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们讲了「发菩提心」,明白学佛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圆成无上的佛道,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在这之前的过去六天里,是以藏系佛教《菩提道次第论》为架构,跟大家来介绍修学佛法的次第,以及它与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在上一个星期六,也就是佛七第一天的开示,我们的重点就是强调「持戒与念佛」。
今天晚上,我们再倒回来,讲解这个「念佛法门」。如果我们想对昨天晚上讲的「发菩提心」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研读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著作《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在他已经断气的时候,一些周围的人,因为还存有一种世俗人的感情,舍不得而哭泣。他就睁开眼睛来,向这些人说:「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也。」
过后他又合掌称念佛名,然后就往生了! 这就是所谓的生死自在,一般凡夫就不行,因为他们还会怕死,不想死的时候也得死,死了之后,要生也不能够生,他的业力会牵引着他再去轮回和投生六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念佛法门,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我们每天早晚功课,念诵《佛说阿弥陀经》,它里面的内容,就是跟我们说明这信、愿、行是往生必备的三种资粮。这就比喻说,在过去的时代,因为交通不很发达,所以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往往就要用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还未出门以前,就必须准备好足够的资粮,才不会半路没食物充饥,或是走到一些较偏僻的地方,没水喝。这是告诉我们若是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就必须要有所准备。
佛法有很多种法门
同样的,修学念佛法门的人,也是要具备这三种资粮,即信、愿、行。首先我们必须强调,在学佛过程当中必须掌握的正确理念。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在这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都不难接触到佛法里头各种不同的法门。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片很特别的国土,原本就是南北传佛教的交流点。在最早期,佛教从印度由阿育王大力的将佛法弘扬到世界各地,以后就有很多的出家人,从所谓的南传国家迁移到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从斯里兰卡和缅甸,传入泰国、柬埔寨,也包括过了我们马来半岛。在这之前,我们这一部分的地区已受印度梵文文化的极大影响,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尼,所以在我们BAHASA的文字里,其实有很多是梵文的文字。实际上,泰国和柬埔寨的语文,也是受梵文文化很大的影响。
后期的大乘佛教也影响我们这地区所信仰的佛教。在最近两百年中,因为地理的关系,尤其是在大马的北部,很接近泰国,所以南传佛教是有直接的影响。当中国人移居到南洋后,才把汉系的佛教带入本地。目前,影响最大的,当然也是汉系或是中国的佛教,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北传佛教,就是以汉文经典为主的佛教。
在最近的十几二十年,藏系的佛教渐渐地传到我们马来西亚来,其中也有很多优秀的藏传善知识,把很好的佛法带到这里来。无论如何,从负的一面来看,每一个传统里都蕴含着当地民间的习俗与文化,当然也有一些较属于迷信的味道。因此,不管是南传、汉传还是藏传佛教都各有其特色。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应当要弘扬正信的佛法。
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不单是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而且佛教本身也是多元化。也因为如此,有时候却会带来一些麻烦!对于那些比较贪心的人,问题就出现在他们同一个时候样样都想要学。听说有南传法师到来弘法,他就去学南传;过后又听到我们这里有打佛七,他也来参加,或许是在某个地方有打禅七,他也跟着报名;再过一阵子,藏传的一些仁波切(Rinpoche)
从西藏或印度来, 又一窝蜂去参加法会。哗,什么都学!但是学到后来却变成什么呢?英语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好,就是变成一个「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 。意思就是「无所不学,但是最后却一事无成。」 其实这对我们真正想发心修行佛道是很不利的。
修行要一门深入
如果我们要深入的修习佛法,就必须要选择一个适合我们根性的法门,这叫「一门深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有所成就就是因为犯下了这个毛病。如果我们不选择一门深入,就不了解如何去学,也不懂得从何修起!尽管如此,要一门深入,也必须对整体佛教,尤其是佛教的历史和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至於为什么佛教演变至今,会开展出这么多不同源流和不同传统、派系,乃至于许许多多的法门,都必须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它会加强我们对自己所选择的法门更有信心,继续的深入探讨和修学,最终体会到所选的法门的确是最好的法门。
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记得,如果我们选择念佛法门为自己的修行方法,这对我们而言念佛法门就是第一,但这并不是他人也都这么说!如果我们身旁有人所修的法门不是念佛法门,而是学习南传的禅修,从中他也得到很大的法益,那么这对他而言,他所学的禅修法门是第一。这其实也并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置疑的!对一个学密的来说,密法就是第一,所以佛教要持有一种的包容心。我们修学适合自己的法门,别人却选择修学适合他的法门,所以都是第一。法门是平等且要相互尊重,这极为重要。
我们觉得可悲的是,在这种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我们还会面对不同传统的佛教徒,甚至宗教师,用一种排斥的心态,贬低其他的法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应当省思和加以警觉。
信、愿、行━深信
往生净土所须具足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要「深信」,在经典里所讲的信,就是要我们深信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刚才我们有提到:不同传统的教法里可能会出现一些的问题,比如说在南传佛教里,因为他们的修行重点是出离或解脱轮回,并不强调修菩萨道。他们一般上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古佛时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所选择的是行菩萨道,所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圆满成佛。他们以佛的弟子为榜样:他们都能够听闻佛法,修四谛法,而得解脱生死。如果修菩萨道,就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所以在南传的国家,他们是比较强调出离心,了生死出三界。
无论如何在南传佛教里也有人修菩萨道,如果有机会到缅甸去,就可以看到在很久以前,在石头上刻着有人发愿行菩萨道,不过他们是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候会遇到问题,就是一些人接触南传佛教,可能他的老师告诉他没有观世音菩萨,或是没有阿弥陀佛,那这问题就大了!如果是对一个一生当中在念观世音菩萨,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圣号的老菩萨,你去告诉他没有观世音菩萨,也没有阿弥陀佛,那实在是难于接受。如果他不相信你所说,这还好,但是如果他对你有信心,也许他开始会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动摇了。因此,我们念佛的人,绝对相信有阿弥陀佛和有极乐世界,而不产生丝毫的怀疑。
「信」,要深信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而且还要相信因果。如果一个人他是选定了另一个法门,或许他可以不信有阿弥陀佛、有菩萨,他依然可以作个很好的佛教徒。他可以启发出离心,了脱生死轮回,这我们也很赞叹,因为他所修的是如此的因,所往的去向也是如此的圣果。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依世间法,那我们就继续地在六道里轮转。这方面我们在讲四谛法的时候,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那如果我们是念佛的,就可以往生,而且是绝对地有信心,这就叫做信因果。
三资粮里的「信」,还有就是要自信。有些人可能会说:「念佛可以往生,我行吗?我可以做到吗?」我们马来西亚人,很喜欢讲一句话:「Boleh,
Memang Boleh.」, 一定可以做得到。只要能够具备信、愿、行三资粮,就肯定可以往生,不需要有一丝毫的怀疑。
一些人曾经提问过我,因为他们想知道我是不是学密的。虽然在之前的六天里,是以《菩提道次第论》来跟大家介绍修学佛法的次第,但是我本身并不是学密的。我也曾经接触藏传的一些善知识,但是本身是选择修念佛法门。为什么会选择念佛法门呢?之前在我学佛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几位善知识,也许是他们对我的一种影响。我开始比较认真学佛的时候,应该是在纽西兰念书的那一段时期。开始时所接触到的是南传佛教,后来认识了一位英国的法师,他融会贯通佛教三大传统,所以从他的身上,我对於整个佛法的大纲有了初步的掌握。后来,我回到马来西亚,第一位亲近的是:我们大马佛教界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竺摩长老。那个时候我刚从国外回来,和另一位同学━梁国兴居士,以前是中学时候的同窗,我们各自学佛的因缘都不同,那时他在佛教青年总会相当的活跃,但是我们两人都一起到三慧讲堂,参与周末的念佛共修会。竺公上人非常慈悲,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一辈的,非常爱护,也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也知道,竺摩上人也是当时大马佛教界所公认的佛学泰斗,每当我们去亲近他的时候,他也是劝人念佛。直到了他老人家往生的那一刻,所留下的遗训,要大家在他往生之时都以念佛为主,这是一个说教的大德。其实真正和你们比起来,我学佛比你们还迟!那么回到这里来,在三慧讲堂皈依三宝和受在家的五戒。后来出家的因缘到了,就在修净上人的座下披剃出家。
我的剃度恩师━修净上人,可能你们之中有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位大德。修静长老是住在升旗山上,他专门弘扬「四无量观」,当他老人家年老的时候,我们去拜会他,问起他有关念佛,他说「南无阿弥陀佛」,即万德洪名,所以也是劝人念佛。在他病的时候,他曾跟我们说:「人生啊,苦不堪言,不要逗在娑婆世界,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还有一位就是我的法恩师━伯圆上人,我们寺里挂着很多的对联,都是他老人家的墨宝。他是在禅堂里出来的,但是他喜欢跟我们说,他以前在鼓山涌泉寺的一则真人真事━慧来大师往生的事迹。所以我们每一次到吉隆坡去,都很喜欢去亲近他老人家,而他每一次都是苦口婆心,劝大家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禅师,一位开悟的禅师的嘱咐与叮咛。
之前我也接触过好几位藏传的大德。我们五楼的礼堂,时常都会借给他们办法会或是弘法。还记得有一位仁波切,他是一个小派的法王,在他们的宗派里有一个叫做「颇瓦(POWA)法门」。当时我请示他有关这个法门,我告诉他在晚晴苑里,我们有带领老菩萨念佛,是否这个
POWA 法门可以帮助老菩萨?他告诉我们只要教导老菩萨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他本身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妈妈,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其他的就不需要了。
中国的佛教很特别,有一些祖师,他是禅宗的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为何这些禅宗的祖师也教人家念佛呢?大家可以细细的去思惟。念佛法门,我们说它是三根普被,意思即是从一位大菩萨,文殊、普贤,乃至于一位不识字的老婆婆都可以修。
今天我们讲的深信,也可从祖师大德们的往生实际例子,来跟大家分享和共勉,以加强大家对念佛法门的信心。首先,就以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为例。印光大师在他八十高寿那年,于春天,在他写信回答一些信徒的问题时,信中已有所暗示,他将要走了。他说:「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光是印光是指自己的意思。
在十月二十七日那天,他生了一场小病。于二十八日,印祖就召集大众到关房里会谈,他说:「灵严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印祖的那个道场是名为「灵严寺」。其实他推选了妙真法师接任住持,大家也欢喜同意,就开始选日期举行升座仪式。大家选的是十一月初九,但是印祖告诉他们说太迟了。於是大家就改选于初四,印祖也摇头说迟了!最后大家再提前选了初一!印祖果然点头了。就这样妙真法师在初一那天接任灵严寺住持。
到了初四那天,印祖的身体就开始病了。在那天早上一时半,他从床上起来,便说道:「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到了二时十五分,拿水洗了手之后,就起立着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就坐在椅子上,端身正坐,而面向西。大约三点钟,妙真法师到来拜见印祖,他又做最后的交代:「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而后,一言不说,只是口唇稍动念佛。大约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往生了。所以大家要明白,为什么选初九和初四印祖都说迟呢?这是预知时至,好像慧来法师也是如此,这是我们说念佛功夫得力啦!
也许我们会觉得,他们都是法师,法师才有能力做得到。其实,这也不表示说在家居士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我们楼下晚晴苑有一位老菩萨,他的名字叫黄金枝,是位男菩萨。他到我们这儿来住,我们教他念佛,每天我们常住众做早课,他都会跟随着念佛。后来生病,到医院去检查,得知患上癌症而且还是到了末期,但是值得赞叹的是他依然很坚强地继续念佛。后来孩子安排他住进医院,他的病情可说是日益恶化。他看到孩子伤心流泪,还会安慰他们不许流泪,而且要帮助他念佛。过了不久的一个星期三,他突然跟大家说:「再过三天,我就要走了。」
大家听后不以为然,大概是病得糊涂,而胡言乱语。后来他的病情又有了好转,真信法师和我们晚晴苑主任在星期六早上还到医院里去探望他,回来后向我报告说老菩萨的病情已好多了。但是没意料到的是,大约下午一点多,老菩萨的女儿来电告知我们她的父亲已往生了。更有趣的是在该医院服务的护士,他们也没有接触过佛法,而且之前看到好多患上癌症的病人,都是很辛苦地死去,但是这次看到老菩萨安然地往生,他们都感到惊讶。见到我们还说,这位老人家肯定生前念过很多经,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就是老老实实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晚晴苑里的一位老实念佛的老菩萨往生的事迹。
信、愿、行━切愿
切愿,就是昨天和前天我们所讲的,第一就是启发出离心。出离心是要我们不再贪恋这个娑婆世界,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第二个就是发愿要回来度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这称之为发菩提心。就好比如我们到美国一间很好的大学去留学,该大学内的设备好,又有很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聚集在一起。那么学成以后,我们不忘了归来马来西亚服务这里的人民。所以我们发愿到极乐世界去,就是好比我们去留学似的,那里的环境很好,连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变成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学长,这是经文里有说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有这样的同学,我们还学无所成,那就要怪自己没有认真地修学。学成了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条件再回来娑婆世界度众生。
净土宗还有一位祖师━藕益大师,在他的《阿弥陀经要解》里,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意思就是我们能否往生,是全靠这个「深信」和「切愿」。
信、愿、行━妙行
在念佛法门里,其实是有多种的念佛方法。比如在八关斋戒里所讲的六念法,其中的念佛,是以思念佛的功德。净土宗之念佛法门也有实相念佛、观相念佛和观想念佛。现在最为普遍而且多数人在修的是「持名念佛」。在佛七的第一天,我们有跟大家提及《阿弥陀经》里这一段的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因此,在这七天内,我们就以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念到底,所以我们是修「持名念佛法门」。
藕益大师,在其《阿弥陀经要解》里,所讲的「得生与否」,是凭我们的信、愿;那往生的品位高下,就全靠持名之深浅了。事实上,我们来打佛七,是希望借着这段时间来精进修行,这是所谓克期求证。克求什么呢?就是求个「一心不乱」。我们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就看看身边或是周围的人,念佛的很多,但是真正往生的却很少。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具足往生的三资粮,即深信、切愿和妙行,老老实实的念佛,那往生当然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们早晚课所念的《佛说阿弥陀经》经文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在我们汉系的大藏经里,还有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佛说阿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是翻译成「系念不乱」。那么后面讲的「心不颠倒」,玄奘大师的翻译是「令心不乱」。
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净土法门,就要从净土经典下手。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我们应当要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其内容的。再来就是《佛说无量寿经》,对于我们修习念佛法门的同修,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昨天晚上,我们也重点的说明了「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这一部分是在《无量寿经》的下卷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特别地留意。净土经典还有一部是《佛说观无量寿经》,它的重点是说明「十六行观」。这十六种的观想,也不容易修,所以不是每个人可以行持的。无论如何,这部《观无量寿经》也很重要,前半段讲的是「三福」,而后面是讲「十六行观」和「九品往生」。这也可以让我们对念佛法门有很好、很深入地认识。
我们在这七天内的开示,最主要的是让大家对整体的佛法有正确的了解。大家这么发心来打佛七,受持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十戒,我们一定要把最好的佛法供养大家。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有一些挣扎,如果在这佛七期间,我们专讲念佛法门,可能你们的受益会比较大,但是我们的戒子将近两百位,单单年龄就有十几岁到八十余岁,所以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实我都很赞叹在座的老菩萨,我用华语来讲,可能他们也听不懂,但是他们还是很有耐性地坐在一旁。今年我们全部是用华语来讲解,对于一些受英文教育的,就可以通过投影机来了解我们讲解的内容。
对于我们想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精进念佛的同修们,应该是以讲解「念佛」,或是把重点放在「念佛法门」较为理想。我们这几天所讲的,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对整个修学佛法的次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至於那些很精进念佛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失望,那就请你们多多包涵。
在整个佛七期间,我们是以集体方式带领大家共修,所以非常感恩每一位法师,从法庆法师到我们的纠察、维那和悦众法师。其实在这七天内,他们与戒子相处的时间,都比我长,所以你们应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大的法益。我们这些在座的法师当中,都各有所长,在于修习念佛法门、禅修、乃至于说教方面,老实说都比我强,所以这七天里,我也向他们每一位学习。其实也不只他们,我也向你们大家学习。
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就要各自回家了。当然这个‘回家’ ,是指回我们所熟悉的家,还没有回‘阿弥陀佛的家’。还有,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并不希望诸位回家后就变成家中怪人!如果是这样,也许你的家人,明年就不让你来参与了,也许原本他们是有心要学佛的,看到你的言行举止,说不定他们也放弃了!心里想着:糟糕!我的儿子去了檀香寺打佛七,怎么回来之后怪怪的样子。
大家大概还记得我们有句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真诚地希望你们在这短短的七天里,过得很有意义。要不然就像我们一般的人,都是活在醉生梦死之中。我们形容说:「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此手一双。」那么也希望大家回去了以后,常回忆起这七天的精进修行,生起欢喜的心。其实不敢要求你们在这七天内,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只要大家还能够向着我笑,就表露出你内心的法喜充满。回家后,继续努力─念佛吧!
top
 |
单击列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