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解释 ⟨普门品⟩ 偈颂(1)

-A A +A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18/07/2025)

檀香寺真如法师慈悲开示「解释 ⟨普门品⟩ 偈颂(1)」

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真如法师慈悲开示「解释 ⟨普门品⟩ 偈颂(1)」

真如法师慈悲分享竺摩长老的著作《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里面的〈解释偈颂〉。

( 2511年5月10日至19日,竺摩长老在香港报恩莲社解释的偈颂。相关内容请浏览: https://www.malaysianbuddhistassociation.org/en/2010/10/08/05/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如下:
(一)讲解意旨
(二)解释题目
(三)讲述经文
(四)解释偈颂

真如法师表示今晚无法将整本书全部讲完,只能陆续和大家讲第四的部分,也就是〈解释偈颂〉来跟大家分享。

竺摩法师将〈解释偈颂〉分成三大类:
(1)菩萨举偈为问,
(2)世尊以偈作答,
(3)闻法得益发心

(1)菩萨举偈为问

「尔时,无尽意苦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佛经中有很多「偈颂」,它的体裁,好似中国的「古体诗」 ;不同的是,「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只有压韵的韵脚;而「偈颂」呢!不但不讲平仄对仗,有时连压韵的韵脚亦不注重,或只压自然的音韵而已,意思是:只求表达意义,或求其能简单明了,易於记忆,并不在词藻的修饰上做咬文嚼字的工夫。这是它与普通诗词歌赋,性质与技巧不同的地方。

「偈颂」还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重颂」:印语叫做「只夜」(Geya), 是经中长行说过的经义,为迟到法会,未听过的人,用简洁文句再说一遍,使其了知长行中所说的大概,这是与前文意义有相联络有相应的,所以叫做「重颂」 。
二是「孤起颂」:印语叫做「伽陀」(Gatha),是经中未说长行,先说偈颂表达经义,好似异军突起,特立而孤单,没有其他长行文陪衬的;或与前文不相应的,所以得名「孤起颂」。

这「重颂」与「孤起颂」,是三藏十二分教中的二分。

何谓三藏十二部?

宣化上人开示:「三藏」是经藏(定学)、律藏(戒学)、论藏(慧学)。

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 。
1. 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
2. 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理成为「律藏」;
3. 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

有一首偈颂说:「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一)长行部: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二)重颂部:用偈颂方式重复地再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
(三)授记部:佛给菩萨预先授记,譬如汝于某劫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有多长……等等,都说明了。
(四)孤起部:孤单独立的偈颂,与前文不相连,且与后面经文也没有关系。
(五)自说部: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佛不问自说。(六)因缘部: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七)譬喻部: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八)本事部:说佛、菩萨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九)本生部:说佛、菩萨今生弘法利生的事迹。
(十)方广部: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十一)未曾有部: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十二)论议部: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佛光教科书》提到,三藏十二部是后世弟子将「三藏」典籍,就佛陀说法的方式、文体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部类,即「十二部经」,又名「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中,其中的契经、重颂、讽颂,是从经文的体裁来立名;其余九种是从经文所载各别的事义而立名。

从多分义摄来说:
1)契经、重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是为《经藏》;
2)因缘是为《律藏》;
3)论议是为《论藏》。

又此十二部究竟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

现在,无尽意菩萨提出来的偈颂,是「重颂」,不是「孤起」,因其中除极少数的几首是特立的,其他多数的都是前文长行中说过的意义,今重问一番,为未明白的人,再说一遍吧了。

「世尊妙相具」是赞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慧庄严,妙相圆满。

无尽意菩萨说:「世尊!我现在再来问一问彼观世音菩萨,这位佛弟子,为何他的名字叫做观世音呢」?

(2)世尊以偈作答

甲、总显菩萨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这里初半偈,是经家叙意(述说本经大意)。

从「汝听观音行」起,是总答观音菩萨所修的净行,是普门示现,善应诸方;且其所发的弘誓大愿,深广如海,茫无涯;

还有亲近诸佛,承事供养,无有空过,功德难思!

此中的「闻名」称号,是口业清净;「见身」则礼敬慈颜,是身业清净;「心念不空过」,是意业清净。

如是一心清净,三业精修,必感菩萨六通垂化,有求必应,渡生死海,灭诸有苦。

此「诸有」所在,都是众生「三界」轮回因果的苦报。

「诸有」共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

「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三界众生,皆有生死之故。

「九有」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

「二十五有」是从欲界开出十四有,是指四洲、四恶趣、六欲天。色界开为七有,即四禅天及初禅中的大梵天,与第四禅的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天。

这样,就知「三界」共有「二十五有」 ,而这「二十五有」的众生,都有苦难,常常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

乙、别明救济灾难
A、能免三灾 (称念洪名,能免:火灾、水灾、风灾)
B、得除八害:
子、重颂免怨贼难
丑、重颂免刑枷难
寅、加颂免毒药难
卯、追颂免龙鬼难
辰、加颂免恶兽难
巳、加颂免蛇雹难
丙、再显观音含义(A 显所化机情 ; B 表能化观智; C 救娑婆灾难; D 释世音意义)
丁、叹德结劝持名

3、闻法得益发心
甲、持地称扬功德;
乙、听众获益发心

乙、别明救济灾难
A、能免三灾 (称念洪名,能免:火灾、水灾、风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这二首都是「重颂」 。

第一首颂是称念洪名,能免火灾。
(1)如一九二二年日本地震,伤亡三十余万人,东京浅草公园的池水烧乾,几全毁灭。内有观音堂老屋三间,内外挤满二万多人,被火围困,大家於急难中,同声称念观音圣号,悉免於难。诸屋皆毁,惟此堂独存,日人至今,称颂不置。
(2)佛世时代,有外道室利掬多(Srigupta),蓄意害人,请佛及僧,预作大 坑於屋内,中烧火炭,计绝烟焰,将物栈之,覆以青草,复於草上再布薄土,使人覆之,不觉其危;谁知世尊率领众僧方至中门,莲花从坑踊出,各蹈莲花而入,火不能伤。这即是「火坑变成莲池」的事实。

佛与菩萨的福德神力,是可以相通的。

第二首亦是重颂,是称念圣号,能免水灾。

《观音灵感》记载:
中国南宋时,有徐君熙载之母程氏,平素信奉观音菩萨,虔念不辍。高宗绍兴四年,熙载受聘彭大任为家庭教师,携二子坐船前往。船至江心,忽遇风暴,怒涛排空,同船之人惊恐万分,莫知所措;惟熙思寄身一叶,命在须臾,假使葬身鱼腹,老母靠谁奉养呢?

於是抱著诚心,劝告同船者一齐称念观音大士圣号,祈祷救度。

夜来江心突见大树出现,大家急挽树枝,以船系之避难。及至天亮,见船泊沙滩,并无半株大树。乃折回头,後来回家见母倚门笑说:“我昨晚称念圣号,梦一老妪,携你父子回来,现在你们果然平安回家了。 ”

大士灵感,不可思议, 虽有风浪险恶,而无危难,真是神功莫测呀!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youtu.be/u73hubvNkas?si=UX1Yg7lQUvoXNVQT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