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新 认 识 高 血 压

-A A +A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周然宓

重 新 认 识 高 血 压

目 录
前言
一、从进化论对高血压病诊断的疑惑?
二、从流体力学看心脑血管疾病
三、正常血压值的疑问
四、 “高血压患者”增加之原因
五、西药降压治疗可能具有的危害

结语
• 众所周知,老年人血压容易增高,尤其是疲劳后血压更高。历来认为这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而且还可出现心、肾、眼底等脏器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 治疗高血压的西药已有数十种之多,但遗憾的是,自有了有关高血压的理论和相关的治疗药物以来,因高血压所引发的疾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 笔者从进化论和流体力学角度,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人体衰老以后,尤其是疲劳后出现的血压升高,是机体为减轻心脏负荷和防止脑血管意外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此时进行降压治疗——扩张外周小血管,反而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 所以用中药改善血管性能才是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方法。
• 在高血压病人愈来愈多,降压治疗极为盛行的今天,深入探讨这一机理,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 从进化论对高血压病诊断的疑惑?
1、 两性繁殖的意义:无数次的人体实验


2、动物实验的缺陷:举例---食物
动物实验室
3、宏观与微观研究的价值差异:
4、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为什么如此之高,并明显高于低血压?
诊断标准错误?
环境突变-----适应环境失常?
适应环境之需?

二、 从流体力学看心脑血管疾病

(一)疲劳后血压增高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 休息时,心脏输出量减少:
对内脏血管扩张的质疑:传统观点并无依据
如整体血管扩张,心脏输出量不会减少
如毛细血管扩张,则效率下降
外周阻力不变---肺部郁血
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血管弹性好则扩张,血压增高不明显;

---血管硬化则血压明显升高(包括舒压)
---增加排尿:血压下降
---排尿过多:无法适应剧烈活动
• 血压增高是否增加心脏负荷? 既然这一血压增高是在心脏总输出量减少情况下的调节结果,那么总体讲,心脏负荷一定是有所减轻。

(二)疲劳后血压增高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
•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血液从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 下一级血管阻力的增加,就会增加上一级血管腔的压力;反过来,上一级血管阻力的增加,就会减小下一级血管的压力。例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有利于保护真毛细血管,但同时增加了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后微动脉和微动脉等的压力。


三、 正常血压值的疑问
正常血压一般定为100-140/60-80mmHg ,经常高于或低于这一正常值,就认为是高血压或低血压。这一标准一直指导着人们对血压正常与否的判断,殊不知,这里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很多人可能因此常年服药而遭受药物的毒害。

一)个体不同血压值理应不同:
• 个体之间的体质差异:如酒量的差异
• 个体大小差异:

一个身高2.3米的人,心脏到头顶的距离约0.6米,到脚底的距离约1.7米;而身高1.4米的人,心脏到头顶的距离只有约0.35米,到脚底的距离约1.05米。

在直立状态下,一个身高2.3米的人的头顶,要获得与身高只有1.4米的人相同的血流供应,其血压必须高出19.4 mmHg。
按人体倒立时,脚趾要获得同样血流量供应来计算正常个体之间的血压差异,可能更符合实际生理。这样,一个身高2.3米的人与身高1.4米的人之间血压差至少应该达到48mmHg。
• 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差异:
•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二)血压值理应正态分布:
•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球人口中约有26%患有高血压病,但年龄为60-69岁的人群的发病率则高达约50%,而70岁以上的发病率则更高。而低血压发病率则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低血压发病率。
• 从进化的角度看,血压值理应呈正态分布,才最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就是说高血压发病率理应近似低血压发病率。正如身高、胖瘦呈正态分布。
• 现在高血压发病率之所以大大高于低血压发病率,固然与当今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因素有关,但还反映了在思维误区影响下制定正常血压值的错误。由于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都认为高血压是直接的主要原因,因此就把正常血压值人为往下偏移。

(三)正常血压值界定的疑问:
• 正常值是如何界定的?是以最初界定的正常血压值作为标准?那么最初的正常血压值又是如何界定的? 一定是正确的吗?
• 如果有关血压的理论,现在(2009年)才发明,我们又该如何界定正常血压值?

小结:现在所公认的所谓“血压正常值 ”,实际上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本来就不够准确。

如果人类现在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改变,而使血压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血压正常值 ”就变得更不合适。
现在的血压正常值,如果能够指导我们改变现在人类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而使其血压得到下降,则可能具有一定意义。但如果是想用现有的西药(至少是极大部分),来治疗所谓的高血压,则极其错误,危害无穷(详见“高血压的治疗”)。

个体之间的血压差异就像个体之间的酒量差异一样,我们仅凭血液当中的酒精浓度不能很好判断其有否酒醉,而从各种外在表现当中更容易判断。判断是不是真正高血压病,结合临床症状,最为重要。这方面,很多情况下,中医的辨证优于西医的疾病诊断。

四、 “高血压患者”增加之原因
有资料表明:虽然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如以血压高于140/90mmHg为标准统计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那么高血压患者为何如此高速增加呢?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联合调查报告,认为影响血压的主要有:遗传、体重与肥胖、高盐饮食、饮酒因素、精神心理、天气、人体缺钙之因素。但作者从进化的角度看,对上述某些观点不能苟同,同时认为存在其它因素。

(一)对公认血压影响因素的评论
1、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性、先天性、终生性之特点,何况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率高,需要在环境因素作用才出现症状。因此其所出现的血压增高,既可以认为是一种疾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2、高盐饮食因素: 进化给我们以味觉,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每天需要进食的盐,味觉理应能够为人体本身获取最佳剂量的盐。
3、天气因素: 从进化看,古人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确实不同,但就天气寒热变化来讲,现在的人由于御寒条件的改善,经受的温差变化应该远不如古人。因此天气变化,使血压升高,应该是生理现象。

(二)本人对血压增高因素的认识
• 身体增高: 近30年日本14岁的少年平均身高增加了8.2厘米; 以日本14岁的少年30年来平均身高增加了8.2厘米为例,按本书《血压正常值》一文的计算方法,其血压必须增加至少4.6 mmHg 。如果再按大部分人的舒张压在60-90 mmHg范围内平均分布来计算(4.6/(90-60)=0.153),那么将有15.3%的人的舒张压超过90 mmHg,也就是说因此增加了15.3% “高血压患者”。
• 乘坐电梯:
• 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细胞膜的硬化:
• 统计错误:老年人比例增加,老年人毛细血管交换能力减弱,
•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小结:总之,现在的人与一百年前或更早的时候的人相比,其血压的确有所增高,但人群血压的增高未必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率的增高。

五、 西药降压治疗可能具有的危害

非针对病因之降压治疗的危害:
一切与衰老有关的疾病,从进化的角度看,大多可以认为是生理现象。 一切不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对生命全过程来讲,不仅无益,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就原发性高血压而言,其血压增高,应该是机体对血液需求的反应。即便血压增高,可能会对自身组织脏器产生病理性损伤,但那也是迫不得已。我们有理由相信,漫长的进化赋予了机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保护自身而能将血压调节到最佳的机能。

是血压增高破坏血管,还是血管病变导致血压增高?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成因没有将血管病变列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原因,而将血管的病变统统归咎于血压增高破坏。这等于说,自身血压的调节机制调高血压,破坏了自身血管,这实在是低估了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忽视了人体进化的奥妙。
笔者认为,血管本身的病变及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细胞膜硬化进出毛细血管阻力加大,是导致血压长时间增高的主要原因。
对“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新解:有资料显示:“我们国家的高血压病的死亡率约占各项死因中的41%。也就是说,高血压病导致的死亡占接近所有死亡病人数的一半,可见高血压对我们国家,人群的威胁是多么之大。”这当中,很容易使人产生一个思维误区,认为降低血压就能减少死亡率,降血压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事实恰恰相反:
• 例如有一对有几个部门组成的需要供水的综合工厂:
• 降血压的不良后果:
• 加重对血管的损伤:

原因是如果仅开放小动脉、微动脉而不开放毛细血管,其结果在肱动脉上所测血压降低的同时,微动脉压力一定增加,而脑出血大多是微动脉的破裂所致,因此这种降压治疗,反而会增加脑出血发病率。
假如降压药扩张的是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但如果没有同时扩张微静脉,那一定会使毛细血管的压力明显增加,而对其造成损伤。
• 加重心脏负担:
再假如降压药扩张的是包括微动脉、微静脉在内的整个微循环,那么一定加重心脏负荷,构成对心脏的损伤。
从降血压西药的功能分类看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 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 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 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 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 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问题:
• 人体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途径调节血压?
• 人体有那么多途径可以调节血压,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得“高血压病”?

• 如何解释“通过使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平均寿命是否真正延长?用药后,在降低上述疾病死亡率的同时,最后增加的是哪一种死因?其平均寿命是否真正延长?
• 疗效统计的疑问:

每一种新药都有一份诱人的良好的疗效数据作为支撑。
以降压效果不理想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相关重要脏器的损伤程度,来得出高血压对脏器的危害结论。殊不知,病人降压效果不好,本来就是脏器存在较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的缘故。

服降压药后症状减轻如何解释?
• 心理影响:
• 症状的意义:服药后舒服是否一定是好事?
• 毒品的启示:
•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优点:

中医本来没有高血压之病名,只有当病人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等症状时,才需要进行辨证论治。由于个体差异,血压“增高”未必出现症状,反过来,血压“正常”,未必就没有症状。
中医注重病人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正是中医突出病人个体之差异的优点。中医还强调辨证论治和天人合一,就是注重整体的平衡。采用自然界天然药物治疗,若病人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下降或正常,那才是真正的好转或痊愈。如果,通过治疗,症状全部消失,而血压只是好转或根本没有改变,那也应该认为是好转或痊愈。

结语:
综上所述,血压升高,大多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但血压的升高,本身对心脏功能和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此时片面降血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对于高血压,唯有改善血液循环,延缓毛细血管老化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而这样的药物一定只存在于天然药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