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论讲记(一)【04年精进佛七开示】: 持戒━佛教道德观

-A A +A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诸位将会从明天开始受持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戒。「戒」原本就是一种道德学。依着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大致上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现有的道德学分为两种:一、神权道德;二、人文道德。

神权道德
所谓神权道德,就是相信一个以神,或者是一种外来的力量在主宰着整个宇宙,笼统地说也就是以上帝为主的道德观。在不同的宗教里就有不同的名词或称呼,比如:伊斯兰教就称之为「阿拉」。我们可以从一些中东宗教所传入的道德学来认识「神权道德」。至於为何后面又加一个「权」字,我们待会儿会做详细的交待。

如果我们有接触过信仰犹太教、基督教,或者是伊斯兰教的朋友,也或许自己曾经有去研究探讨,甚至曾经信仰过这些宗教,就知道这些宗教主张有一个所谓的上帝在主宰一切。在《旧约》里有一个记载,就是介绍十诫的由来:犹太教里的一位先知摩西(MOSES),当他到了塞纳山(MOUNT SENAI)上的时候,雷雨交响,上帝就在石碑上刻下了「十诫」。摩西就把石碑带下山,后来成为以色列民族或者犹太教信徒的道德准则。后来,基督教徒把《旧约》加上耶稣基督的教义(《新约》)合起来成为他们的《圣经》,因此犹太教的旧约里所记载的「十诫」也成为基督教的道德准则;甚至在比较后期发展的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也是以上帝所传下来的「十诫」为道德的准则。

其实这三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只不过在上帝或神的称呼上有所不同而已。尤其是在道德观念上,从《旧约》里,上帝把十诫传世人,这是一种的神权所传下来的。所以英文把「十诫」翻译为「THE TEN COMMANDMENTS」。Commandment就是一种的命令,是神权的命令。这个「神权」的理念,在《旧约》里就有记载着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帝创造了阿当,再变出一个夏娃,当他们俩在伊甸园的时候,上帝就命令他们,不准吃善恶树的果子;但是,阿当和夏娃都是不听话的孩子,没有听从上帝的命令,便吃了禁果。由此,这三个宗教都认为,阿当和夏娃违反上帝的命令便形成了人类的原罪。
大家可否思考一下,到底这个罪是来自哪个地方呢?是不是吃了水果就会对他们有害处呢?其实,最主要的关键还是牵涉到神权的问题。因为那是上帝的命令,一旦违反就是罪,就是所谓人类的原罪。

如果依据文字的分析,十诫的「诫」字旁边有个「言」字,这是代表着神权宗教里一种神的命令,神所传下来的,英文把它强调为DIVINE COMMAND。

我本身曾经在西方国家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发现在现今的时代,西方社会里有很多人已不再相信《旧约》里所记载的这两则事情。尽管如此,每当他们对于一种道德的诠释和理解时,最终都离不开神权的道德。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们已在潜意识里头种下了这颗种子,这就是起源于中东文化的神权道德。

人文道德
在亚洲的很多宗教和哲学里,其道德观是以人为主,所以称之为「人文道德」,这包括了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印度的佛教。其实,佛教不单单只是以人为主,而且更是以人「心」为主的一个宗教,因此佛教的道德亦称为「心理道德」。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源於我们的动机,这是所谓的心之作用。


戒━佛教道德的准则

佛教道德的准则有分为善业和不善业。善业,在梵文里是叫作KUSALA,而不善业,前面加个‘阿’ ,叫作AKUSALA。梵文KUSALA,在中文里我们只能勉强地把它翻译为「善」,AKUSALA就翻译为「恶」或「不善」。其实在英文里,是把它翻译为SKILLFUL ACTION,或者WHOLESOME ACTION,我们并不把它翻译为GOOD ACTION,或是不善业为EVIL ACTION;不善业,英文我们译为UNSKILLFUL或UNWHOLESOME ACTION。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所做所为包括我们的身、语、意所造的业,是以智慧而不是教条去衡量和决定它的善恶,故称为KUSALA和AKUSALA。换句话说,是由我们做事的动机来去决定,所以关键是在於动机MOTIVE。也许同样的一件事情以不同的动机来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业。比如说去害一个人,如果背后的动机是一种很强的憎恨心,所种下恶的业因就很重;但是如果我们是意外地撞死了一个人,而不是被憎恨心所驱使,这种业就会比前者轻。

佛教的道德准则是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这五条戒,从表面上,也许会有一些人把它当作是一种命令式来守持:犹太基督教的十诫是神传下来的,可能五戒是佛陀传下来的吧!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佛教守持戒律的精神和神权道德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我们之所以把犹太基督教的道德教育,大略做个介绍,作为神权道德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用意并不是在说明这种的道德学不好,其实它也有它一定的功用。今天我们发心来受持八关斋戒或沙弥、沙弥尼戒,首先我们必须要掌握基本的戒律精神,这样才可以得到它真实的利益。

在早期有很多佛教的英文书籍里,一些基督教的宗教师或基督教徒,在翻译的时候,他们都把我们的五戒PANCASILA翻译为THE FIVE BUDDHIST COMMANDMENTS。他们都认为与TEN COMMANDMENTS是一样的。基督教的十诫里,有说THOU SHALT NOT KILL;但是佛教的五戒里,说的不杀生是I ABSTAIN FROM HARMING LIVING BEING or FROM KILLING LIVING BEING。事实上它的分别是很大的,但是有很多人却不了解,甚至在佛陀时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戒律的精神。

在西方国家,如果我们是以十诫来教导一般年轻人,反而很难行得通,因为他会觉得这是一种教条,是外来的力量压制下来,逼着他们去守这些规矩、戒律。同样的,也有很多佛教徒受持五戒,也把它当作是佛陀制定下来而要我们去守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里有个典故,就是佛在晚年的时候,有一位比丘,他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於这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听后很不耐烦,认为像老祖母整天在唠叨,这不许做,那又不能动,真没意思。因为年轻人充满着一股朝气,很有干劲,当他们受到了约束和局限,就会感觉不自在,最后便会放弃。那么这位比丘知道佛陀要涅槃了,他就很高兴,心想:佛陀继续在世,就得遵守很多的规矩和戒律;那佛陀不在了,就可以自由了!所以说这位出家的比丘对佛教的道德精神还没有很好地掌握。

谈了这么多,到底我们应如何看待守五戒?五戒,是佛陀在世时,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做人的准则和要求,事实上它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从中,佛陀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能够修到自然而然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才有资格称为人。如果我们还会再犯五戒,那我们只能算是个学徒。经典中也提及,不能够守持五戒的人,在未来世中就不能出生在人道。所以这是一个很高的准则,而且持戒是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受持的。

以上我们有提及,佛教持戒的精神关键就在於我们处事的动机。那么动机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打个比方,我们就以不偷盗为例来说明道德涵养的层次。有一类型的人,他不偷是因为害怕法律的制裁。每个国家有它自己的法律,无论如何,偷盗即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一旦犯法,就会受到法律的对付。第二类型的人,他本身是有宗教的信仰,假如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基督教徒、或者是回教徒,他的道德涵养肯定也比较高,比第一类型的人还要好,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他也不会去偷。那么第三类型的人,在他的心里头,已经没有偷的欲念了,这个层次就更高尚了,这就是所谓五戒里的不偷盗。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佛陀说我们才有资格称为人。在我们还未能做到完全去除内心的贪欲之前,老老实实地来受持不偷盗的戒,这就是一种方法。这里必须再次特别地强调:持戒是方法,断除贪欲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我们必须知道方法和目标是有所差别的。

曾经有人问过我,佛教原本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但为何我学了佛以后发觉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以前在我还未学佛的时候,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很自在,现在学了佛反而很多约束,所以他认为学佛并没有帮助他离苦得乐,相反的,越学就越烦恼。大家是否知道他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呢?他的烦恼是源自于不懂得五戒是方法而不是目标。我们受持五戒,是因为想要真正做好一个人,所以是自己愿意受持的,而不是佛陀逼着我们受持的。它是一种的方法,也是一种的准则。

正如我们在学习一种语文,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花费一段功夫去掌握它的文法。虽然文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它,接下来要我们写一篇文章,自然就不会违反它的文法。也许现在要我们倒回去考中学时候的英文文法,我想我们会不及格,但是它的重点并不是掌握文法,而是掌握英文。同样的,受持五戒不要把它当做教条来守,守得很烦恼;它也不是一种压制,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真正的自在。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成为有道德的人格。我们必须要明白,要不然就会像那位比丘,认为佛入涅槃后他就自由了;其实他并不自由,如果他能够把戒律学得很自在,他很早就自由了,因此不要把戒律当作是一种的约束。

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守持八关斋戒或沙弥、沙弥尼戒,当你们受了戒之后,就称呼大家为戒子。在受戒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何谓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慈悲为在家的信徒设下的出家戒法。刚才有一位同修来问我,戒会结束了以后,是否还可以继续地守持八戒?那当然是可以。如果要终身地受持八戒,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家;不过出家要有出家的因缘,出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是我们想要就马上可以落发出家的。如果没有出家的因缘,但是又很向往出家的戒法,怎么办呢?可以守持八戒法,它是佛陀设下的方便,让在家的信众不需要剃头出家而能受持出家的戒法。

讲到出家,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出家到底是出什么家?很多人都以为离开世俗父母亲的家就是出家。但是真正出家的意义并非如此,它原本的意思并不是断父母亲血缘的家,而是断除世间烦恼之家。这个部分,在接下去几天的开示里,我们还会继续地加以讲解。这是在学佛次第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启发出离心,目标是要了脱生死轮回。出家严格上是一个出世法,就是不要继续在六道里轮转。

其实八关斋戒的内容和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的内容几乎是大同小异。八关斋戒包含了沙弥、沙弥尼的其中九条戒,只有最后一条没有,这我们接着会一一地介绍。受持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不同的另外一点,就是时间上的不同。受持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是受「尽形寿」的戒,就是守戒要到我们寿命终为止,八关斋戒则只受持一日一夜。

以下,我们来一一的介绍八关斋戒的内容:
第一、 不杀生。不杀生即不伤害有生命的众生。如果我们从它的原文,就是巴利文:PANATIPAT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PANATIPATA」所讲的不只是不杀,而且它的含义也包括了不伤害。那么翻译成英文是ABSTENTION FROM HARMING LIVING BEINGS。这是代表着佛教里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我们所看到的,比如动物,在佛教里它是属於六道众生之一,所以我们不可以去伤害它,更何况是杀生。

第二、 不偷盗。这是我们一般上所翻译或引用的名词,但是比较正确或广义的说,即是「不与取」。我们有句话说:「取物不问主」,凡是没有经过物主的同意,而拿走他的东西,这就犯「不与取」戒。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偷盗,以及用种种的手段去霸占别人的东西。

第三、 不淫欲。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其中的第三条戒是「不邪淫」,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叫作正淫,那么超越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就叫作邪淫。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受的八关斋戒,就要好像出家人一样,行持梵行,所以在一日一夜里,不生起淫欲心。修行如果不断掉淫欲,我们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出世的法门,出家戒是要守不淫戒。

第四、 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撒谎的意思。其实以上的三条戒,即不杀、不偷和不淫是守我们的身业,而不妄语就是守我们的口业。口业除了妄语,还有恶口、绮语和两舌,这些我们都不应去触犯。

第五、 不饮酒。不饮酒也包括了滥用毒品。其实不饮酒本身不是直接犯以上的身业和口业,而是间接的。因为我们喝酒和吸毒之后,头脑不清醒,就会犯之前的杀、盗、淫、妄的根本恶业。

第六、 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其余的第六至第八,乃至沙弥、沙弥尼的第九和第十戒,它的精神是在於出家是要过着一种清淡的生活。比如此戒是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古时候在印度,要打扮或是装饰得很美,头上就要带各式的花蔓,身上就涂上很香的油。那么以我们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众,很喜欢带一些手饰和装饰品,如:玉镯、金链、耳环等。还有就是化妆品,这是所谓的香油涂身。现代的化妆品公司都很厉害,他们的目标不只是吸引女众,而且连男众也开始不放过!尽管如此,我相信我们也应该没有遇过有出家人涂香水吧!

第七、 不坐高广大床和不歌舞倡伎乐故往观听。其实,在沙弥、沙弥尼戒里这两条戒是分开来的,成为第七和第八条戒。但在八关斋戒里是合而为一,成为第七条戒。不坐高广大床,古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的人这么好命,现在的人睡觉是睡在床上,白天是坐在椅子上,所以床和椅子是分开来的。但是以前的人,生活物质上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富裕和这么的讲究。现在我们很多人睡觉的时候要选择很好、很舒服的床;坐着休息的时候也要坐很舒服的椅子,选择很舒服的沙发,而且也非常讲究它的造型。那么此戒,不坐高广大床也包括了不坐舒服的椅子和不睡舒服的床。所以今天大家到此处来受持八关斋戒就要训练自己,要过得很简单,这就是一种出家清净的生活。此外,我们还要守不歌舞倡伎乐故往观听戒。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术语就是不去这些娱乐的场所,比如:卡拉OK、夜总会等等。

第八、 不非时食。我们受戒期间,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再吃了,所以我们称之为「斋」。前面的几条都是属於「戒」,而这条是「斋」,所以合起来我们就称之为「八关斋戒」。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斋」就是吃素的意思,也把它讲成「吃斋」!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名词,本来斋的意思就是不吃,在马来文里是翻译为PUASA,怎么可以吃斋!所以大家应当要知道「吃」和「斋」原本就是两回事,也不要把「吃素」和「吃斋」相提并论。我们中国的佛教和藏传的佛教,乃至于现在一些的南传出家众,对於持斋或过午不食已不再那么强调了。中国的出家人,他持素但是不持斋;南传的出家人,他持斋可是没有持素,他们是有吃荤的食物。这个提出来让大家更清楚了解这两个词汇的意思。

为何要守不非时食戒呢?因为如果大家要用功修行,吃得太多,反而会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以前佛陀在世时,他和弟子们,过了中午以后,傍晚就是精进用功的时间,如果再吃就会妨碍修行。其中一个障碍就是吃饱后就很容易生起欲念,所以孔老夫子说讲的「食色性也」是很有意思的。吃得太多了,就会饱食思淫!因此,出家戒要守不非时食就是这个道理。

受持沙弥、沙弥尼戒的第十戒,即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意思就是说,我们佛教的出家人是不可以拿钱的。无论如何,在现今的时代里,任何一个佛教的国家都很难实行了。比如在泰国,一些比较保守的出家人,他身上可以不带钱,但是出远门身边一定要带着一位侍者,当他需要用钱的时候,比如要付车马费,这位侍者就会帮他付。唯有这样才有办法守持这条戒。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明白此戒背后的精神,不要把它当作教条来守持。因为这些金银宝物和钱财会引起我们的贪心,所以此戒真正的用意就是要出家人放下贪欲心。以前在印度的社会里,一位出家的宗教师,称为沙门,是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尊重的,所以他们身上不需要有钱,信徒们会以食物、衣服、卧具、医药等种种的需要供养他们,所以当时他们严守这条戒律。

以上是跟大家介绍八关斋戒和沙弥、沙弥尼十戒。大家一定要对戒有基本的认识。

戒、定、慧━三无漏学
所谓的「三无漏学」就是出世的法门。换句话说要出世就要修习戒、定、慧,而且是按步就班的,先守戒,而后修定,再由定中生慧。这里的「慧」,指的是出世间的智慧,我们也称之为「般若」,梵文是PRAJNA,而不是我们一般上所讲的世间智慧或知识。

佛教非常重视戒律,因为没有戒为基础,修定是很危险的。现在有很多人会来介绍我们一种静坐的方法,他会告诉你,这不必有宗教信仰,也不必守持戒律,大家要认清佛教是不主张这种做法的。没有戒而去修定,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那个定力可以用在好,也可以用在不好的一面。有些人修得好的定力后,就去做坏事,那岂不是很冤枉。所以在还没有修心之前,我们的身业和口业都要很注意,这是道德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定」,就无法启发「般若」。在修心上,我们分为修「止」和修「观」,原本的梵文是SAMATHA和VIPASYANA,即是修定和修慧。守持戒律是基础,再继续修心和修定,这层次更高,是修学次第的第二个层次。那么如果只是停留在修定,其实外道也有,比如在印度的其他宗教,他们修禅定的功夫也能够修到很高的境界。在中国的道家修行法,也有修定,但是佛教的可贵,就是定中生慧,只有修慧,即是修「止」后,再修「观」,那才能够了脱生死。

我们来参加精进佛七和短期出家,就是以八关斋戒或沙弥、沙弥尼戒来修我们的身和口。在於修心部分,如果是根据传统的六念法,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但是现在,我们只选择一个,就是念佛,而且是净土宗祖师所提倡的「持名念佛」法门。传统的六念法之念佛,是忆念佛陀的功德。但是我们的戒会是教大家念阿弥陀佛,所以大家应当珍惜和掌握下来的几天里,好好地修习我们的身、口、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就是戒,是要我们不去造作恶业。但是在菩萨道思想里,戒不只是要我们止恶,同时要更积极的行善,所以第二是「众善奉行」。法师们刚才有教导大家在过堂吃饭的时候,先吃三口饭:第一口,我们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口,「愿修一切善」;第三口,「誓度一切众」。在菩萨道思想里,去恶、行善和度众都是戒,这是菩萨戒的精神。还有,也许你们有注意到,在平时法师上香或拈香,也是三支香,在上香的时候,也是观想「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和誓度一切众」。这都是守持戒律的精神,所以持戒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更积极的。同时在菩萨戒里,我们说「誓度一切众」,当一个人在受难的时候,如果你看到了而不去帮助他,这个是犯戒,是违反菩萨戒的精神。「誓度一切众」就是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要现身帮助他,扶他一把,这才是真正菩萨戒的精神。无论如何,持戒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在八关斋戒的仪轨里,有一段开示:「八关斋戒者诸佛父母也」。所以不要小看这八关斋戒,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能否成佛是看他有没有守持此戒律。因此,要修成佛之道,第一步就是要持戒,所以我们殿堂里的大对联写着:「戒为无上菩提本」。「无上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为中文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的正等正觉就是无上的佛果位。菩提是觉悟的意思,那么觉悟也有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觉悟,这一部分我们将在讲解学佛次第之「发菩提心」之时,再详细解说。

佛的觉悟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没有比他更高的了。佛的觉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论如何,他还是以戒为修行的基础。因此,在这里我也要非常恭喜诸位,能够在这么不容易的因缘之下,报名参加此次的戒会。这绝对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因缘,给予你们自己就要非常感恩自己过去所种的善根因缘,因为有过去的善根因缘把你们带到这里来受持此清净戒。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所以希望接下来的七天七夜里,大家要把戒修得清净,以「持名念佛」来修心。

在我们还没有正受殊胜戒法之前,今天晚上就趁此很好的因缘,让我们把身、口、意洗干净。比如我们这个杯子,如果要装进很好的饮料,就要把它洗干净之后方可装饮料。如果杯子是肮脏的,是多么好的饮料装进去都会被污染。同样的,如果我们的身口意业都是污染的,那我们就得不到上等的戒体。所以待会开示过后,下一支香,我们要以非常虔诚的心来忏悔(忏摩)。佛教里头的忏悔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勇敢地承认,而且发愿从今以后不再重犯。我们一般所念的忏悔文偈颂:「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意思是说从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和愚痴心三毒,再通过我们的身、口、意,造作种种的恶业,现在我们就要以一颗很虔诚的心在佛前求忏悔。如果懂得真正忏悔业障,就能够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在这戒会期间,因为我们的修持是以持名念佛为主,所以忏悔的部分也念佛,即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然后礼拜、忏悔。希望大家在念佛的时候,以一种非常诚恳的心来求忏悔。这是我们接下来的功课。那么今天晚上的课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