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远离毒品》

-A A +A
文: 永达

“人为什么要吸毒?”

“原来一切的根源,来自空虚。”

“那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空虚可怕?”这是电影《门徒》让人影响深刻的经典对白。

因缘际会,有幸担任檀香爱心福利中心与觉之家联办的“为了明天,远离毒品”讲座会主持人,让我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一位成功戒毒者,作近距离的接触。

乍眼看来,这位成功戒毒者的体型高大健硕,一站出来就让人感觉有种气压泰山的磅礴气势;但他柔和的言语,却完全衬托不出他威猛的形象。沉沦于毒海多年,使戒毒者的外貌看起来比一般人显得苍老;但一番交谈过后,我看到戒毒者内在良知的觉醒,使他们的人格,显得比一般人更为高贵。

生平第一次近距离地与曾经沉沦毒海的戒毒者接触。感觉上,并没有丝毫的恐惧与厌恶;反而深深地佩服他们能够凭藉着自己的毅力、信心、与勇气克服对毒品的诱惑。

当他侃侃而谈他误入歧途、沉沦毒海的经历时;我耐心地去聆听他的分享。交谈中,他和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个记者在吉隆坡访问了一个吸毒者:“说真心话,毒品与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你会选择哪一个?”吸毒者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前者。这个故事,让我非常地困惑,因为按常理来说,欲望是人类最深刻的渴求,为何一位吸毒者,可以作出违反自然规律的选择?

戒毒者解释说:“毒品是易染难除,易戒难守”。当毒瘾发作时,他们早已经失去理性的判断和良知。许多吸毒者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打家劫舍,甚至杀人放火,为的并不是那花花绿绿的钞票,而是那“廉价”的毒品。对于吸毒者而言,毒品就是他们的生命。

许多吸毒者成功戒毒两三个月后,又会重新开始染上毒瘾。戒毒的过程,可说是风风雨雨,漫长而又艰辛。戒毒者除了必须忍耐痛苦的戒毒过程以外,尚须忍耐社会人士的指指点点;少一点定力,亦足以前功尽弃。

“那么,究竟一个吸毒者如何才能够自愿戒毒呢?”戒毒者告诉我:“除非吸毒者本身觉得自己已经吸够了,不想再吸了,那么他才能够下定决心,摆脱诱人的毒瘾;而亲情的力量,具有感化的作用。”

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显示出现代人的心灵越来越空虚,也显示出社会需要对戒毒者有更多的关怀、包容与接纳。迷途知返的人,需要的是被宽恕,而不是被惩罚。真诚的关怀与无条件的接纳,才能够让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回到觉醒的道路。

“毒瘾易戒,心瘾难除”。“许多人知道在光明处点灯,却不知道在黑暗处点灯。黑暗的地方,才是最需要我们点灯的地方”。这是另一位戒毒者在讲座会上语重心长道出的一番话。沉迷毒海,让他相继地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亲人。

毒品,看似与一般人的生活绝缘;但毒品的问题,却是与社会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将心比心,我们何尝不是自己生活中沉沦苦海的“吸毒者”? 沉迷于无止尽的名利追逐。我们的生活,被形形色色的外相所迷惑;忙碌于追逐欲望的满足,心灵却没有一刻获得真正的安宁。如此说来,我们与那些终日与毒品为伍,寻求心理快感的吸毒者,又有何分别?

其实我们都是不自觉染上毒瘾的吸毒者。行笔至此,我不禁要问:“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欲望可怕?”

毒品问题的根源,来自人类心灵的空虚。有形的监狱,如何能够囚禁得住无形的心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许能够暂时舒缓毒品问题的蔓延和扩散;但根本之道,还是必须从治疗心灵的空虚着手。这如实地印证了“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的真理。

这次能够近距离和戒毒者接触,使我获益匪浅。印象最深刻的,是戒毒者谦卑有礼的态度和正面积极的人生观。他说:“虽然他已成功戒毒,却不会因此而感到骄傲。他深深地明白:戒毒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他强调:“如果一个人成功了,却变得骄傲自大,他仍然还是失败的。”他的坦诚和谦卑,让我动容。

希望藉此短文,唤醒社会人士对毒品泛滥成灾的觉醒:“为了明天,远离毒品”;也希望我们都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被社会边缘化,却勇于改过自新的戒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