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佛教青年学者研讨会

-A A +A
报导: 蔡昌卫 摄影: 萧杏山

(槟城檀香寺18日 讯)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39名青年佛教学者于12月16及17日 ,云聚槟城峇六拜檀香寺参加泰国国际佛教大学主办、檀香基金会协办的首届国际佛教青年学者研讨会。
此次大会分别在首日以英文为媒介,及隔天以中文发表。除了提交发表研究报告的青年佛教学者外,两天到场观众各有约80人。大会共接获提交的43份学术研究报告,唯当中4份研究报告却因提交人缺席而未能发表。与会佛教青年学者来自中国、香港、比利时、泰国、越南、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锡兰)、孟加拉和马来西亚。其中有些是泰国国际佛教大学的在籍学生。

两天研讨会一致从早上8时半准时开始至下午5时半依时结束,研讨会在两天各以中英文媒介举行的开幕礼后,分两个场地同步进行。两天闭幕礼上也颁发奖状给当天发表研究报告心得的杰出青年学者;英文组与中文组各有4人及7人得奖。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董事长唯悟法师在两天的开幕致词时指出,举办此次国际佛教青年学者研讨会,是提供一个平台让青年学者提交及发表研究心得,促进知识分享,强化学术交流。
师父说,此次大会反应热烈,收到逾40多篇的中英文学术研究论文报告。
他解释说,选择在马来西亚举办研讨会是考虑到本地有很多法师及居士接受中英双语教育,相信会吸引较多参加者到场。再来就是泰国南部的国际佛教大学(IBC)与槟城相距只有3小时车程。
会上,师父以电脑投映方式介绍国际佛教大学的缘起及未来展望,向大家“推销”这兼容佛教三大传承的一所独特国际大学。师父说槟城檀香佛学研究中心於1994年即已开始推动佛学教育,开办斯里兰卡(锡兰)巴利大学佛学课程,邀请不少来自斯里兰卡的教授来槟授课。

师父说,其中一名在檀香佛学研究中心授课的卡鲁纳达沙教授(Prof Karunadasa)於1996年建议开办传授佛教三大宗派课程的佛教大学。“我们选择在泰国开办佛教大学,一方面因为它是佛教国家,再来是它的地理位置刚好在东南亚的中心。”

在认定国际佛教大学开办校址后,於2003年在泰国私立大学法令下获泰国大学事务部颁发开课准证。
学士班于2004年开办,由于媒介语是英文,不少来自中国的学生要先上两年英文课才能念本科。后来董事部获悉泰国教育部接受以中文开办大学课程,因此在2006年开办的硕士班同时以中英文为媒介语。“我们在2008年开办博士班。三个大学学位分别以中文及英文授课。”

师父说,国际佛教大学以客观中立立场为学生提供全面且深入的佛学教育,促进佛教不同宗派的知识相互交流及了解。教职员来自10个国家。其中卡比拉教授(Prof Kapila)及迪拉教授(Prof Tilak)传授南传佛学;魏查理教授、法庆博士及朱小宁博士传授汉传佛学;Jamspal教授传授藏传佛学;另外Dhammanandi法师博士、Krishna博士、真平法师博士分别教导巴利文及梵文。
唯悟法师说,国际佛教大学学生来自逾20个国家。在泰国Sadao的国际佛教大学总校提供所有大学学位课程以及中、英文硕士学位远距课程。

他透露,座落于Korat的大学分校将发展为语言中心,用以培训翻译员。“汉系佛教在经论上很丰富,可是在翻译成外文方面,汉传比南传或藏传佛教起步较慢,也较落后。所以希望在未来新马、中国及台湾的年轻佛教学生在此方面下一番功夫,带动经论的翻译工作。。”
师父指出,国际佛教大学解行并重,着重学习及实践并重的教育特色,立志成为知名国际佛教教育中心。

会上,国际佛教大学校长魏查理教授在两天研讨会的开幕中分别以英文及中文发表相同内容的致词中指出,无常,梵文“anitya”,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众所周知,所有的构成皆是无常的,有生必定会灭亡。在漫长的经验中,看到许多年轻的学者灭亡了,他们或许变得自负和傲慢,而停止成为真正的学者,或者他们就这样消失了。这是人性,它发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了年长的学者。
他表示,虽然同意一切皆是无常的,但依然希望无常将会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做些有用的事情。

他说,无始以来,无常皆与我们相伴,但不仅在历史上,我们依然认识一些优秀的学者。他们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事件、经验、包括了我们本身。“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许多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尽管知识追求是无常的,但他们给予我们信心,痛苦也可以被视为相对的。无论如何,阿毗达摩教导我们可以通过积累智力和道德品质来启发我们通往阿罗汉道路的研究。这是一条通向洞察途径的预备途径的开始。其他的预备运作是关于身体的不净和对对呼吸保持正念专注的静坐。然后跟随洞察途径,开始洞察苦谛的第一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从一条预备通往阿罗汉道路的一部份开始,我们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无常可能会阻止我们进入更高的阶段。”
魏查理说,他一直很羡慕年轻的悉达多,他在大约35岁时就成佛了。那是一个年轻的年龄。“我确信瓦拉纳西恒河两岸的传统圣人并没有等待听取他的教诲,但我们今天依然跟随着他的教导。我提到他的年龄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年轻的学者。漫漫人生中,菩提显然不依赖于年龄。”
在两天的闭幕礼中举行总结点评,其中英文研讨会点评人为周碹美及黄品琳;中文研讨会点评人是陈如炳及陈爱梅。

在闭幕礼上也举行发表专题,首天由卡比拉教授发表,第二天由李葛夫博士发表专题演讲。
首天英文研讨会的杰出青年学者及发表研究主题分别是:Kazal Barua:Tracing the socio-economic Roots of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Universal Monarch (Cakkavatti-raja);高明元:Samanantara-pratyaya and Samtati:The perspective of Early Sarvastivada Abhidharmikas and Darstantikas; Jaroon Chaibao:Special Features of Thai culture under the Buddhist Influences;Sanjoy Barua Chowdhury:The legacy of Atisa:A reflection on textual,historical and doctrinal developments to enrich Buddha Dhamma from the azimuth of Vikramsila to Modern Era.

第二天中文杰出学者及发表研究主题分别是:张洋《诚实论》的灭谛思想体系探析;张晓芬:佛教善恶伦理的普罗教化——论《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现实关怀与内在超越;郑运兰:从清代僧人诗文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关系;释广济:刘裕与佛教;熊一玮:《佛说月上女经》版本与流传研究;狄宣亚:说一切有部的择灭思想——以《大毗婆沙论》为基础;李静:从京都的“五山送火”仪式考察当代日本佛教的特征。

在两天的开幕礼及闭幕礼上分别颁发纪念品仪式,首天唯悟法师颁给唯杰法师、周碹美、黄品琳及法庆博士;英文研讨会两名点评人周碹美及黄品琳;觉泰法师、朱小宁、李葛夫博士、陈爱梅博士、陈如炳居士及司仪陈慧菁。大会也全程录影两天研讨会作为重要记录以惠及更多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