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wencai on
佛教传进中国,约有二千年历史,这间中的佛教发展,不知经历了多少波折。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僧伽,他们将生命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众生。这二千年的时光,也出现过不少一代大师,他们振兴佛教,度化了无数众生。他们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楚,致使中国佛教经过无数风风雨雨仍立而不倒。祖师们的教化,不少被记录成传记(贡献较明显者),但因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致今天的我们对祖师们的记忆也逐渐模糊,有些大师的贡献甚至完全不为人知,这可是佛门的不幸。因此,笔者想向大众介绍影响近代佛教既深且巨的新佛教运动者──太虚大师,好让我们能饮水思源,并以他作为佛教徒的楷模。
太虚大师为中国浙江崇德人;生于一八八九年;圆寂于一九四七年上海玉佛寺直指轩,享年五十八岁(有说五十九岁)。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表字太虚。十六岁出家并于同年受具足戒于宁波;十九岁在西方寺阅读大藏经,读至《般若经》时而有深澈体悟。
他倡导八宗平等,个人修学以天台和禅宗;主张以禅、律振兴佛教,弘扬大乘佛法于国际;在当时,被人认为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
大师曾率团出席日本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为“民国佛教界之盟主”,可见他在教内的崇高地位与被肯定。
他曾任南普陀寺和双溪寺住持;提倡僧伽教育,培植僧才,设立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为佛教普及化,创办佛教协进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出版《海潮音》月刊;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美国等各国弘法;于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佛教至此踏入西方舞台。
大师是中华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主张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并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僧团制度,提倡“人生佛教”。
他认为僧团应改革:不应有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当时的佛教确实有这种情况)和寺院成为子孙庙私传产制;遁世的修行(当时),改为精进修习,化导群众;过于重视度死人和奉事鬼神者,改资生服务人群;建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制订中国僧寺制度;收新化旧成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
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其实有他的对治性。末期中国佛教,过于重视“死”和“鬼”,导致忽略生者的需要,引出无边流弊。大师为了革除这种敝病,于是提出“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对治专重死与鬼的信仰,所以以“人生”为名。
修学佛法当然是为了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但中国佛教,由了生死演变成专了死。因此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强调现实人生的意义,以人为本位进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法而渐次趣向佛道。故所谓“人生佛教”,即是重视生活的改善与解决,并要求在现实人生乐的基础上,发大乘心,为众生服务的菩萨行。
大师除了促使佛教世界化,推动正信的佛教,还派遣学僧分赴西藏、印度、锡兰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使中国佛教推向重教育,重学术的面向,从而丰富了汉系佛教的法库。其造就和培养之人材甚多,如法舫法师、法尊法师、芝峰法师、印顺导师、大醒法师、大勇法师、竺摩上人等高僧。他的著作不少,共六十四册,由印顺导师主编。
大师一生倡导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业,虽未完全如愿,但对民国以后的汉系佛教影响深远。今日我们看到、接触到的“正信之中国佛教”与“积极入世思想”在在都与他有关。因此对如此的一位大师,我们实不能忘,更不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