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5

-A A +A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天晚上,我们将会进入经文里正宗分启发「愿」和「行」的部分。

在还未继续介绍接下来的经文之前,我们重温昨天晚上所讲解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的深信不疑。有了信心之后,释迦牟尼佛在法会里殷勤劝导众生应当求愿往生。如果不发愿往生,这个信就不是真信。我们讲「信」,是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证报和依报的庄严。如果我们听了之后,还是无动于衷,那么就要继续再往下看,是叙述极乐世界的无上因缘。

经文讲完了「信」,就讲「愿」,我们必须掌握这非常重要的理念。在相比之下,前面很长的一段经文,就是要启发我们的信心,而接下来的「愿」和「行」的部分,经文会比较短。

经文:【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旧译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一段经文,在这两种译本子都很相似。比如这一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发愿呢?因为【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意思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连不退的菩萨都是我们的同学,所以我们念回向文的时候,经云:「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无比的殊胜。

以下的经文:【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故。】这段经文在旧译里是没有的。详细的解释这段经文,就是举出四个原因为什么我们应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一、 我们得与诸大士同一集会,或者是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第二、 我们与这些大菩萨,其实也不只是大菩萨,还有大阿罗汉,这样我们受用如是无量的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即是如果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得到菩萨道的法乐,所以就不退转,这是非常殊胜的。
第三、 「无量行愿念念增进」即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所有的行愿,念念都在增进,而不会退转。
第四、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故」即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很快就可以证得无上的佛果。如果我们在这娑婆世界修行,想要行菩萨道,圆证佛果,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好象我们去上速成班,所以可以在一生当中取得成就。当然,在我们娑婆世界里并不是没有一生成就的法门,而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都没有具备那种条件,所以对自己还是要老实一点。有人说,修密宗的法门可以取得一生成就,这种说法确实没错。但是这个修行法门并不是对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在中国禅宗里,所讲的是顿悟,好象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看了过后,非常的欢喜,希望能够像大师这样,但问题是我们没有大师这样的根性。我们的水准能够学到神秀大师已经要很感恩了。所以在娑婆世界里并非不能取得一生成就的,只是问题在于一般人的根性差,没这么容易契入。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资粮、程度在哪里。你看普贤十大愿王倒归极乐,普贤菩萨是众菩萨当中的模范,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得跟这位大菩萨学习了,发这十个大愿。我们大雄殿后面的那几张墨宝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偈诵。还有一些的大菩萨如文殊、观音、势至,到后来都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尤其是开了悟的大禅师,他们到最后来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比如莲宗六祖永明延寿禅师,还有很多的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我们近代一些非常难得的长老,就如刚往生不久的竺公上人,他学问非常的好,如果我们之前有机会亲近他老人家,他也是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应当安分守己,对这个法门要有极大的信心。伯公上人(伯圆长老) 也是禅堂里出來的,每次我们去拜见他老人家时,他就是苦口婆心劝大家念阿弥陀佛。他告 訴我們,在涌泉寺里,虽然是最多人在禅堂里面用功,当中成就的人也很多,然而涌泉寺里不只是有禅堂,也有一个念佛堂,所以也有很多人是念佛往生的。这些大菩萨和祖师大德所作的劝导,我们应当深信不疑。

大家好好的再去思惟这个问题,这所谓的易行道。当然我们也要有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就是说念佛法门也不是完全靠他力的,很多人不明白,就认为念佛法门跟基督教没有什么分别。基督教说「信者得救」,但是净土法门讲的是信、愿、行,三资料。单单信还不够,必须有坚定的愿力和实修。念佛法门也是要靠自力,好比说,我们总不能要上帝或别人替我们念佛,这还要我们自己念。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就要与佛的大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如果我们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跟这四十八愿,愿愿相应。如果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互违背,当然就不能往生。不过这四十八愿的内容太广了,如果是笼统的来说,主要是启发出离心,不要贪恋这个娑婆世界,而且更要发菩提心,成就了还要回来广度众生。昨天,藏传的法王在开示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

接下来的经文:【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旧译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是告诉我们,学佛就是要累积我们的福慧资粮。同样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要有足够的资粮。所以经文里说,不是少善根的有情众生能够往生这个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这是相当的重要。我们将会在明天跟大家谈谈出家的理念,就是出家也必须累积正确的出家资粮,要不然让你冒冒然的出了家,你也会出乱子。

接下来的经文:【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旧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上的部分,是劝导我们发愿往生,但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发了愿以后,就要实修,是三资粮之行的部分。我们要累积福慧的资量。这个法门很特别,我们听到了阿弥陀佛,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他的世界更是无比的庄严、殊胜,之后我们就必须加以思惟。这种思惟就非常重要了,这一部分新译就比旧译讲得较详细。我们要思惟什么呢?就是思惟无量寿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和他的净土之庄严。所以这里讲的「修」,是从闻思,过后再加以修证。这叫作学佛三慧:闻、思、修。现在,我们这段时间是在听闻佛法和开示的内容,但是听了以后要思惟。如果听了不加以思惟,印象就不深刻,就如:从右边的耳朵进,却马上从左边的耳朵漏出去了。可能给予那些记忆力较好的人,过了一个星期后,他还记得重点,但细节可能不记得了。再过一个月后,还剩多少呢?一年后,更不用说了!我们听闻了以后,再去思惟,这效果就不同了。思惟就是把我们所听闻的加以省思和消化,之后再去实修,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股力量就因此而巩固、持久。因此,玄奘大师的翻译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是翻译得非常好。在旧译里,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是「执持名号」,就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玄奘大师的翻译,他不只强调执持名号,而且还要我们思惟佛的功德和净土的庄严。在佛七期间,我们必须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持得好而且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接下来的经文【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旧译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现在我们来打佛七,目标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祖师大德就是运用这部经的这段经文设下了佛七的法门,就是让那些念佛根机很高的人得以成就。至于我们属于一般根性的,也许第一天会感觉坐立不安。今天是第五天了,不知道我们间中有多少人的水已经煮沸了?如果水还没煮沸,那么就要在剩下的最后两天再加油。可能我们有些人会说,明年再来吧!但是「明年再来」,这句话可靠吗?就好象在我的印象当中,去年有一些很面熟的老菩萨,今年却见不到他们了,到底是不是已经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不知道,但愿如此吧!我们这暇满的人身不易得,所以打佛七是要一股勇猛精进,而且目标是要求得一心不乱。这个若一日至若七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有一些人,他可以在其中的一天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算是很了不起,有些人可以延至两天,或者更厉害的是,七天内他都可以保持一心不乱。

玄奘大师的翻译「系念不乱」和鸠摩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是有些差异的。现在很多道场都很流行做《三时系念佛事》,也很多人都喜欢参加这个法会,但是这三时系念是要我们怎么系念法呢?系念就是要我们用身、口、意来观想无量寿佛和这部经,或者是阿弥陀经里的内容,然后系念往生净土,所以称之为系念不乱。它们两者的不同,即「系念」的含义较广,无论如何,重点还是回归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能够念到一心不乱,接下来的经文,就是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旧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里所指的圣众,到底有哪位呢?我们通常只是会想到阿弥陀佛,还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藏传称大势至菩萨为金刚手菩萨。这是我们所熟悉的西方三圣,叫作三接引。其实与佛一起来接引,还有很多圣众,不只是这两尊的菩萨,还有很多数不完的菩萨,所以叫作「无量」。这不只是菩萨而已,同时还有阿罗汉等。那么这些圣众随佛,现在其前,目的是做什么呢?其目的是让临寿终者获得慈悲的加佑,令心不乱,得以往生。「慈悲加佑」就是显示佛菩萨有这一种的加持力,可以保护我们,让我们的心不乱。「令心不乱」就是旧译所翻译的「心不颠倒」,怎么才叫作心不颠倒呢?有一些人念佛,当他觉得比较有空,或是没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偶尔拿起念珠来念一念佛,这种的念佛就不叫作系念,也不可能达到一心不乱。即使是他很侥幸,有佛来接引,他还是不舍得。因此,念佛法门里就有这个助念的理念。

助念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临寿终者在临终的那一刻还能保持正念,心不起颠倒,而不是要我们大大声的念。我们一般上的人,一提起助念就想到有某某人往生了,我们成群结队一起到他家去助念,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当然,要是他已经往生了,我们才到他府上去诵诵经,也算是很有心啦。不过,如果我们能够赶得到在他还未断气前的那一刻,帮助他保持正念,而令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助念,而且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真正修念佛法门的人,大家应当互相扶持,成立临终助念小组。

为什么临终助念要念阿弥陀佛呢?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观念,非常奇怪就是为了表示对长辈的一片孝顺,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就要哭给别人听,哭得不够大声还可以请专业的人来帮忙哭,这是我们世间人的愚痴。所以我们在座的老菩萨,你们要特别留意,现在你来念阿弥陀佛,记得也要把它介绍给你的孩子,希望他也来打佛七,让师父好好告诉他们。要不然到那个时候应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念佛,还为你大哭一场!那个时候,不管你的功夫有多么高,给他一哭,明明阿弥陀佛要来接引你了,你都不舍得,马上就起了颠倒心!不舍得就是说你还很想念这些子孙,还很执着,那没办法,又要回到这娑婆世界来,这不叫冤枉吗?如果我们不起颠倒心,或者我们的心不乱,借助佛菩萨的力量,保护与加持,让我们保持着正念,一心要到极乐世界,佛马上就来接引了。

昨天藏传的法王也告诉我们,如果连佛都来接引你了,你还不舍得去,那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懂得的话,就应该马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清净佛土。这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念佛的目标。

接下来的经文:【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旧译是:【我见是利。故说此缘】故说此缘还不够,玄奘大师还特别强调「说诚谛语」。什么是诚谛语呢?谛就是真理的意思。英语是说:“Tell you the Truth, nothing but the Truth。” 换句话说,佛所说的法即是真理。经文:【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其实前面经文已经一再的劝导我们要发愿,现在这段经文再次的强调要信受发愿,然后「如说修行」,这其实已含盖了信、愿、行,三资粮。

经文接着:【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如是东方亦有现在不动如来。山幢如来。大山如来。山光如来。妙幢如来。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东方。自佛净土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除了以上有被列出来的佛的名号之外,其实在最后也有附加这句「如是等佛」,到底有多少呢?玄奘大师用「殑伽沙」来形容,就是旧译里的恒河沙的意思。恒河是印度最长最大的河,它里面的沙是数也数不尽的,有这么多的佛。这些佛自佛净土,各各都示现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里,其中一相就是长舌相。这长舌是代表佛不说谎言的意思。换句话说长舌的人就不会讲骗话。大家可以试试把舌头伸出来,看看有多长?如果舌头伸出来能够碰到鼻子,那个人就有不打妄语的相了。如果碰不到的话,那我们就必须要天天训练。这里天天训练的意思,不是叫我们天天伸舌头而是要我们天天训练不打妄语。佛的舌头,不只是长而且又广;他的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这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因为我们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些佛都在为我们宣说真理,即:「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一切诸佛摄受法门,就是旧译里所说的:「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其实这一部经的经名,旧译就翻译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新译就译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摄受,即护念。这部经主要就是教导我们持名念佛法门。因此,名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就是说这部经是十方的佛或者是六方的佛都在称赞无量寿佛和西方极乐净土的功德庄严。这也告诉我们说,其实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在称赞,十方的诸佛都在称赞,同时他们是一切诸佛摄受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的法门。单单从它的经名就知到它有多么的殊胜,并不是一个简单和普通的法门。

其实,我们刚才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后面就越读越快,因为它一直在重复。我们在这里不会一一的解释每一方,反正它的内容是重复的,你们有机会把十方佛的名字都念一遍,这样就好了。但是在新译里,不只有六方,而讲的是十方。十方即东、南、西、北﹐在四角落,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还有上方和下方。每一方都有把佛的名字列出来,而且有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如来,他们都在各自的佛土里,示现广长舌相像,意思是都向他们国土里的众生来称赞这个法门,就好象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赞说这个法。而且有的是很长,所以我们这里不一一说明。藕益大师把这段经文列为流通分。

为什么要把六方佛或十方佛称扬赞叹此殊胜法门列为流通分?藕益大师在开示里这么告诉我们,他说这部经主要就是讲信、愿、行,往生净土三资粮。经文的序分开始谈及信、愿、行;正宗分就详细地解说何谓信、愿、行和如何具足这三资粮;而末后的流通分就是说明,这部经以后怎样能够流通,或是流传在我们世间。实际上,流通分的部分也是再讲述信、愿、行,所以我们来打佛七也是要学习培养信、愿、行,累积这三种的资粮。那么详细的,我们明天再继续。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水还没煮开的,请再继续的用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