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介绍

-A A +A

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050051) 张 彬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眼科学教研室

眼肌麻痹是眼球运动受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典型症状记载.对于眼肌麻痹,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我们应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其症状的记载,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说之精气,“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证治准绳•七窍门》中称为“神珠将反”,并将目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圣济总录》中称其为“坠睛”。其特征是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视物成双。本病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多由外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变等引起。病起突然,可累及单眼的一条肌肉或多条肌肉,也可累及双眼的同名肌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且无明显性别差异。单眼肌麻痹以外直肌为多见,次为上斜肌,动眼神经麻痹也较多见或伴上睑下垂,眼球不能转动。向上向下及向内运动均受限制。对于麻痹性斜视,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为“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合并“睑废”。

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 患者上睑无力展开,遮于整个角膜,上睑麻木驰缓,开张失去自主,患者为了克服视物障碍,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一般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细或弦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药物组成: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炙黄芪10克,钩藤10克,全蝎10克,银柴胡3克,升麻3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10克,炮姜10克,附子3至10克,口渴烦躁者加麦门冬10克,天花粉10克,元参10克,头痛颈项拘紧者加羌活10克,防风10克,前胡10克。

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眼球仅能直视而不能转动,伴有头痛,颈项拘紧,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药物组成: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前胡10克薄荷10克,全蝎10克,桔梗10克,钩藤10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大便秘结加番泻叶5至10克,口渴烦躁,加生石膏12克,天花粉10克,麦门冬10克。
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伴有高血压病,视物成双,头晕目眩,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而赤,或多见于成年人,脑力劳力者而突然发病。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数有力。治宜滋阴益肾,平肝熄风。方用育阴潜阳熄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药物组成:生地15克,石决明15克,白芍12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盐知母10克,盐黄柏10克,生龙骨10克,生牡蛎10克,怀牛膝10克,钩藤10克,全蝎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加减:胸闷,心悸,脉结,去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加苏子10克,党参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0克,丹参15克。
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伴有久病不愈,视物成双,体乏无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少气懒言,自汗腰酸,小便清长,或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发病者,胃纳尚可,便润,口不干,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山药3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钩藤15克,附子10克,熟地10克,枸杞子10克,泽泻10克,全蝎6克,丹皮5克,肉桂5克。水煎服。加减:纳少便溏,去熟地、丹皮,加吴茱萸10克,草蔻10克,口渴欲饮,加葛根20克,麦门冬10克。 

 我们中医眼科近期治疗的结果是:在80例中,眼球位置运动恢复正常,复视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有61例,治愈率:76•25%。眼球运动基本恢复正常,但复视尚未完全消失为显效,有17例。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有2例。总有效率97•5%。

按语: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对于本病的治疗,必须着重于健脾益气,熄风疏络,补气升阳。故多用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之类,或用柴胡、升麻升提清阳;钩藤、全蝎则有熄风疏络之功。由于本病风邪所中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因而治法各异。属于风邪较重者,多用培土健肌汤和羌活胜风汤加减。本病多为脾胃虚弱,气虚风侵,脉络失畅,以致眼肌麻痹。故以健脾益气,培土健肌,散风疏络为治疗原则;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为“血行风自灭”之义。羌活在河间学说中与升麻、柴胡同伍,为“升举阳气之要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散风疏络之效。方药对症,故见其效。或外感风邪,风邪中络客于眼肌,以致眼肌麻痹,视物成双,造成本病。由此见症,多拟散风祛邪之品,辅用健脾之药。故在大队散风药中,多用散风祛邪,使风邪无立足之地。加清解郁热内邪之品,或用健脾散风之品,诸品合用,风邪祛散,脉络通畅,故病得治。另外全蝎多用于急感风邪,或风邪较重者。对于病程日久者,并用小量党参、黄芪等扶正驱邪之品。属于肾阴阳虚者,方用育阴潜阳熄风汤和桂附地黄汤加减。肾阴不足,津液匮乏,阴虚亏损,肝阳易于上亢,风邪外侵,内有郁热,脉络失畅,以致本病。用大养肝阴,滋水涵木,清退虚热之品。或用育阴潜阳,散风疏络,清热解郁之药。伴有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且病情较重者,多用温补肾阳,疏通脉络,开郁启闭,佐以散风解郁之品。应用桂附地黄汤意为阴中求阳,在补阴阳中加宣通之品,配合针剌治疗,以开通玄府,解郁散风,疏通脉络,治愈眼病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1]。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后天性病因有:炎性或中毒性、代谢性、血管性、退行性病变、肿瘤压迫或外伤等所致。中医眼科称为“风牵偏视”[2],现将近年来临床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现状概述如下:国家教科书提出治疗的常用穴: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

庞赞襄教授[3]提出取穴透眉(即丝竹空透攒竹穴)、下睛明、承泣、球后、太阳。手法:太阳、风池针3~5分,其他穴可针1寸5分。如内斜可选透眉、球后、太阳、风池;外斜选透眉、太阳、风池;上斜选透眉、承泣、太阳、风池,下斜选透眉、太阳;风池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李传课[4]、赵建浩[5] 均以取三阳经穴为主。常用:睛明、瞳子髎 、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等穴,每次选2~4穴,10次为1个疗程。

鞠桂琴[6]报道:方法是外直肌麻痹取睛明、球后、瞳子髎、丝竹空,配太阳、合谷、风池;内直肌麻痹取睛明、攒竹、鱼腰、阳白,配合谷、承泣、四白;上斜肌麻痹取攒竹、睛明、球后,配合谷、阳白、承泣、太阳;全眼肌麻痹取球后、睛明、攒竹、丝竹空,配承泣、太阳、鱼腰。结果治疗64例,治愈61例,好转1例,无效2例。

郭葆善[7]报道方法是取四面正4穴为主,结合眼周腧穴及远端配穴,治疗94例,痊愈64例,好转、无效各15例。

齐锡淼[8]报道方法是刺眶内穴配合谷、曲池、内关,治疗21例,痊愈15例,显效4例,有效、无效各1例。

高万祥[9]取睛明、丝竹空、球后、目窗、瞳子髎 ;配穴:攒竹、太阳、上睛明、下睛明、阳白、合谷、光明、太冲、照海等。每次取局部、邻近各1穴,远道1~2穴,治疗52例,结果治愈39只眼,显效18只。

白良川[10]应用三棱针点刺上星出血,再用阳白透鱼腰,四面白透睛明,三阴法,共针30次治愈1例。
近年来,《中国针灸》杂志加大了对针灸治疗眼病的报道,尤其是对各地的新方法和新经验加以介绍,使许多中医眼科同行深受启发。如:
盛广玉[11]报道:深轻刺加电针治疗,取瞳子髎、球后、太阳。一般刺1.2~1.5寸。指切进针,轻压,不捻转,给予Br74型电针麻仪小电流,低频率30~40次/秒,时间40~50分,每日1次,每项10天1个疗程,配穴:动眼神经麻痹加睛明、阳白。滑车神经麻痹加球后、承泣。治疗78例,结果治愈73例,好转3例,无效2例。这种方法操作容易,便于推广应用,且临床效果好,值得我们临术上应用。

蔡春梅[12]的方法是:将神经生长因子2毫升分别注射击于睛明、鱼腰、攒竹、球后穴,轻轻按摩10分钟,使药物扩散吸收,再行针刺。并且详细报道了取穴、配穴及辨证配穴、施针手法,治疗39例全部治愈。它为我们开展针灸治疗眼病提供了一条研究思路,如何将中医眼科的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发挥更好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继承古训是我们的任务,而进一步创新提高发扬光大中医眼科学术水平是我们的责任,眼科疾病应用眼针治疗尤为重要。
叶云红[13]则以眼针区上焦区、肝胆区、下焦区、脾胃区为主。配穴选用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睛明、足三里、三阴交等,伴眼睑下垂者取阳白穴合谷刺,脑血管病者配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前1CM平行线上2/3~3/5处)。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主穴2个,配穴3~4个。操作方法是:眼针距眼眶0.5CM处进针,左手压眼球使皮肤绷紧,右手缓缓进针;肝胆区、脾胃区为透刺,使之得气后轻施捻转手法;头皮针沿头皮15度角进针,施以提插捻转法;眼明用手推开眼球,沿近眼球侧进针;体针根据病情选择捻转泻法,捻转补法;头针留针45分钟,其余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0例,结果治愈17例,有效3例。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多20次,随访无复发。

王国明[14]报道:主穴为合谷、光明、风池。其中合谷、光明为双侧取穴,风池取患侧。同时内斜视配患侧球后,外斜视配患侧睛明。操作是:风池穴取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1~1.2寸,行捻转手法,使针感传至耳根或眼部;合谷向阳溪方向刺1~1.5寸,使针感上传过腕;光明穴直刺1.5~2寸,使针感传至膝部,若自觉双眼轻松发亮则效果更佳。以上3穴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球后穴操作应谨慎,用左手拇指将眼球托向上方,右手持针沿眶下缘向瞳子髎方向透刺0.8~1.2寸,行轻微捻转手法,勿提插,针感以局部沉胀为度,不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2~3分钟,以防出血。睛明穴用左手拇指将眼球推向外方,沿拇指甲缘直刺0.8~1.2寸,其他操作手法同球后穴。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8例,结果,痊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另外,还有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如:

杨兆民[15]介绍:内斜针刺球后、瞳子髎、合谷;外斜针刺睛明,拈竹、风池。耳穴针刺眼、肝。

宋如英[16]介绍:针刺丰隆双侧,患者仰卧位,用3.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后,将针刺入3寸深,得气后,施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行针2~3次。并耳背静脉处刺破放血治疗,也有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针灸治疗麻痹斜视,临床实践证明有着较好的效果,我们通过以上文献的学习,明确认识到:应用针灸治疗眼病,依据中医眼科辨证方法,采用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技术,明确施治方法,相应的进行配穴处方,依法施针,取穴准确,手法得当,进针平稳,出针迅速,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所以针灸可以提高视力,扩大或恢复视野,提高视功能,有着卓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