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小站

-A A +A

试论印度神祇信仰与早期佛像谱系的展开

摘要

印度佛像的最初诞生和早期发展,其内在的信仰动机是神祇崇拜。印度最早的纪年佛像是秣菟罗雕刻的迦腻色伽二年立像,以迦王即位于公元78年计算,其时为公元79年。这一时期的秣菟罗和印度本土的其他地区,流行药叉、那迦龙王造像,是当时俗信神信仰的崇拜对象,受到俗信神的影响,佛尊释迦牟尼被视为俗信神的成员之一,模拟俗信神像崇拜,由此开始了佛像的创制。随着佛尊信仰的逐步展开,佛尊的神格地位迅速上升,至公元200年前后的龙树时代,被比附于创世大神梵天,梵天的莲花座被移用于佛像,出现了莲花座佛像,意味着佛陀具有梵天那样的本源神地位,从而完成了佛教从神祇化到本源化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印度早期佛像;药叉信仰;梵天;佛像莲花座

梁燕,华东师范大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佛教东传时序考

[提要]

一般认为佛教是先传西域而至汉地,但最初传入两地的时间未有定论。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自古是依据一些汉文古籍与经录记载的传说;在西域初传及流通的具体情况更是因缺乏相关历史资料而需由其他方面如考古发掘去推断和考证。 本文尝试根据前人大德对北线陆路传入的各种说法及推论,集中于佛教由中亚-西域陆路东传的讨论与考察,希望勾划出佛教东传时序的轮廓面貌。

[关键词]: 佛教 汉地 西域 贵霜 犍陀罗 佉卢文

区佩仪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

关于禅定中住定不得过七昼夜的讨论

内容提要

在佛陀的时代,佛教徒重视禅定的实际修习。我们从经典中可以知道,乔达摩是坐在阿说他树(asvattha)下禅坐,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一位觉者的。后来,弟子们也跟随佛陀一起在树下或寂静之处结跏趺坐修习禅定。这种修习方式,从佛陀时期的早期禅修到后来不同部派等不同的禅修的中期禅修。乃至于发展到现在,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的后期禅修。在经论中记载的,因为禅定的修习,而证成果位的,不计其数。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也守衣入灭尽定于鸡足山[1],距今已有千年了。但是,在《大毗婆沙论》中有说:“极久不得过七昼夜.段食尽故。”也就是说,欲界众生的身体需要饮食来滋养以维持生命。如果长时间住在禅定之中,出定之后,肉身便会散坏。所以,住灭尽定者,因为在定中没有饮食养分的维持,在定中最长不能超过七个昼夜。那么,什么是定?什么是住定?于住定中一定不能超过七日吗?如果是这样,迦叶尊者入定千年,该怎么解释呢?而且,呼吸是不是饮食?如果是的话,四禅之前,定中还是有呼吸的。那么,七日的说法就与饮食无关?等等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通过本文,让我们对禅定有个简单的认识,希望对行者在以后的实际禅修中有所助益。

释普愿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IBC)佛学博士研究生

《佛说月上女经》版本与流传研究

摘要

《佛说月上女经》是由隋代阇那崛多所翻译而成的两卷本经书,收录于《大藏经》中经集部第480号,主要讲述了离车城中维摩诘之女月上修成正果的故事。此佛经在大正藏及历代佛经目录中都有收录,在日本诸寺院中也有收藏,在敦煌文献中有两份文书:俄藏卷号Ф112-1和日藏卷号羽730,两份文书十分相似,应出自同一抄经人之手,且与日本圣语藏本相近。由阇那崛多生平可知《月上女经》应有梵文原本,此佛经宋代以后在流传中成为禅宗公案,在民间被用来超度母亲转男身,但《梵网经》中月上女割乳典故是误传。另外,《佛说月上女经》很可能影响了日本民间故事《竹取物语》的产生。

关键词:佛教文献,敦煌文献,佛说月上女经,割乳,竹取物语

熊一玮,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生2016 级博士研究生,宗教文献方向。

论当今寺院生活体验活动对佛法传播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精神焦虑等一系列问题也浮现出来。寺院生活体验活动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得活动受众得到个人心灵的宁静,而且对佛法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寺院生活体验活动中,既可学习到基本的佛法知识和佛门礼仪,也能使得佛法传播的范围扩大。

关键词:寺院生活;佛法;传播

李亚玲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说一切有部的择灭思想——以《大毗婆沙论》为基础

摘要

佛教的涅槃观念则建立在“缘起观”与“无我论”基础之上。早期佛教秉持着素朴的涅槃观,对于涅槃的描述保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性。说一切有部的涅槃思想,则或多或少打破了这种神秘性。这种打破即在于,为佛教的涅槃思想建立了本体论的依据。这一本体有部称之为择灭自性,即每一有为法中均存在着一择灭自性,这是每一有为法的最根本实体所依。当有情证得所有有为法的择灭之后,便能够获得最后的究竟涅槃。本文将以《大毗婆沙论》为基础,以《发智论》、六足论、《顺正理论》等说一切有部论典为参照,通过对《大毗婆沙论》中相关内容的研读,对说一切有部关于择灭概念的内涵、择灭自性的一与多、能否共证以及所处位置问题予以较为详细的讨论,以此试图理清说一切有部关于择灭思想的讨论的逻辑线索,对说一切有部的择灭思想进行阐释与说明。

关键词:说一切有部;择灭;择灭自性;内外;共证;

狄宣亚,现日本高野山大学,修士一年级在读。2016 年7 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硕士毕业。

从京都的“五山送火”仪式考察当代日本佛教的特征

摘要

京都在每年八月中旬举行“五山送火”仪式,即在盂兰盆节结束后,为了照亮祖先魂灵返回彼岸的路途而焚烧篝火,这是日本独特的祭祖活动。学者们一般会从民俗学或艺术的角度进行考察。不过,如果从宗教思想的视域对“五山送火”仪式进行考察,也可窥见当代日本佛教的一些特征。

日本佛教现状不仅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大相径庭,也跟临近的中韩两国不同。而“五山送火”仪式主要反映出日本佛教的以下特征。

1. 寺檀制度(意为寺院所属的信徒家庭)现在依然存在。

2. 对祖先灵的崇拜和供养是佛教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3.“神佛习合”这一信仰系统的痕迹依然存在于当代日本社会。

从世界范围而言,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实现了“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给宗教信仰造成强烈冲击。而当今时代个人中心主义盛行,传统的寺檀制度罔顾个人的主体选择,强制将某个家族指定为特定宗派的特定寺院的檀家。这种做法无法激起檀家发自内心的信仰。并且日本传统的家制度崩溃,家族连带意识进一步弱化,再加上日本的少子化现象极其严峻。今后“五山送火”仪式如何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完整地向下一代传承,而不像韩国安东和回别神假面舞那样,神圣性消亡殆尽,完全世俗化。这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李静 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法華玄義》卷十“五味半滿相成”教相初探

摘要

笔者發現智者大師對於「五時八教」之教相判釋,主要在《法華玄義》二處:

(A)‘通釋’:《法華玄義》卷一的“三種教相”。

(B)‘別釋’:《法華玄義》卷十的“五味半滿相成”教相。

作為初學天臺者的衷心回饋,本文探討動機是:從天臺宗原典《法華玄義》,初步探尋:「五時八教」的解釋?及《法華玄義》卷十“五味半滿相成”教相判釋的啟示?

【關鍵字】 :

1.五時/五味 
2.半滿
3.化儀四教
4.化法四教
5. 五味半滿相成

释真如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IBC)佛学硕士研究生

2017年精进佛七心得

没有参与过八关斋戒会或佛三的我,首次单独来到了佛七,勇气可佳,就是有股声音促使我来的。一个人,比较容易认识新朋友,但在佛七期间,大家都守禁语,精进修行。忆不起如何接触到檀香寺这个道场,也忘了何时加了檀香寺面子书的专页,只记得曾经与朋友去享用九皇爷诞庆典期间的自助餐。犹记得当天是初一,人山人海,众多食物,任君选择。如何晓得檀香寺有办精进佛七暨短期出家,我想,应该是在道场看到海报吧,觉得短期出家的字眼相当吸睛,也听说过有些道场是不用剃度的。因缘的安排,本来在两年前就想报名参与的短期出家,今年才有机会参与,感恩因缘具足。当时没有顾名思义的我,以为佛七即是静七,原来两者有着天渊之别,误打误撞,就这样闯进了佛七。哦,这就是我寻觅了好久的 念佛共修,阿弥陀佛!

觉真

活在当下

在电影《我来至纽约二之当我们在一起》,扮演近失智遐龄爷爷的狄龙在最后的片段向众人所说的:“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在当下!”。一句简单但不容易的“活在当下”的劝说是现今为每日三餐打拼的我们所不能体会和实践的!“当下”在一瞬间就会消失无踪,我们不能掌握时间的流逝,更不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惟有珍惜眼前的一事一物。但多少人会因此而放下呢?我们用“当下”感叹过去,以“当下”准备未来而让“当下”溜走。狄龙嘴里的活在当下是要我们不以执着心怀念往昔,心被套锁面对未来,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

“活在當下” 語出自賀拉斯的拉丁語詩集《頌歌》。《頌歌》翻譯是「活在當下,儘量不要相信明天」。頌歌述說未來不可預見,不要盲目追尋未來,而是在今天盡力而為讓明天變得更好。這句話的用意並不是要忽視未來,而是不要相信事情會自己到位,並要在今天為未來做出行動。

张海荣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心思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