这两种的发心都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即是要脱离三界;然而不同的是在於发心的对象,就如刚才所提及的。
在还未能够发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以出离心为基础。就这一点有很多人都误解,甚至对菩提心带有不正确的观念。打个比方,我们平时所说:「某某人啊,你很发心!」其实所谓的发心,严格上来说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本来的印度语是ANUTTARA
SAMYAKSAMBODHICITTA,音译成中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BODHI,即菩提,是指佛的觉悟。我们一般上所讲的「发心」,其实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它的内涵却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接着会详细地解说。
另外还有一个不正确的观念,这是我们一般的人时常会犯的:就是把大慈悲心,当作是菩提心。大慈悲心,即是所谓的「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虽然大慈悲心很不简单,而且也不容易做到,但是这不足以和菩提心相提并论。要发菩提心是必须具备大慈悲心,但是单单有慈悲心,不代表已发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要加以理解。
我们应该再次地强调─修学佛法的次第是要按部就班的,就是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再继续进入第三步,这在《菩提道次第论》里,我们把它称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犹如我们在学校里念书一样,最终的目标,是要念大学,但是之前我们必须先要念小学和中学,总不能舍弃这两个阶段,就马上要修念大学的课程。同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从人天乘或是下士道修起,而要直接行菩萨道,那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了地基,再高的楼房也无法建成。
为何发菩提心如此的重要?今天我们就引用佛在他即将入灭的时候,所说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即《妙法莲华经》里的一段经文:「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处于世,为此一事实,余恶则非真。」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的是:佛说法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我们成就佛道,即修菩萨道,或修一乘法。但是之前所讲的出世间法门有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这都是一种的善巧说。尽管如此,这一部经典里特别强调的是,其实佛说法,最终的目的即是要我们好像他一样,也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发大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然后证得无上佛果。
发菩提心可以帮助我们速净罪业,同时也累积我们学佛的资粮。在《摄行论》里,有一首偈颂:「余诸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即枯死;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无尽反增茂。」意思就是比喻说香蕉树只能生果一次,过后就不能够再生产了;我们的善行,犹如芭蕉似的,生果即当尽,但是菩提心之树所生产出来的果实,是永远尽增长,因此它的利益,是非常之大。
正明修菩提心
「不忍圣教衰,不堪众生苦」─常常铭记这一句话,可激发我们菩提心,从而成就无上的佛道。现在我们详细地探讨正明修菩提心的两种方法:(一)
、 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二) 、 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七因果是包盖了以下几点,即:
i、 知母;
ii、 念恩;
iii、 报恩;
iv、 悦意慈;
v、 悲心;
vi、 增上意乐;
vii、 正修发心。
前面六种的修心为其因,最后的第七━正修发心,是发菩提心之果。在还未讲七因果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七因果之首所修的平等舍,即「舍无量」。我们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一般凡夫都有分别心,往往对某些人会生起嗔恨之心,或是贪欲之心等,内心并不平等。在面对身旁的亲友、仇敌、非敌非友三者时,自然地会分别,对三者生起贪、嗔、漠然三种不同的心态。此时,应当观察:我们现在对视为仇敌的那个人有嗔心,为什么会厌恶他呢?我们会发现,是因为想起此人以前对我所作的伤害。接着,就应按照先前「思惟轮回总苦」时所讲的,怨亲不定的道理,思惟此人在过去多世生中也曾做过我的亲友,所以就这样要断除我们的嗔恚心,因为他不是我们永远的敌人呀!相反的,我们对现在的亲友感到欢喜,原因是因为此人目前施予我们衣食等微小的利益所致;然而我们也应当思惟此人以前也曾无数次与我们为敌。那么非敌非友视为中庸,过去也曾是我们的亲友,也曾是敌人,而一切有情全都作过我们的仇敌与亲友。所以不管对亲友、仇敌和中庸之辈,我们都要平等对待,这就是修平等舍。
在修七因果之前,我们还得先修「平等舍」。不然我们就无从生起菩提心。
第一、知母。意思就是认知一切有情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的母亲。在《掌中解脱》里,帕绷喀仁波切开示:「我们今生有母亲,同样的,以前在胎生或卵生中受生时,每一次也都会有一位母亲。受生一百次,就有一百位母亲;受生一千次,便有一千位母亲。如此推演下去,母亲的数量是无法计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推到一个结论,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一切有情不仅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而且还做过无量数次这么多,以我生死以来,不管是做人,还是修罗,也或者是天,乃至于畜生、饿鬼、地狱,一切的众生,都无量数次在不同道里,做过我的母亲。
修「知母」的时候,要先观修我们今生的母亲曾多次为我前世之母,然后观父亲、再观其他亲友、中庸人士。一旦我们生起很好的感受,再以仇敌为对象来修,最后就以一切的有情众生为我们的对象来修,换句话说都把所有的人或有情众生观作我们的母亲,这称之为「知母」。
第二、念恩。这是说妈妈对我们的恩是非常之大,所以我们要念恩。既然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那我们就应该思惟她做母亲时,所给予我们的深重恩德。我们就以今生的母亲为例,在初、中、后三个阶段,母亲的恩德非常深。起初我们在母胎里九个月零十天,母亲因为怕伤害到我们,对一切的饮食、住行都非常小心,呵护胎中的孩子。在我们出生之后,什么都不懂,就像一只肉虫,母亲却以十指捧玩,很高兴的,好像把我们当成什么宝贝似的。可能其他人看了我们都不理我们,但是母亲不会,她会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们,将我们放在柔软的褥垫上,而且是选择最好最暖的布料,同时以慈爱的微笑来对待我们。还有当我们流鼻涕的时候,因为担心用手会弄伤我们,就用她的嘴来吸允;小时候,我们也还不懂得自理,母亲就用她的亲手来清理我们的粪便。如果现在要我们这样做,试问有多少人敢做?她时时刻刻保护我们不出意外,总把孩子的苦乐放在首位。即使要入睡之时,仍然想着孩子,却不能像前那样安怡自在了。如果孩子尿床,妈妈马上就把他移到干爽的地方,妈妈就要睡在床湿的部分。
不仅如此,我们学走路、讲话、饮食等行为举止,都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学会。我们现在能够自如地行走、谈话等,不是都得依靠母亲吗?所以说,如果没有了母亲,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活下来!即使是一只小动物也是这样,如果它的妈妈不理会它,它一定是活不下去。当我们长大后,母亲会将自己从来舍不得用,比自己身体还珍贵的钱财,全部都拿出来给我们。我们可要知道,这每一分钱,都是她不顾造罪、恶名与辛苦所赚来的。过后,她又将房产交给我们,为我们安排婚嫁,或者是安排我们出家,所以母亲用她全部的心血来养育我们。总而言之,母亲用尽了她全部的智慧与能力来帮助我们,为我们造就一切的利乐,消除损害与痛苦,因此她的恩惠是无量无边的。
在我们每一次的受生为人时,一切众生作我母的次数无法计算,她们都像现在母亲一样,以恩情养育过我们。同样的,当我们受生为其它种类的众生,她们也同样的克尽慈母之责来养育我们,让我们安稳顺利成长,所以要「念恩」。
第三、报恩。假如我们今生的母亲是个瞎子,又无人引导,她的心神慌乱,快要从悬崖边跳下时,这位母亲如果不去指望她身边的孩子,还能指望谁呢?这个儿子不去救他的母亲还要去救谁?同样的,一切众生缺乏辨别法与非法的眼目,每一刹那都受到贪欲与邪行的影响,每走一步都被恶行绊倒,没有遇到像导盲者一般指导是非取舍的善知识,所以他的心被烦恼蒙着,他的神志不清而疯狂,跳下恶趣的悬崖,多劫之中,身体与火无法分开。此次我们好不容易遇见了善知识,遇到了大乘法,稍知舍取之理,与那些众生相比,情况算是好很多了,所以就应该想到,救护那些有情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
这些众生妈妈正陷于轮回大海之中,而此番我们已有救度的方法,如果不去救他们,我们只能被形容为忘恩负义。因此,应想到救度众生的责任,落在自己肩上而勤修报恩。那怎样报恩呢?
惠施有情食物,衣服等,只能暂时消除他们的饥渴、寒冷,并没有究竟的利益;能使有情具足一切的安乐,远离一切痛苦,对他们就有稳固而重大的利益。若能将有情安置于佛位,有情便能具足一切安乐,远离一切痛苦,这是真报恩,即使对我们这一世的父母,也要这样的来报恩。
第四、悦意慈。慈是爱护众生的心态,或是对儿子般的慈爱。为人妈妈的,应该懂得什么是慈爱,但是这种的爱就只限於自己的孩子。菩萨的爱即是爱一切的众生,这叫做无缘的大慈。所以我们应当思惟,如果现在一切有情能具足一切安乐,该有多好,愿他们具足所有安乐,我要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给予快乐。
第五、悲心。这里所指的不是普通的悲,而称之为同体的大悲。这个大悲心是力量强大之成佛不共的亲因。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广论》
里,「修菩提心次第」科判中特别指出:「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以及「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菩提心力量的强弱,视此大悲心而定;菩萨修道的速度快慢,也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来决定。比如说当孩子掉入火坑时,父母会即刻设法去把他救出来,但是亲戚就未必有这种马上要去救人的心,这是因为悲心有强弱的原故。
当我们生起悲心体验时,便应回忆以前在自身上所修的恶趣痛苦,然后推及其他有情,观修他们现在正遭受种种的痛苦。所以之前我们讲三恶道的痛苦,现在我们观想一切众生,在六道里正受极大的痛苦。对恶趣有情生起悲心之后,再以善趣众生为对象。我们不应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善趣的众生就没有受苦,其实善趣的众生迟早也会堕入恶趣的,实际上与堕恶趣众生并没有两样。
然后我们再对今生的妈妈修习悲心,因为他正在造作苦因,一切有情都在承受痛苦和造作苦因,所以我们应当生起悲心,心想:「如果这些具恩母亲能远离痛苦与苦因,该有多好!我要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大悲心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像慈母一心系念身患重病的爱子一样。我们有一句俗话:「病在孩子身上,痛在妈妈的心。」
第六、增上意乐。正如子女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为一切有情除苦、予乐的担子就由我来承担,由我独立将有情置于佛地。「慈心」与「悲心」
,好比不忍见到母亲堕入深坑,而希望有人出手相救;「增上意乐」 则是毫不迟疑的决定由自己亲自救她出离险境。不是等待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这叫作「增上意乐」
。
第七、正修发心。在勇敢地担起利生的责任之后,再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将发现,现在自己连利益一位有情的本事都没有。我们应当研究一下究竟谁具有这种能力,以及自己是否也能达到他们的水准。那么试问我们所拜的梵天、帝释,乃至于声闻、缘觉和初地的菩萨到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们是否有这种的能力呢?他们都无法圆满地做到利生的事业。因此只有诸佛的利生事业才是无与伦比的。诸佛能根据有情不同的界、意乐、种姓,毫不费力任运自然地利益有情。当获得佛位之时,便能拥有以前皈依部份中所说的种种功德,所以想要利生就一定要获得一切智,或者是佛智,为此必须发起为了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之心。菩提心的两种希求,即希求证得无上菩提和希求普度一切有情。如果这样的来修习,一定会能获得圆满菩提的。因为发菩提心的时机没有比现在更殊胜了,我们得到暇满人生,能用来修行成佛,所遇到的法是佛的圣教,所以在这一生中,我们要修习发菩提心。这七因果就是教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正明修菩提心的第二种方法是自他相换。亦分为:自他平等、由众多门思惟我爱执过患、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正修自他相换、然后依此修取舍法。我们将会简单的来做个介绍。现在我们修行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执,或是我爱执。现在要我们把「我爱执的心」和「抛弃他人的心」来做个互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感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如何抛弃别人,今后就如此地抛弃自己;以前我们如何真爱自己,今后就如此地去真爱他人,这就是自他相换。
讲到此处,就以一则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个事情是过去发生在日本。有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亲很有钱,但是他从小就不学好,后来父母亲去世了,他把父亲所留下来的家产都花光了。每天吃、喝、玩、乐、好赌、嫖妓等,无恶不做。最后,钱花光了,连吃饭都成问题了,怎么办?那个时候,就想起小时候妈妈曾经带他到佛寺里去,在那儿也曾看过出家人,於是就想到佛寺那里去出家。到了佛寺那里,但寺门已关上,他便上前去敲门,可是却没人理他,没办法就只好厚着脸皮,在门外过了一个夜晚。隔天早上,一位小沙弥出来,看到这么一个人,就请他进去。这年轻人於是就跟小沙弥说他要见住持和尚。住持和尚见到他就问道:「有什么事?」他便回答说要出家。「为什么要出家?」。这位年轻人不好意思说他要来「找吃」,或者是因为没有饭吃要出家嘛!其实,他也不懂得出家是要了生死,所以静静地不出声。
那住持和尚继续地问他:「你要出家,那你懂得做些什么?」 事实上,他什么都不懂,以前是个好命人,也不需要自己烧菜煮饭,那么丛林生活常住众出坡的那些工作更不用说了。和尚问起他的全部都摇头不懂,最后,也只好问他:「
唉呀! 既然如此,不如你告诉我你会什么?」 这个年轻人想呀想,突然想起:「啊,我会下棋!」和尚听了便说:「不错,还好你还会下棋。」
所以就把棋盘拿出来,吩咐侍者到里面去请一位老法师出来,跟这年轻人下这一盘棋。
「把我的那把剑也拿出来」 住持和尚继续跟侍者说。剑拿了出来就插在桌子的一旁,接着说:「好,你说你会下棋,现在你就跟这位老法师下这一盘棋,如果谁输了就把他的头砍下来!」
这位年轻人听后吓呆了, 看看住持和尚的脸,又不像是开玩笑的,哎呀糟糕,那个时候如果他想要放弃又觉得丢脸,没办法也只好鼓起勇气和硬着头皮下棋。为了保住这个脑袋,所以下棋的时候就非常专心,什么都不敢想。过了一阵子,他开始松了一口气,因为很有把握地认为会赢得这盘棋。在那个时候,他才敢把头抬起来。当他把头抬上来时,看到前面是一位老法师,唉呀,不得了,心里马上就生起惭愧心,觉得自己实在很糟糕,怎么都把父母亲留下的家产都花光,而现在却为了讨碗饭吃,竟然要来出家!那么这部棋如果是赢了,这岂不是要对面的老法师为我而送命吗?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所以就下定决心,轮到他走下步的时候,他却故意走错,因为该死的是他!这叫自他相换。这个时候,住持和尚就把桌上的棋盘翻倒,便说:「今天的这一盘棋没有人赢,也没有人输,所以谁也不用砍头。」
然后他还接着对这年青人说:「你今天学了两样东西:第一、你可以修「定」;第二、你也可以修「大悲心」。」
就凭他有这两点的好处,所以就收他出家。
一位二世祖,经过住持和尚这么一考,就发现他是一尊未来的菩萨。这位年轻人出家以后,果然在后来有很大的成就。
净土法门之发愿
在净土法门里,我们发愿,第一就是要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不但发愿往生,而且还要发愿回归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发度众生的愿极为重要,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只发愿往生,不愿在六道里轮转,这称之为发出离心,并不是菩萨的一种的精神。念佛法门,如果根据《阿弥陀经》的记载,就是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无量寿经》里也告诉我们:乃至十念,皆得下辈往生。无论如何,《无量寿经》里也非常强调发菩提心。往生亦可分为:下辈往生、中辈往生和上辈往生。然而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
在《观无量寿经》里有提及的日观、水观等等,还有西方三圣的诸妙宝庄严观,总共是十六种的观想。在九品往生之上品上生者,往生后就马上花开见佛,但下品下生者,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乃得花开,闻观音势至说法,然后发菩提心,才得以见佛。
在我们大殿的墙上,贴着《普贤菩萨行愿品》,其中的一段偈颂是:「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愿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即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疑,利乐一切众生界」
。所以未生以前,即生以后,都以修普贤行利益众生,行菩萨道,所以修净土法门,也是以发菩提心为本,以念佛为正行。
六度与四摄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继续探讨菩萨所修的「六度」和「四摄」。修习六度,也称之为「成熟自相」。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但是这里所讲的六度是要修习六度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即是「圆满」的意思。如果我们是行菩萨道就要受菩萨戒,那么受持菩萨戒,他的精神就是断恶修善,而且还要广度众生。在我们进行剃度仪式的时候,第一刀,我们念「愿断一切恶」
;第二刀,是「愿修一切善」 ;第三刀,「愿度一切众」 。这就是菩萨的精神,当然菩萨也要修戒、定、慧。定与慧,就是静虑和智慧(般若)
。「静虑」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就讲得很详细,就是「止」或是梵文叫做SAMATHA ;「般若」,就是「观」,梵文是VIPASYANA。
六度是「自成熟」,而四摄即是「成熟他相」,所以菩萨必须利益其他的有情,便以四摄的方式,来成熟有情。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我们念回向偈的偈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生,同生极乐国。」我们必须要能够以回向偈里的所说的去加以实修,而不是只停留在口中念念而已。如果我们不懂得它的含意,也不懂得去实修,那实为可惜!因此我们应悉发菩提心,成就佛道,共度诸有情。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明天最后一天,我们会再温习「念佛法门」和往生必须具足的三资粮━信、愿、行。在这六天里头,我们以《菩提道次第论》的架构来跟大家讲解修学佛法的次第,这也跟「念佛法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top
 |
单击列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