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不信佛了?

-A A +A
张海荣

槟城是出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徒众多的地方,尤其是靠近举世闻名的极乐寺的山区附近就有数十间大小的寺庙和佛教团体,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也是立于槟城。有了这些条件,卢军宏台长肯定会选上槟城做为那所谓的万人“玄艺综述”大型现场解答会。对于卢军宏台长即将莅临槟城的举动,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以及马来西亚佛光山联办了座谈会呼吁佛教徒分辨正信和邪教,努力推广正信佛教。

卢军宏台长的到来和弘传具有争论性又与佛法有冲突性的慨念,信佛者或佛教徒能不能“突”受影响,听后,会突然醍醐灌顶,顿开茅塞开窍了而与正统佛教说拜拜呢?

一位所谓的恳却诚心的佛教徒,信佛拜佛又念经,几十年后他会突然“变节”改信他教,听信邪教,怎么啦?为什么?导因是什么?理由最简单不过啦。他只是一位“有所求”的信徒不是向佛学习的教徒。他拜佛信佛因为他相信佛会给他带来好运。会让他发达。布施会让他成为好心人。信佛几十年后,他的事业还是无进展,他的运还是不好不能发达,内心已不平衡了。在他对佛的信心非常脆弱时刻,外界一有风吹草动的吸引力,他就会立刻改轨换路跟随那会让他改运的宗教了。他可是典型的不了解佛法拜佛的人。

问一问学佛的多年的人,了解自已吗?如不了解,须加努力!活了大把年纪还不明白自已的本性,肯定在人际方面,事业或其他会有阻碍吧。学佛是向内求,经书是自我提升的智慧泉源。几年前,有一个禅修班;师父只要所有的参加者从早课至晚课禅座是自我发问:“我是谁?谁是我?”后,次轮是“是谁?是谁?” 禅修完毕后,在心得分享时,几乎全部参加者表明学佛多年后至当天他们还不了解自己!这就是问题,很多人多不抓到重点。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却把自己的问题要他人待为解决之!这是向外求!

看看我们的周围,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越来越多,但社会的作恶的风气也越来也盛,道德的沦落也越来也令人担忧。是基于什么的导引而背道而驰呢? 是否慈善机构的运行脱轨了!还是宗教团体的教诲离实近假不能让人信服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是众人捐献款项的对象,也是佛教徒布施的好去处。佛陀告訴我們若希望能達到究竟涅槃,一定要先從布施著手,從布施開始學習。我们须知道菩薩聖者所行的布施,是為不造作的大悲心與菩提心所攝持的「布施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波羅蜜」具足了到達彼岸、產生佛果的能力。但我们一般上的布施多是有求而成有漏而不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问问我们捐献款项的目的是什么?求福,求功德还是因慈善而做? “慈善”这个字若认真来探测是非责任性的任务,也可说是让当事人可选择做与不做的事!还有,“慈善”让人有优越感非同理心。那所谓的“施比受更有福”不是在强调不同阶级,幸与不幸,而把优越感建在弱者身上吗?佛经所说的“众生平等,生态相扶”在哪里?现代的惯用语“施比受更有福”已淡化 佛陀的“三轮体空”了吧?责任是逃不了需及时的扶助,但慈善却是可不做或缓慢或延迟来做。当慈善代替了责任,社会就滋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欺诈,伪善,蒙哄等等。

一位很诚恳拜佛但又勤于有漏布施的做慈善者,也许很容易听信邪教,改信,那是因为他多年的许愿的布施举动没有得到相关的回报和效应而失望了。真正的佛教徒不易受外道影响,他理解学佛的真谛,向佛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不是求佛为私利。布施是有同理心的扶助帮忙,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然反应,不是把“幸”的自我感觉建在不幸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