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精进佛七(短期出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A A +A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在这一段时间,我将会跟大家介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是唐朝玄奘大师所翻译,跟昨天晚上我们所讲的《佛说阿弥陀经》,其实是同一部经,只是不同的翻译本而已。我们平时所念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因为这两位大师都精通三藏,所以便称他们为三藏法师。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是佛教的典籍。如果是汉文系的,佛教的经典就有百余册,所以要精通三藏是不容易的。

鸠摩罗什大师出生在龟兹国KUCHA,是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个小国家。鸠摩罗什大师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佛教在中国还算是很早期。大师不但精通梵文,而且他又勤于学习中国语文,因此到了中国就开始从事翻译的工作。鸠摩罗什大师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很多经典,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是唐朝人,也是鸠摩罗什大师以后的一位伟大的经典翻译家。他曾到印度去求学,带了很多的佛经回到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

中国的佛教经典翻译家,以这两位大师算是早期和后期的代表。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译本,因比较早,所以叫作「旧译」。而玄奘大师是属於较后期的,所以称之为「新译」。我们翻开汉文大藏经,就有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文字应用相当优美,而且也比较短。印度人非常喜欢重复。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用文字马上记载下来,都是用耳朵听闻,然后背诵、牢记在心里。当时的印刷也不发达,足见古时代的人很会背诵。数百年后,人们才把它记录下来。由於那个时候印度没有纸,就在贝叶上把佛所说的法记载下来。又经过了数百年后,当一些伟大的翻译家,在做经典翻译的时候,所采用的梵文版本,也有所不同,所以翻译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偏差。但是这部经典的翻译,两位大师的译本,内容却大同小异。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聲聞。眾望所識。大阿羅漢。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諸大聲聞而為上首。復與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皆住不退轉位。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其名曰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帝釋大梵天王。堪忍界主。護世四王。如是上首。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天子眾。及餘世間無量天人。阿素洛等。為聞法故。俱來會坐。】

佛所说的每一部经,无论长短,都可分为三个段落,即序分、正中分和流通分。

依据这部经的经文,序分就是从「如是我闻…」开始到「…俱来会坐」。经文一开端,就是「如是我闻」,这两本的翻译都是相同。以现代的新闻学,比方说一位记者要报导某个地方的一场讲座会,在他的报导里头,也必须说明这位记者的名字。这在佛经里头称之为六种成就之一的闻成就,也就是说当时这部经是有人听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那就是阿难尊者。所以这里的「我」是指阿难尊者自称的。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为佛陀晚年的侍者。在佛陀众弟子当中,以多闻第一为其著称。如果以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佛时代的录音机,而且是非常特殊的录音机。佛所说的这么多法,他却一一的铭记在心。即使是现在的录音机或是电脑,虽然它的记忆体很大,但也是有限的。佛时代的录音机就特别了,它是无限的。我们昨晚曾提及,佛即将入灭的时候,阿难代表众弟子提出四道问题。其中的一道,阿难问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应以谁为师?” 佛回答道:“以戒为师。”

还有的第四道问题,就是佛住世的时候,佛陀的言教,大家都很容易生起信。那佛入灭后,经典的偈句应安如何字句才能叫人起信?世尊於是回答道:“我涅槃后,一切的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

佛入灭后,弟子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因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以就由他背诵出来。每当背诵的前端,阿难尊者就会这么说:「我曾经听佛在某某地方、某某时候是这么说的。」就因为这是阿难尊者这么听佛说的,因此大家听了就会生起信心。经文开端加上「如是我闻」,这就很清楚的说明是佛所言。也相等于阿难尊者是当时这部经的记者。其实还有记载日期和时间,这是所谓的「时成就」。知道了这场讲座会是在什么时候进行,而后还告诉我们地点的在哪里,这是「处成就」。由谁主讲,还有与会的听众有哪些人,这分别是「主成就」和「众成就」。那么接下来才把这场讲座会的内容公诸于世,这才进入经文的正中分。之前的部分是我们所谓的序分。这是佛经在几千年前就采用的记载方式,我们现在所谓的新闻学也是根据如此的方式来报导新闻。

之前,我们曾经跟大家提及,佛,梵文是BUDDHA(佛陀) 。如果我们对於晚课比较熟悉的,或者是有念诵过八十八佛《礼佛大忏悔文》,在经文开端有佛的十种称号。其中一个是BHAGAVAN「薄伽梵」。这是玄奘大师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可翻译为「世尊」。经文里的地点,玄奘大师也是用音译的方式,就是从SHRAWASTI译为「室罗筏」。鸠摩罗什大师把它翻译为「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在旧译里是「誓多林」;「给孤独园」是指给孤独长者。这部经的地点,真正的是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这里的一段因缘是:有一位长者叫作须达多长者,有一次他到邻国的王舍城。当时佛就在那里说法,长者有缘遇到佛陀还亲自听闻佛说法。因他非常有善根,闻法后就马上证得初果,满心欢喜。他也是一位大慈善家,家境很富有。听了佛说法,觉得因缘非常的殊胜难得,便邀请佛到舍卫国去说法。

当须达多长者回到舍卫国,便开始物色佛说法的地点。结果他看中一片花园,环境相当优美,是属於一位叫祗陀太子的。於是他便向太子要求要把那座花园卖给他,而且还告诉太子,是要用来供养佛和请佛说法的。因太子本身没有具备遇佛闻法的善根,起先也不愿意卖,还把价钱开得非常高,几乎是一般上人不可能买的价钱。祗陀太子向长者说:“除非你把这一片土地铺满黄金,那我就卖给你!” 须达多长者也因供佛的心切,就真的用了这么多的黄金铺满土地,以这么高的代价取得这片花园。祗陀太子心里也感到惊讶,为何长者愿意做如此的付出来换取土地。长者后来告诉祗陀太子,佛陀是一位超凡的宗教导师。祗陀太子认为既然长者都愿意付出,那他也就把土地卖给长者。但是他接着又告诉须达多长者说:“地,由你发心供养,那么这里所有的树也当着是我捐出庄严道场,让我随喜一份功德。”

因此,佛说这部经典的道场名为祗树给孤独园。「祗树」是指祗陀太子的树;「孤独」是指须达多长者因为乐善好施,时常帮助孤儿、老人和无依无靠的人,所以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经文接着会谈及「众成就」这个部分。就是在祗树给孤独园,当时佛在说这一部经的时候,那些与会者有比丘、声闻弟子、菩萨,还有天人、飞天、人等。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原本印度语是BHIKSHU,所以玄奘大师就把它翻译为「大比丘众」。佛的出家弟子,男众的就称为「比丘」,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余人。这个数目,就是佛在讲经时,时常与会的大约人数。

根据经典的记载,佛成道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鹿野苑去度化五比丘,这是佛教僧团的开始。后来,有位名叫耶舍的长者带领五十位弟子随佛出家。而后佛又度化迦叶三兄弟。他们三兄弟本来是外道,即火教的首领。最后迦叶三兄弟和跟随他们的一千位弟子也一起随佛出家。就这样,佛的弟子总共已有一千零五十五位,再加上后来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的常随弟子共两百位。根据印度以前的习俗,如果师傅或是老师跟随佛出家了,他的弟子也必须跟着师傅随佛出家。因此,佛的弟子总数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位。这些都称为佛最初的弟子。

经文:【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依据旧译(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是「皆是大阿罗汉」。佛的出家弟子都称为SHRAWAKHA (声闻弟子) 。他们是最早跟随佛出家,是属於较资深的,所以称为尊宿声闻。

经文:【众望所识。大阿罗汉】。旧译是「众所知识」。经文接着列出的弟子是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等等。鸠摩罗什大师的旧译里总共列出十六位弟子。但是,在玄奘大师的翻译里就显得特别,原本他所翻译的经文是比较长的,但在这个部分就例外,只举出四位大弟子。第一位是尊者舍利子(SARIPUTRA) 。其实舍利子和舍利弗是同样一个人。舍利弗的母亲名叫舍利SARI,而PUTRA是「子」的意思,所以经过翻译后,是「舍利子」。如果是用音译,即是「舍利弗」。同样的,玄奘大师在翻译《般若心经》的时候,也是译为「舍利子」。舍利子是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虽然这部经,在一开始时,它的重点是要我们起信,但在大众中,首先列出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其次才介绍目犍连尊者。从经文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佛教是重视智慧的宗教,而不强调神通。也因此在这两位最重要大弟子当中,先提出舍利弗。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原本他跟舍利弗是一起信仰外道的。他们跟随师傅学了一段时期后,发现所证悟的并不究竟,两人就相约继续的寻师学道。一天,目犍连尊者被马胜比丘(ASVAJI) 的威仪摄化了。马胜比丘就是佛初转法轮五比丘当中的一位。目连尊者於是就问马胜比丘,究竟谁是他的老师。就这样的因缘,最后目连尊者约了舍利弗尊者一起随佛出家。

如果我们到南传或藏传的寺院,站在释迦佛两旁的大弟子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然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里,尤其是禅宗传承的寺院里,释迦佛两旁都会站立摩诃迦叶(MAHA KASSAPA)和阿难尊者(ANANDA)。在佛的声闻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是代表修苦行。迦叶尊者的像,有一个特色,就是他的手掌是握着的,而不是双手合十的。

这里有个典故:在过去有一位贫穷的女孩子,生活非常的困苦。她每天都到庙里求佛加被。有一次,当她做礼拜的时候,她发现佛像脸上的金箔已剥落,就想:如果我有钱,一定要为佛像修饰一番。不久,愿望就有所感应。一天,这女孩在马路上捡到一枚金币,她立刻拿到金店里去找了打金匠,要打金匠替她修饰佛像。那位打金匠感觉好奇,看她一身破烂,拿到了这么多钱,不去买好看的衣服或是买一些好吃的,或者是找一间较舒适的屋子住,却拿去装饰佛像。这位女孩告诉打金匠,这是她的心愿,现在想做的只是要修好和庄严这尊佛像。后来,这位打金匠被她的诚意所感动,也不收她的钱,免费帮她修饰佛像,金装佛像。

从此以后,这位原本很贫穷的女孩和那位打金匠,生生世世身发金光。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因他们善根成熟,都跟随佛陀出家,男的法号为迦叶比丘,而女的为迦叶比丘尼。由於迦叶尊者的手指,如果是合掌,光线太强,於是佛陀就方便特许他抱掌而不合掌。

还有一位佛的声闻弟子━阿那律尊者(ANNURUDA) 。玄奘大师就音译为「阿泥律陀」。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堂弟。出家后,时常在佛讲经说法的时候打瞌睡。经过佛的教诫后,便发奋精进用功,七日七夜不眠不休。结果弄坏了双眼。佛陀慈悲,就教他修这个「金刚照明」法,而后证得天眼通。所以他是佛的声闻弟子中是天眼第一。他的天眼能够观照三千大千世界。无论如何,我们修行是要走中道,就好像弦一样,不能够太紧也不能够太松。这位尊者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让我们学习。

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佛的声闻弟子就只列出这四位,所以经文云:【如是等诸大声闻而为上首】。接下来,经文是介绍菩萨。【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旧译是「并诸菩萨摩诃萨」。「菩萨」,原本的印度语是BODHISATTVA,如果以音译过来是「菩提萨埵」。但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简单化,就把它缩短成「菩萨」。原本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是觉有情的意思。这里的「觉」,不是我们普通或是一般上的觉,而且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是ANUTARA SAMYAK SAMBODHI,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指佛的果位。所以这里指的菩萨,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成就无上的佛果,称之为觉有情。他们发的是菩提心,就是上求无上佛道,下化一切有情。

「摩诃萨」,印度语是MAHASATVA,原本是「摩诃萨埵」﹐是指大菩萨。摩诃MAHA是大的意思。比方说,学校里的校长,我们称他为MAHAGURU。菩萨在修行层次上有所不同,有三个不同的等次,即三贤菩萨、十地菩萨和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菩萨。玄奘大师在他的译本里,写得较清楚:【一切皆住不退转位。无量功德众所庄严】。「不退转位」就是指等觉菩萨,或所谓的大菩萨。

玄奘大师在其译本里列出了四位菩萨,第一是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殊师利菩萨(MANJUSHRI) 。这位菩萨是代表智慧,是在四位菩萨当中排行第一。同样的,在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也是排在首位,再次的强调佛陀的教育是非常重视智慧的。第二位菩萨是无能胜菩萨(AJITA) ,在旧译里是译为阿逸多菩萨,或是我们一般人所认识的弥勒菩萨(MAITREYA) 。弥勒是他的姓,而AJITA是他的名字。这是我们娑婆世界未来的佛,所以尊称他为无能胜菩萨,是补处的菩萨。接下来的是常精进菩萨和不休息菩萨。在旧译里也是同样列出四位的菩萨,只是不同的是,有的是用音译,也有的是根据意思所翻译。菩萨就以这四位做代表。

经文下来是提及天人:【复有帝释。大梵天王。堪忍界主。护世四王。如是上首】。「帝释」在旧译里是译为「释提桓因」。这是我们一般华人所祭拜的天神,或是另一种称号是玉皇大帝。「大梵天王」BRAHMA是印度人所祭拜的天神。「大梵天王」在天界里,是属於地位很高的天神。「护世四王」是天人中地位没有这么高的天神,或是我们称他们为四天王天或四大金刚。当时还有很多数不尽的天人,即【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天子众。及余世间无量天人阿素洛等】。「阿素洛」是指ASHURA「阿修罗」。【为闻法故。俱来会坐。】就是说这些的声闻菩萨、天、非天、人等,为了要听闻佛说法,都集会到这个法会来闻法,就好像我们在这里有这么多人在听法。

以上是讲解经文的序分,即六种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