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孩子

-A A +A
张海荣

许多年轻人有暴力的倾向,与不良的环境影响有关系。很多人都喜欢把矛头指向考试式的教育制度塑造的无形压力、媒体信息中的负面报道、和家庭成员中不平衡的沟通,却忽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的举动所助长的不良影响。

良好的环境巩固善性,反之,喊打喊杀又充满暴力血腥的气氛滋养恶性。试想,心灵脆弱的青少年在不良环境中成长,会出污泥而不染还是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环顾四周,社会各角落多充满容易引人犯罪的催化物。电脑中心和网吧、甚至家里的电子游戏机所提供的打斗决胜负之游戏;客厅水池中“风水鱼”狂追猎物吞噬鱼饵的活生生之镜头;菜市场鸡鸭鱼虾被分尸的一幕幕;暴露在马路上的猫狗尸体的情景;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身为大人的我们该扮演什么角色,来引导他们朝向善念的道路还是让他们接受弱肉强食的现实!

从孟母三迁,可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路程有重要的影响。居住在组屋或公寓的人民,在卫生环境法规下,是不被允许饲养宠物的;反之,住在有“土地的屋子”的居民就无此限制。有“土地的屋子”大多是有饲养宠物的;孩子因此有机缘与家里所饲养的猫、狗、兔或鸡鸭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而与宠物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对它们关怀和爱护;伴随组屋的孩子是电动玩具和电子游戏,他们对这些机械化的装备不会有任何感情。自然的,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孩子们的心理和思维,对动物的反应会有不同的倾向。是陪伴、容纳,还是排斥、远离? 这有赖于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熏陶指点。

中国大陆网络有一首名为“狼爱上羊”的歌曲;歌中善良的羊救了生性残暴的狼后,两只本性相对立的动物竟然约定终身互相依存。这首歌曲虽然只是娱乐性的故事,但它带出了一个信息;善念与爱心有相互牵引的效应;向对方无所求的付出和关怀,爱可溶化恨,启发对方内心的善意。善念与爱心是否有效性的被启动,这就有赖于“受者”内心的本性和后天自身在生活里的核心影响和引力。

无可否认,培养爱心和善念,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重于竞争和压力性考试,学校的课程纲要只教学生识字和应付考试;顶多也只是完成累积知识的工作而已。较进步的教育制度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高度发挥创造力。但是现代教育在本质上已经和过去的不同,很少有实际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社群中与他人生活。所以孩子要如何在社群中的群体生活里处事和待人就有赖于父母的教导了。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孩子又怎样懂得调整自己接纳他人呢?

最近几年,每逢学校假期,许多社团或组织都在办“生活营”让青少年参与。这些“生活营”的规划活动和激励课程有辅助参与者在群体生活的功能,本来都是很有益的活动。但是有过多年办“生活营”经验的朋友告诉我,最近这一两年报名参加的人数每况愈下,人数下降得很厉害甚至有一半之多呢!这位朋友很担心下降的原因。他问:“电子和电脑游戏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否造成现代父母因为疼爱孩子而宁可把他们留在家里,陪伴喜爱的东西,也不愿让他们参与对他们有益的团体活动? 如果真的是这样,千万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电子和电脑游戏而影响他们思维和身心的健全与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