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wencai on
配合农历六月十九日的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檀香寺于七月廿日,下午二时三十分举行三皈五戒仪式。主持者为真如法师,地点在大悲殿,参加受三归五戒者有二十余人。
仪式先由维那法师领众唱《炉香赞》,接着是真如法师开示,过后大众在佛前忏悔,然后正式传授三归五戒。
真如法师的开示内容,是依据唯悟法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讲记》及,《三皈五戒开示》。
“学佛以前,我们遇到困难都会去求神明。但神明为六道的众生之一,他们还是凡夫。六道中之天、人和阿修罗是三善道,但阿修罗脾气暴躁,是福报大的众生;饿鬼、畜生和地狱的众生则为三恶道,这三道很苦。”
“唯物论者认为,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在佛教认为是不正见。佛教教我们要向内求,要修心,不向外求就是“内道”;向外求就是“外道”。皈依受戒,为要获得解脱的基础。归(皈)依,即归投依靠。三归依,是归投依靠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作为我们的依归处,而成为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三宝使我们不堕三恶道。”
“六道都不是可依的,唯有佛。佛有教我们解脱的法。佛有三种殊胜功德:一、断六根本烦恼(烦恼断尽);二、能令众生解脱;三、具大悲心。所以佛才是我们真正可依靠的对象。”
“圣人有几个层次:声闻、缘觉、菩萨、佛;而佛是最高的圣人。拜佛是提醒我们佛是最高尚的学习典范。”
“法是能令人解脱,为所依处。佛经最早是由佛陀说,而弟子背诵下来。佛入灭五百年后,才被记下成文字,到中国后才有印刷本的佛经。”
“僧,有凡夫僧与圣僧。他们有如佛的功德,但没有佛的圆满。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皈依僧本是皈依圣僧,但圣僧大家不能辨别,因此一般僧众也是我们皈依对象。皈依僧,是因为他们是全心全意的修学者,所以应该跟随。”
法师依弘一大師的《敬三寶》开示,给予“归依僧”的正确观念。他说,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人,而是皈依僧团,所以全部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
他也以弘一大師《南閩十年之夢影》之开示勉励大众:“三宝弟子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乃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個人若能具足這樣坚定地信,他的品行道德,必然会逐渐完美。”
“佛教的道德准则是以五戒为主。五戒,是佛陀在世时,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做人的准则和要求。只要我们把五戒守持好,就不会失掉这个人身。佛陀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能够修到自动也自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才有资格称为人。如果我们还会犯五戒,那我们只能算是个学徒。”
“五戒是:一、不杀生,即不伤害有生命的众生(这代表佛教对生命界的尊重)。二、不偷盗,即是“不与取”。凡是没有经过物主的同意,而拿走对方的东西,这就犯“不与取”戒(没给予而拿取)。这条戒,包括了不得以种种的不良手段占有别人的东西。三、不邪淫戒,即不搞婚外情。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叫作正淫,超越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就叫作邪淫。四、不妄语戒,就是不撒谎的意思。五、不饮酒戒,除了不饮酒,也包括了不滥用毒品。”
“以上的不杀、不偷和不邪淫三戒,是守护我们的身业;不妄语是守护我们的口业。口业除了妄语,还有恶口、绮语和两舌,这些我们都不应去触犯。最后,不饮酒戒,可避免犯上五戒里杀、盗、淫、妄的根本戒。因为酒和毒品会导致头脑不清醒,造下杀、盗、淫、妄的根本恶业。”
法师传授完三归五戒,便颁发三归、五戒证予当天受三归、五戒的三宝弟子,所有参加者,都带着恭敬、虔诚的心上前领取,整个仪式就在庄严肃穆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