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来哈谈“心”论“健”

-A A +A

 “有了症状才治病已经是过时的观念,预防医学的一句经典名言是——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风险”。这是胡大一教授在他所作的《动脉硬化——伴随一生的风险》报告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通过自己多年研究,并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成果,胡大一教授介绍,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应该从青少年时期便注意预防,40岁开始强化预防,老年时期继续预防。

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可怕的“潜伏期” 

据胡大一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从危险因素的出现开始,一直到临床表现显著,再到出现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中间可能存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毫无症状的“沉默”期。之前没有丝毫症状,第一次发病就发生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病人,占心血管病人的一半以上。 

  美国医生对260多例车祸意外死亡者的解剖中发现,20岁以下人群中有“动脉硬化斑块”但没发病的占20%,40岁以上的则占80%。因此不能坐等心肌梗塞或猝死的发生,应从40岁起注意多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0岁的人时刻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哪怕是细小的不适和反常都要引起警惕,及早对身体进行“检修”,为自己储备养老“本钱”。

  胡大一教授总结说,目前我国各个年龄段成年人的胆固醇都明显增加,36~44岁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病率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加。解决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措施关键在预防,主要为“老三样”、“新两样”。“老三样”,即戒烟、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新两样”,即控制糖尿病和肥胖。
 

治疗高血压控制胆固醇要“两手抓”

 
胡大一教授说,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已进入新阶段,治疗高血压要与控制胆固醇“两手一起抓”,同时要预防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与脑中风息息相关,胆固醇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最密切。要高度重视胆固醇。流行病学有一个重要规律就是“1=2”,就是说人体胆固醇增加1%,心肌梗塞的死亡风险将会增加2%。1984~1999年间,北京市成人胆固醇平均水平增加了24%,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增加了50%,其中增加最快的人群是35~44岁的男性,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一人群在这15年间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增加了154%,所以,治疗高血压和控制胆固醇一定要“两手一起抓”。

  胡大一教授提出了治疗高血压的新思路——联合干预高血压和胆固醇,即降压与降脂同步进行。同时,不能忽视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运动、合理饮食和戒烟。

 资料来源:

1.中文健康文摘合订本10,2007第9页
2. http://www.hljnews.cn/swxx_ylxx/system/2007/08/21/010048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