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之旅见闻记

-A A +A

文 / 真如法师

 

缘起

感恩三宝的加被及不可思议的因缘,由于檀香寺住持和尚 上 唯 下 悟法师顺应印度政府的邀请,出席纪念佛历 2550 年而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笔者与真信、慧舍两位师兄,有幸能随同师父上人前往印度参于盛会。我们身为三宝弟子,这一生能来到印度朝礼佛陀的一些圣地 ----- 菩提伽耶的金刚大塔(圣菩提树及金刚座)、灵鹫山的说法台及那烂陀大学等,是很殊胜及很欢喜的事!以下是笔者在印度朝圣的见闻手记,希望与读者共享法喜。

师父上人对圣地之简介与开示

今年( 2007 ),印度政府为纪念佛历 2550 年,特举办了多项的活动及节目来庆祝。此次,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会议( 4 -- 6/2/07 ),是在菩提伽耶( Gaya )的钖金寺( Sikkim Temple )举行,并邀请达赖喇嘛尊者主持开幕仪式,及圣雄甘地的孙儿主持闭幕仪式。这次能参于其会,是我们的福报。在印度的五天( 3 -- 7/2/07 )行程中,我们寄宿在主办当局安排的 Hotel Mahamaya 旅馆。

笔者非常感恩及很钦佩师父上人的慈悲、毅力及广博的见识,身为会议的主讲之一者,竟能忙里偷闲,数次为我们这三个初访印度的弟子,耐心地简介圣地及指导开示,乃至安排我们三人来回的机票、住宿、朝圣旅程等事务。笔者先以师父上人的简介为底稿,在涉及佛教圣地之历史与地理名相时,笔者则以佛光山出版的 《佛光大辞典》 及日本 的 前田行 贵著作 《印度佛迹巡礼》的资料来辅助说明。

1 、有关佛教的一些常识:

A 、佛教之四大圣地:

师父上人告诉我们,在印度 与 释迦牟尼佛 住世时,有密切关系之 「四圣地」 1( 梵 catu h -p it ha ) 是:

a 、佛陀诞生之圣地 : 迦毘罗卫 ( 梵 Kapil a vastu ) 之「 蓝毗尼园」( Lumbini Park ),今处于尼泊尔南部之边境;

b 、佛陀成道之圣地 :「菩提伽耶」 ( 梵 Buddhagay a ) ;

c 、佛陀初转法轮之圣地 : 波罗奈斯 ( 梵 V a r an as i , B a r an as i ) 之「鹿野苑」 ( 梵 M r gad a va ) ; d 、 佛陀入灭之 涅盘圣 地 : 「拘尸那」 , 又作「拘尸那伽罗」 ( 梵 Ku c inagara , 巴利 Kusin a ra ) 。

释尊入灭后,此四处被尊为圣地,深受各国佛教徒朝礼尊崇,迄今朝圣者犹源源不绝。

B 、佛日、法日、僧日:

师父上人也提到, 在南传佛教传统中,纪念三宝的三个圣日,也是与佛陀的圣地有关。

a 、佛日 :在四月之月圆日,佛 成道 于「 菩提伽耶」。所以,四月十五日是「佛日」。

b 、法日 :佛 成道已, 在 菩提伽耶 7 天之后,步行到「鹿野苑」,遇到从前一起修苦行的五位同修,为他们说四圣谛法,度他们出家为五比丘,僧团初成于此。这一天,正是六月十五日,故称为「法日」。

c 、僧日 :在印度的气候中,分为三个时节。从农历六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是雨季。佛在世时,交待 出家 弟子要弘扬佛法,但在下雨的季节,佛弟子们就「结雨安居」,三个月足不出户,专心用功修行!在南传佛教传统中,「结雨安居」后,才向外弘法;在家信徒,则送袈裟给 出家人,称「 袈裟日」( Kathina Day )。 在三个月的「结雨安居」期间,许多弟子证得圣果;而没有证果的弟子,则在九月十五日时,互相发露、忏悔。是故,九月十五日又称为「佛欢喜日」,亦名「僧自恣日」,也即是「僧日」。

反观中国 的气候,只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没有雨季,因此也没有「结雨安居」的制度。在中国佛教传统,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的日子。由于中国佛教传统,深受《佛说盂兰盆经》的影响(目犍连尊者为度母离饿鬼苦,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是故以七月十五日为「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又名「僧日」。

 

C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成道、涅盘

在不同的佛教传统中,对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成道、涅盘的三个佛诞日,其日期皆迥然有别。锡兰传统的佛教徒,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欢庆释迦牟尼佛的三期(诞生、成道、涅盘)同一庆的「卫塞节」或「佛陀日」。而中国传统的佛教徒,则以三个各别日子庆祝佛诞: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尊的成道日;农历二月初八是释尊的涅盘日。在西藏与泰国的佛教传统中,也是分不同的三天来庆祝这三个佛诞日。

D 、佛教在印度之灭亡

佛教在印度有 1700 年辉煌的历史,为何佛教会在印度灭亡?对此疑问, 师父上人略要的作答: 佛教在印度之灭亡,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主要的有内、外二大因素所导致!

a 、佛教灭亡的内在因素:

1 、佛陀涅 盘后,佛教在印度有过非常兴盛的时期。在第七世纪时, 那烂陀大学有 数千人在此修学,这是一股很大的共住﹐ 共學與 共修的力量。 许多出离心很强的 僧人,在 这么好的环境中学习,他们都不想回到社会中,这种疏离感使到佛教徒渐渐与社会脱节。

2 、 对 佛教 徒 来说,佛教以外的,都称为「外道」。 印度的婆罗门教 ,主要分为:有家庭的 婆罗门宗教師 及单身游荡的出家的沙门宗教師。尤其是 婆罗门 宗教師 ,年青时都有家庭和世俗的社交生活, 到年老时才选择 出家 ,所以 他们一直与社会保持连络 。这是 婆罗门教远比 佛教,更深入民间的主因。

3 、印度的佛教与外道之间,经常互相辩论,彼此之间也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在佛教兴盛时,异教也学习了佛教的东西,并融入其教义中 ;在佛教衰敗時,外道 吸引很多人成为 婆罗门教或异教徒 。

4 、有家庭的婆罗门 宗教師 ,并不集中居住在一处,他们散布在印度各地。 當 中东的 異 教军团入侵印度,无辜的滥杀各宗教徒时,婆罗门教徒并没有全被消灭, 因此, 婆罗门教在印度得以保存下来 。

b 、佛教被灭亡的外在因素:

1 、 一神论的 異 教, 早期 在中东开始发展时,是一个被 压迫的 宗教,他们对自己的宗教感情很强烈。 十二世 纪末, 異 教军团在印度侵略各小国时,只要国王皈依了 其宗 教,全民也受影响。他们不拜偶像,更到处毁坏、伤害拜偶像的其它宗教徒。

当十二世 纪末,中东的異教军团,攻击比哈尔地区时, 那烂陀大学被火攻、佛教圣典、圣迹亦被摧毁, 異教军团更 屠杀了大量的佛教、 婆罗门 教及耆那教之僧侣与信徒,各教的寺院也惨 遭毁灭 。 由于大部份 佛教 僧侣们,都 集中在 特定的 地区、或 散布在各寺 庙中;而且 传播佛教的僧侣们,都是剃头穿僧服的,很容易被人们辨认出来,因此 佛教僧团的僧侣们,遭受到 被 異 教军团集体 屠杀,最终全体覆灭的恶运,佛 教也 因此 在印度 灭亡了! 这 正 是佛教被消灭 , 主要的外在因素。

(有关異教从中东的传播与发展,西洋学者 Alex Berzin 有很深入的研究,读者可自行上网络查询﹕ http://berzinarchives.com 。)

c 实的启迪:

佛教在印度灭亡之 事迹,启发了后期佛教入世的菩萨道之大乘佛教思想。有关于此,师父上人也提醒我们,在行菩萨道时,我们也不可以走入另一个极端,因为「方便」而变得「随便」(使祟高的菩萨精神,流俗变质) 。 我们要踏入红尘中传播佛教 之前 ,应反省:我们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条件?

 

E 簡介大菩提協會 ( Maha Bodhi Society ) 的法護 ( Dha r mapala ) 法师

师父上人也 為我等,講述了二件 有關 Maha Bodhi Society 的 創辦人 Dha r mapala 法师 的有趣的故事和事蹟。 Dharmapala 法师 與印度佛教的淵源很深厚,他畢生對近代印度佛教的貢獻很大。 ( 欲知詳情可 查询﹕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agarika_Dharmapala)

a 、故事:

Dharmapala 法师 生长在斯里蘭卡的傳统佛教家庭。但是,他的小学生涯,是在英殖民地時代,教会所辦的学校求学。當時,斯里蘭卡的佛教並不兴盛,衛塞節並非官方的公共假日,而他每年都向教会的神父請假,常遭師长刁難。平時上課,師长經常向学生灌输:「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 God created man )!」,聽多了,聰明伶俐的他總会反駁:「如果說上帝創造人,誰創造上帝呢?( If God created man, then who created God ?)」其師长經常避而不答,總向他說:「不要問無意義的問題!( Don't ask sil l y question !)」。

至到有一天,有学生提問:「誰創造人?( Who created man ?)」神父便答:「上帝創造人( God created man )!」;他乘機不斷地的反問神父:「如果說上帝創造人,誰創造上帝呢?( If God created man, then who created God ?)」。神父不耐其煩,終於中計,答道:「上帝創造了他自己!( God created himself !)」。他会心一笑道:「那上帝是很好的佛教徒﹐因為佛陀告訴我們‘人本身創造了自己!'( Then God is a good Buddhist because Buddha taught us that man created himself! ) 。

b 、事蹟:

佛教在印度灭亡后,印度教徒视佛陀为 Krishna 神之化身,他们一度占据了「大菩提寺」,视其为印度教所有。幸好有這位 Maha Bodhi Society 的創辦人,智勇双全的 ---Dharmapala 法师 带领 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多次交涉后,才争取回此 圣地,归于佛教和印度教所共有。演变至今,「大菩提寺」也变成了佛教徒与印度教徒共同朝圣之圣地。

2 、介绍一些佛教的圣地:

印度的佛陀圣地很多,在 短短 5 天的行程中,本文只能简介一些我们曾 经巡礼过的圣迹。

A 、那烂陀大学(梵 N a land a )(全称「那烂陀僧伽蓝」 N a land a -sa m gh a r a m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 Rajgir )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 Baragaon )。

在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 C akr a ditya ) 为北印度曷罗社盘社比丘(梵 R a java mc a ) 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公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 中东的異教 军队所毁。…… 1915 年,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工作,从遗迹中陆续出土许多石制及金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2

从七至八世纪期间,是这所大学最兴盛的时代,佛教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祖师大德,包括了印度的护法、戒贤等大师曾教授于此;中国之玄奘、义净等大师,曾经留学于此。 1956 年间, 中 国的 周恩来总理,也在 那烂陀大学附近,兴建了一栋纪念玄奘大师的佛寺。

B 灵鹫山」 或「 耆阇崛山 G r dhrak ut a ,巴利 Gijjha-k ut a

「耆阇崛山」又作「祇阇崛山」或「耆阇多山」,意译作「灵鹫山」。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它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 Behar )拉查基尔( Rajgir )东南之塞拉吉里( Saila-giri )。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 a ra ) 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3

「灵鹫山」为佛陀说大乘经典最多之处,也是与禅宗(释迦佛拈花微笑,传无上心法给大迦叶之禅宗公案即在此地)、天台宗(佛在此宣说《妙法莲华经》)及净土宗(佛为度韦提希夫人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亦在此为阿难宣说《佛说无量寿经》)有密切相关的圣地。

师父上人说 : 「灵鹫山很特别!」。他回忆第一次(大约 20 年前)到印度去朝圣,在众多的圣地中,给他感触最大的是在「灵鹫山」。他们在「灵鹫山」之「说法台」诵念《心经》,并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当时他心中有很强烈的感受,不觉地流下泪来。

C 、「菩提伽耶」 Buddha Gay a 现代名称 Bodhgaya

这里是纪念佛陀成道之圣地,此地之圣迹有三处:

a 、金刚座( vajr a sana

指佛陀成道时所坐之座,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之菩提树下。以其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称「金刚座」。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的记载:

「 菩提树垣正中有 『金刚座』 ,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 『金刚座』 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独无倾摇,是故如来将证正觉也!历此四隅,地皆倾动,后至此处,安静不倾。」4

相传「金刚座」是 世界 的中心 ,大地虽然 震动 ,唯独此处不会 倾摇。在各传统的众多朝圣者当中,以西藏的佛教徒最为虔诚,他们把 菩提伽耶之 「金刚座」视为非常特别的地方。他们靠步行来朝圣,在此地省吃俭用,逗留一个月以上,每日朝暮勤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拜。

其它一般的佛教徒,他们 来 菩提 伽耶朝圣 ,多数住在较远的旅店,只在此地受持八关斋戒,或诵经、绕塔,两三天后就离开了!

b 、 菩提树( bodhi-druma bodhi-taru bodhi-v r k s a bodhi 巴利 bodhi-rukkha

「菩提树」又称觉树或道场树 , 释尊即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大唐西域记》卷八中记载:

「『金刚座』 上 『 菩提树 』 者,即『毕钵罗』 ( 梵 pippala ) 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 『 菩提树 』 焉。」5

佛陀成道地之「菩提树」,历来屡次遭受阿育王、王妃低舍罗絺多、设赏迦王等所砍伐,然仍新芽繁茂。据《巴利文大史》 ( Mah a va m sa, xix ) 及《巴利文菩提树史》 ( Bodhi-va m sa ) 记载,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利 Sa m ghamitt a ) 曾持此菩提树枝前往锡兰,植于首都阿罗城 ( Anur a dhapura ) 城南之大眉伽林 ( Mah a megha ) 中。其后,于十二世纪末 , 中东的異教军团 入侵印度时,菩提道场之本树惨遭摧残,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6

今日,在 菩提 迦耶之菩提树,已经不是佛时代的本树,而是 从锡兰移枝的第三代。

 

c 、大菩提寺( Maha Bodhi Temple )

在菩提伽耶的「 金刚座」及「 菩提树」前,有一座雄伟的 9 层大塔,名为「大菩提寺」, 大塔 四周有许多小塔,亦有一座阿育王石柱 ( 此处也安置了一尊佛陀与 目支邻陀龙王 ( 梵 Mucilinda , 巴利 Mucalinda )的 雕像于小池塘的中央 ) 。

相 传「 大菩提寺」的大塔 总高 52 公尺,底层的建筑、围墙及金刚座,是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 254 B.C )的阿育王 所建。之后,此塔 历经几次修建。 至笈多王朝时,萨姆多罗 . 笈多王( 约 公元 350 A.D )在原本正方形的底部建筑之上,耸立金字的大塔形状,并在四个角落安置四方形小塔。 在 十三世纪初, 中东的異教军团 入侵印度时,此 宝塔被佛教徒用土把它堆成一座小山丘,才幸免于 摧 毁,而保存至今!后来,在英殖地时代(大 约在 1880 年之后), 此 大塔被英国人亚历山大 . 孔宁 汉 ,发掘出来。在 1956 年(佛 历 2500 年 ) 的纪念佛陀之国际会议时,此大塔由印度政府考古局大幅整修过,才有我们今日所见的方锥形九层大塔。7

很多国家的佛教团体 也 在 菩提伽耶 , 兴 建了不同传统之寺院,环绕在「大菩提寺」的外围。 锡兰的南传佛教徒,视「菩提树」和「塔」,为「佛」的象征。他们在朝拜的次第上,会先拜「菩提树」、再拜「塔」,最后才去礼拜「佛像」。

大菩提寺 做早课

从 3-2-07 至到 7-2-07 ,我们在菩提伽耶每天都有去绕 「大菩提寺」大 塔 数圈。 我们每天 凌晨, 绕 塔做早课。凌晨的雾气较浓,也比较寒冷。身处在佛成道之 菩提伽耶圣地, 我们披着衣帽,持着释迦佛的心咒或圣号,缓缓地跟随在师父上人之后,右 绕着 大菩提寺而行。在 绕 塔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虔诚诵经、念咒或在作大礼拜、手持香花、念珠或经轮,或僧或俗的西藏人;其次,才是各国的香客。

偶尔, 我们 在傍晚 , 持着释迦佛的心咒( Om Muni Muni Maha Muni Sakya Muni S v aha ) 绕 塔。在这二段时间里,朝圣者比较多,各地的佛教徒都以最虔诚专注的心,受持着自己所选修的法门(如:礼拜、诵经、念佛、持咒等等),不但不会互相干扰,反而形成一股庄严肃穆,不分宗派的 修行 气氛。

圣 菩提树下的 「金刚座」是个很安 稳的圣地, 每次随师虔诚绕此 座 时,心中都会感到特别安祥平 稳 。在 7-2-07 的早课后,我们 随师父上人 在菩提树的金刚座旁,一齐立下三个 神聖的 心 愿 , 祈求 三寶 加被:

1 、 愿檀香寺、国际佛教大学,所作皆办,具足佛法;

2 、愿天下宏宗演教 诸大善知识、大成就者,常住世间,常转法轮;

3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 乐,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小結

以上的這些佛教的圣迹與故事,希望能促進讀者研究佛教與修学佛法的興趣,更堅固讀者對三宝的信心。 笔者也衷心祝福,欲往印度朝圣的同修们, 夢想 早日成 真 。笔者 以敍述文方式呈現本文,寫得很松散,匆卒成文更缺乏詳細的人文、史地考據,若其資料有不確當之处,歸於笔者的過失,還請讀者海涵見諒,也懇請師友不吝指正為盼。

1此四处圣地系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 38 之记载而来。

2《佛光大辞典》 p.3030 。

3《佛光大辞典》 p. 4287 。

4《 大唐西域记 》 卷 8 大正 藏 51, p.915b 。

5《 大唐西域记 》 卷 8 大正 藏 51, p.915b 。

6《佛光大辞典》 p.5208

7作者:前田行 贵;译者李凤媚、吴志扬 《印度佛迹巡礼》 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