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浅谈修行

-A A +A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27/06/2025)

檀香寺真醍法师慈悲开示「浅谈修行」

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真醍法师慈悲开示「浅谈修行」

真醍法师是檀香寺常住法师,目前在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服务 。

今天的主题是「浅谈修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修行的定义,如下:

修:修正、修理、修持。
行:行为;付出实际的行动。

修行,简单地来讲,即是修正我们身、口、意的偏差,以实际的行动调伏及改善自己,然后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一般上,修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那就是修身和修心。

修身的部分是:身、口;
修心的部分是:意。

身、口、意,三方面都要去修行。

修行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断恶修善」。

怎样「断恶修善」呢?

我们可以从修「五戒、十善」去「断恶修善」。

我们知道,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所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断」的。

修「善」方面,我们要:
身:
1. 离「杀生」而「救生」;
2. 离「偷盜」而「布施」;
3. 离「邪淫」而「梵行」;
口:
1. 离「妄语」而「诚实」;
2. 离「两舌」而「和诤」;
3. 离「恶口」而「爱语」;
4. 离「绮语」而「质直」;
意:
1. 离「贪欲」而「清净」;
2. 离「嗔恚」而「慈悲」;
3. 离「愚痴」而「正见」;

以上「身、口、意」,分别是:身(3业)、口(4业)、意(3业),所以一共是「十善业」。

「五戒」扩展出来积极的一面就是「十善业」。

修行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断恶修善」。

那么,谁可以修行呢?

谈到修行,很多人会说,讲到修行就是出家人修行。

其实,每个人都能够修行,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人都能够修行。

修行,简单来讲,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身、口、意方面要去修正。
修行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论贫、富、学历高低,每个人都可以修行,所以是平等的。

修行必须要有愿力、毅力,想要去改变自己。

愿力是一种推动力,如果我们天天发愿、日日发愿,这个愿力会推动我们,真正想要一心修行。

修行也必须要有毅力,如果没有毅力的话,一遇到挫折﹑逆境,或者是人家批评我们一下,我们就会退心﹑投降,这样是不能够走长远的,所以必须有愿力要去做改变,改变自己。

此外,修行也需要有师长或善知识的指导,如果有师长或善知识的指导,我们就不会走冤枉路;因为修行必须要有正见、正知、正念,师长们有经验、德行以及他们的身教、言教,所以他们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正确、解脱的方向。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善知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此外,修行也需要有勇猛精进,以及坚固的道心,不能够念3天的佛就休息一个星期,而是应该有勇猛精进及坚固的道心,每天念佛,不能够有懈怠心。

此外,合适的环境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如果环境不好或者太多障碍的话,会造成一定的干扰、障碍。

那么,我们应该在哪里修行呢?

是不是要到寺院或者洞穴里面才能够修行呢?

如果是在繁华的城市,或者是在自己的家里、在工作地点,能够修行吗?

到底是在哪里修行才是最好的呢?

如果我们真正想修行的话,无处不是修行处,没有说一定是在哪一个地方是最好的。

以上所谈到的是身体处在哪里修行,但是佛教谈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修心为本。

我们知道「一切唯心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为「心」的造作,然后我们可能就起了贪心、嗔心,还是慈悲心、有智慧的心,那些现象其实都是因为这颗心造出来的。

所以,「心」其实是我们生命的主导,我们要好好地保持自己的这一颗心。

我们每次讲身心,如果心能够保护好,身就自然没问题;如果身没有保护好,心就会比较脆弱。

所以为什么你看很多人一生病下去,那个心力马上就没有了;如果心保护好的话,那个心就可以支撑住身体。

所以说,佛教其实是内教,即是从内心深处去检讨自己,反省自己的教义。所以,佛教的教义就是教我们从内心去检讨、反省自己,是「内省外修,而不是向外攀缘、向外看。我们如果没有都摄六根的话,六根向外攀缘,就会起很多烦恼。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恶修善,也是为了累积资粮﹑坚固道心;修行也是为了要得到安稳自在的生活,例如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每一天都要去修,才能够把心安住下来;心安住下来以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自在,做自己的主人,不会被外境所转,不是由外境来控制我们的情绪,那个时候就是自在;修行也是为了要培养慈悲与智慧,自利利他,因为我们懂得要乐于助人,例如布施,这就是慈悲的表现;智慧就是我们懂得用佛法去跟别人分享,懂得分辨是非,懂得佛教的教义,就能够洞悉世间宇宙的真相;修行也是为了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当我们断恶了之后,我们不去偷盗﹑杀生﹑妄语等等,人家自然就会对我们有好印象,而且我们也不会造下恶因,我们跟人家广结善缘,那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离苦得乐,然后慢慢地成就佛道。

其实学佛也好﹑修行也好,不是为了要去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的佛性﹑本来面目,就是要找回我们的自性佛--佛性,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禅宗有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修行不能够脱离生活,很多人都讲:「我没时间,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处理,哪有时间修行呢?」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就修行就要赶快,不要再等待,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做的东西,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够让我们悟道。修行是什么?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离生活,不离当下。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禅宗告诉我们:挑水、劈柴、煮饭等无不是修行。

《六祖坛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印光大师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心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静坐的时候就要思考自己的过错过失,「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来看看星云法师《十修歌》告诉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跟别人相处。

《十修歌》:
一修:人我不计较;
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
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内心无烦恼;
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消遥。

不要常常跟人家计较,也不要跟人家比较,要有礼貌,要带微笑,不要怕吃亏,待人要诚恳,要宽厚心,要跟君子交往,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共成佛道。

修行即是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以实际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所谓「道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不仅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更要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遇见佛,更是为了遇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回自己的本性(自性佛)。

佛门偈语常常告诉我们「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既然有机会闻法就要珍惜。

祝福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youtu.be/5vdvjKh5xr8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