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nonymous (not verified) on
檀香寺住持唯悟法师,字绍开,俗姓梁名嘉栋,原籍福建。一九四九年出生于槟城。
唯悟法师出家前是马来西亚品管之父;先后成立马来西亚檀香佛教福利会、檀香基金会、檀香佛学院、泰南国际佛教大学以及双溪大年公主城幼儿园、老人院、佛学课程、赠医施药中心等。目前为槟城檀香寺和吉隆坡昙华苑住持以及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秘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敝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等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炱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百喻经》之 〈三重楼喻〉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富有却愚笨的人,见到他的朋友建了一栋堂皇富丽的三层楼屋子,尤其是第三层楼更是建得美伦美焕。他非常的羡慕,于是就想拥有和朋友一模一样的三层楼屋子。凑巧的是,他找来的木匠就是承建朋友这栋屋子的人,于是生意成交。
这位木匠很快的就开始了建筑工程,找了一群的工友来打地基,从底层开始建起。但这个非常心急的富人去监督工程的进展时,看到工友只是在打地基、建底层的部分,就问木匠说:“你们在做什么?”
木匠回答说:“我们在打地基,准备建第一层楼。”
这位富人就对木匠说: “这是不需要的。第一层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层楼。所以第一和第二层楼可以不必建,你们帮我建好第三层楼就可以了!”
富人这样的要求,把木匠和众工友弄得啼笑皆非。于是,木匠就和富人解释,如果没有打地基,没有第一和第二层楼,第三层楼是建不起来的。可是富人无法接受木匠的解释,只是一直强调他只要第三层楼而已。在场的工友们,听到富人的说话,都笑他愚痴没有智慧,哪有不打地基,无需第一和第二层楼就建第三层楼的呢?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比如我们读书,必须从根本处下手。一旦把底子打好,才能够读好书,读更深奥的书,这是针对世间学问来说。其实,学佛也一样。我们需要三个步骤来完成我们的佛道,即三学:戒、定和慧。所以学佛必须从持戒开始学起,在我们的道德方面先下手,待我们的品德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一步去修定、修慧。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印度,其他宗教的宗教师也有他们修定的方法。今日,世界上其他宗教也一样有他们坐禅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宗教,为了表示自己宗教的包容性,于是就强调无论谁都可以来学习他们坐禅的方法。可是,佛教并不同意如此的做法,因为佛教的禅定主要是在修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没有道德作为基础,就直接去学习坐禅,唯恐走入邪道。因为心的力量非常之大,万一我们处理事情的动机不对,就会引我们走错路。就如今天的许多外道,学禅定只是为了追求神通。甚至一些佛弟子在学佛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后,由于在道德、佛教戒律和正信方面的基础打得不稳,在修禅定后,就如同外道一样只是追求神通,走上歪路。
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慧,不是一种知识,也并非学问高就有智慧。今天虽有很多人对佛理有很深入的研究,但也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所以这一群人只是佛学的学者,而非真正在修学佛法的人,没有佛教中所说的智慧。智慧的开发是在持戒后,修定起观所体会的。所以学佛如果离开持戒、修定想要开发智慧,就如故事中的那个富人要建空中楼阁那么的不实际。
生死解脱,不是现在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的苦迫中得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般。 ~印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