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与 答
唯悟法师
慈悲回答


问:
佛陀住世时以托钵为生,而过午不食。现在南传佛教依然延续这传统方式,北传佛教则以自食其力为由,不再托钵。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托钵的意义?

答:
佛陀悟道之前,古印度就有两类的宗教师:
(1) 在家宗教师,可以成立家庭,是属婆罗门。
(2) 出家宗教师,名为沙门。

第二类沙门宗教师已脱离了家庭,所以需要在家信众护持供养。这种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影响了东南亚一带佛教形式,它允许僧众以托钵维持生活。 当佛教传入中国時,面对中国渊深文明,佛教必须做出适度的改变,以圆融的姿态传入中国。中华文化有着自己根深的传统价值观,他们不接受托钵方式,视之为被鄙弃的行为。所以中国的祖师掌握了戒律的宗旨后,以卓越的智慧与勇气建立了丛林制度,制定清规戒律,使佛教普及中国社会。百丈清规是我们所熟悉的丛林制度,他们秉持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态度出家修行。虽然中国佛教不行托钵,但民众是允许以食物或金钱供养寺庙;有些信众还把土地捐献予寺庙,而为了不让多余的土地荒芜不产,寺庙就把土地出租予农民耕种。

传统佛教的托钵行持也无法在西藏佛教里实行,因为西藏人是属於游牧民族,当然托钵就很难被奉行了。 至於现代的佛教,尤其座落于城市的寺院很难再行持托钵,无论是北传或南传,或多或少已被社会的体制限制了托钵习俗。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明白托钵的意义。通过托钵的行持,出家人培养谦卑的态度,在家居士则有机缘种福修慧,过程里使出家人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在家居士以食物供养出家僧众,而出家人则以佛法真理供养普罗大众。 近来我们呼吁佛教信众莫把金钱布施于出外托钵的僧人,原因是当今佛教与社会面对假和尚的干扰。遏制假和尚是呼吁的前提,我们不想严重的谴责以金钱布施的信众,间中没有对错,主要是要教育大众,不要助长假和尚的不如法行为。只要我们了解托钵与布施的实义,就懂得如法护僧与布施了。

top

Click to print this article 单击列印


news archive
 问 与 答

news archive
 电子报目录



谢谢您参阅檀香电子报
订阅 I 取消

I 檀 香 主 页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