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悟法师开示-正面的思考模式:「观功念恩」

-A A +A
释真如记录及整理、慧玲居士协助整理。

◎「观功念恩」的由来
「观功念恩」思想来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观念师恩」。《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Lamrim Chenmo,简称《广论》)在藏传佛教体系中,是总摄显教教义的重要论典,是由宗喀巴大师依阿底峡大师《菩提道灯论》及其三传弟子霞惹瓦的注释要旨,总 摄佛经三藏十二部要义,依「三士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由浅入深编写而成,是格鲁派根本论书之一。在1934年由汉藏教理院法尊法师汉译, 在汉地广为流传。后来,台湾的日常老法师,自美国再到印度达兰萨拉(Dharmsāla)的辩经院,向该院院长(已故洛桑院长)学习《广论》。返回台湾之后,他就遵照其藏传老师已故洛桑院长的遗教,积极的广弘《广论》。

今天,我以这则〈快乐的思考模式:「观功念恩」〉的投影片来作补充说明,这是我从日常老法师的组织之网站里,所下载的资讯:-

◎「观念师恩」---「视师如佛」的恭敬心:
藏传佛教非常强调「师道」,这也是中国及印度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尊师重道」美 德。在《广论》中,有提到「如何依止善知识?」:教导初学者要学习「观念师恩」,要有「视师如佛」的恭敬心。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老师当作佛。然而,老师是否已经成佛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们能够把老师当作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老师那儿得到佛的加持。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参禅打坐。过了一会儿,苏东坡就问:“禅师,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回答:“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沾沾自 喜。接着,佛印禅师反问:“大学士,那你也看一看我像什么?”平日他与佛印禅师对话时,经常都处于下风的状况。此刻,苏东坡认为是反击佛印禅师的最佳机 缘。于是他便说:“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后并不发怒,只是一笑置之,然后继续打坐。

苏东坡兴高采烈回到家时,就得意洋洋的与家人分享这件事。他的妹妹苏小妹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听了哥哥的一番话后,忍不住笑着对他说:“哥哥,今天你败得很惨呀!人家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把你看成佛;而你心中只有牛粪,才把禅师看成一堆牛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佛,而把老师当作是佛一样的敬仰,把老师的言语当作是佛所传授的法一样,那我们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法益。因此,你把老师视为佛,你得到的是佛的加持;你把老师当作牛粪,你得到的是牛粪的加持!

我们学习世俗的学问,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更何况是要学佛了生死的大事呢!我们更加要有「视师如佛」的尊敬与恭敬之心。在藏传佛教的「三皈依」,多念一句“皈依上师”,他们认为:「没有老师,就没有三宝!」。中国人也强调饮水思源,因为老师的功德很大。但在这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期,初学佛者缺乏智慧难分正邪;故「视师如师」会比「视师如佛」来得更妥当。

◎以善知识为学习「观功念恩」的对象:
善知识对于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他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我们对善知识要生起「观念师恩」的感恩心?因为老师是经验丰富的过来 人,他走在我们前面,能引导我们走上成佛之道,使我们避免许多寃枉路!而朋友是佛道上之良伴,经常给于我们各种安慰、鼓励、协助与照顾。在学佛的道路上, 如果没有良师益友,我们不容易走下去!

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老师与朋友,大家相处久后,会生起埋怨之心。「观功」是看师友对我们有何功劳?「念恩」是看师友对我们有何恩惠?在学习「观功念恩」时,对于老师与朋友,我们要去看他的功德而不观其过失,从而培养感恩心。
观功念恩的练习对象,最好的次第是:1.师长; 2. 父母; 3. 同行; 4. 怨敌。这不仅是因为初学者先做困难的事容易挫败,更重要的是「能带我们解脱生死的人是师长!」。

◎「观」家三兄弟--------不同的人生观:
先介绍「观」家三兄弟:1、观过念怨;2、观光念闲;3、观功念恩。
(一)「观过念怨」:处处不满,责怪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观过念怨」的专家,这种「只看别人过失,理怨多过感恩」的心态,不必人家的教导,我们很自然会这么做。我举些例子来说明:
(1)在学校里,碰到自来水供短缺时,我们会生气,怎么又没有水了?
(2)我的法恩师伯圆上人很关心我,经常会问我:「你好么?你忙么?」。过后,他又向我说:「人忙心不忙!」。昨天的天气很热,吃午斋时常住的一位法师去开电风扇,我向他说:「天气热,我们的心不可以热!」我们的脾气不好时,周围的人就要倒霉了!

由于我们不断的在造恶业或不清净的业,因此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六道中浮沉。这个「观过念怨」的习气,如果我们不去对治它,它将会牵引我们继续在六道中轮回。「观过念怨」的坏处是:
•自我伤害:容易生起负面情绪,对身体造成扱大伤害;
•日趋下堕:负面思考破坏人际关系,常看别人过失,心生不满,故而越趋堕落;
•扭曲真相:只看恶的一面,越看越坏,心生抱怨、报复,冲突更大、问题更多;
•加深怨怼:以对立之心责过劝善,徒增彼此怨怼,孤僻、自闭,惹人嫌、活得很苦;
•丧失学习机会。

(二)「观光念闲」:冷眼旁观,漠不关心。
古代的人很有见义勇为的精神,看到别人有困难时,马上会伸出援手;反观现代人,我们很多时候只顾自己,遇到人家车祸流血时,大部份人的心态都认为:「我现在有事情要办,反正别人会去救他的。」愿意伸出援手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观光念闲」的心态,其缺点是:
•互不关心:人心冷漠、自私,彼此不相往来;
•风气败坏:社会风气败坏,坏人有机可乘;
•破坏公益:社会公益不被维护,个人的利益无形中受损;
•易受欺骗:因为看不清问题真相,容易受人欺骗、利用;
•影响公司/团体的成长:对团体助益不大,不易受提拔。

以往的生活单纯,人人奉公守法,爱护公物,这些良好的传统美德已经被忽略了。现代人太过强调物质的追求,人心变得自私自利,公民意识不强,大家都不关心邻 居或社区,社会的治安也不好。这是我们的共业,我们看不清问题的真相。这种「观光念闲」的自私心态,对整个团体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三)「观功念恩」:体谅他人,心常随喜。
大家还记得净慧老和尚的开示吗?净慧老和尚说:「与人相处,我们要学习互相感恩,彼此包容;我们做人,心胸要宽阔,不要去钻牛角尖,因为心量大的人,他的福报也大。」这就是「观功念恩」的心态。今举个例子作说明:
学校考试后,校方颁发成绩单,学生们都拿着成绩单回家给父母签名。如果考不及格,老师会用红色笔来写该科的分数。有个学生把只有一科红色的成绩单带回家, 家长的反应,看到有一科红色的分数,就会马上责骂孩子:「这科考不及格,你真没用!」。在以前,孩子很乖,不会反抗。但是,现在的孩子,他会很生气向家长 抗议:「我的同学有2科不及格,他的父母都没有骂他;何况我只有一科不及格!」被家长骂过的孩子,他心里会这幺想:「好!下个学期,我考3科不及格给你 看!」针对这样的孩子,身为父母的应该怎幺办?

父母应该先看他高分的科目,先对孩子考得好的科目,先给予肯定,赞叹他:「哗!你好棒喔!」;对于考得不好的科目,父母要用鼓励的爱语:「啊!很可惜这科 不及格,只差2分就及格了,下学期你要加油喔!」对于家长这样的贴心关怀,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亲很关心我,下个学期,我会努力把这科读好!」

所以,你不用教孩子「观过念怨」,他已经会了;但是,你必须要用心的教导孩子,怎么去「观功念恩」。「观功念恩」的好处是:
•心常愉快:常看好处,就不会抱怨,心情常能愉快;
•使我向善:见贤思齐,常看别人的功德,人会越来越善良,心胸宽阔、生命格局大;
•认识真相:不会偏向恶的一面看,较能看清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会钻牛角尖;
•人缘改善:常肯定别人的功德,受人欢迎,学习机会多、成长快;人家也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易受提拔。

◎为何要「观功念恩」?
我们要学习观功念恩,因为:
(1)人生有爱,生命才快乐;
(2)生命中得之于人者多,出之于己者少;
(3)生命无限: a、相信万事万物所有人皆与我息息相关;
b、相信一切皆有因缘而来;
c、为以后生命做准备。

◎如何观功念恩?
(一)找功德(观察人家的善功德):以「沙堆中拣金粉」的态度,去「找」人家的功德;不要用「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情,去「看」别人的过失。
(1)看到付出:有人为大众付出,我看到了,赞叹他!
(2)看到背后的辛苦:从各种事物,推想背后流血流汗者的辛劳,礼敬他!

【耶稣基督的故事】:
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有一天,耶稣基督与其门徒到某地去传教,他门一齐走在大路上。有一只腐烂了好多天的死狗在大路旁,由于没有人把它埋掉,而发出阵阵 难闻的臭味,碰巧耶稣基督与他的门徒正好路经此处。当走在前面的弟子们嗅到难闻的尸臭味及看见路边腐烂的死狗时,他们连忙避开它,谁都不想多看死狗一眼。 可是,当耶稣基督嗅到尸臭味及见到死狗时,他不但没有避开还走向前去,蹲下身仔细观察这只死狗的尸体,并且对他的门徒说:“大家来看,这一只狗儿有两排很 整齐、很漂亮的牙齿!”
这故事是说明了:耶稣基督之所以受到后人把他当作圣人来崇拜,是因为他懂得「观功念恩」,晓得在平凡的“沙堆里捡金粉”,而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他在 一只腐臭的死狗身上,看见它最好的一面----发现狗儿有两排很整齐、很漂亮的牙齿而称赞它。耶稣基督懂得怎么要求自己,和怎么欣赏别人的优点,这正与印 光祖师「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的「观功念恩」心态不谋而合。

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时,未必能够改变他;而相比之下,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则比较重要,因为可以从自我省察中慢慢改正过来。我们凡夫的习气很重,不容易马上改正过来,因此学习「观功念恩」必须要经历不怕失败、不断训练的过程。

(二)学念恩(感念他人对我的恩):受人涓滴之恩,皆当常存涌泉以报之心。
(1)看到付出:有人为我付出,我受用了,谢谢他!
(2)看到背后辛劳:从我得到的种种便利,去体会背后为我而做的辛劳,感恩他!
我再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会面对水源缺乏的问题,这时我们会埋怨为什么没有水?若有自来水的供应时,我们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若没有 自来水供应时,我们也要「观功念恩」。平时,这些水源得来太容易;没有自来水供应时,正好让我们上一堂课,提醒我们要珍惜水源。平时我们没有把水龙头关 紧,水一滴一滴的漏掉了;当我们缺乏水源的供应时,才后知后觉自己浪费了不少水。所以,现在学校有自来水供应,我们应该要有感恩心与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一 旦没水时,我们自然懂得「观功念恩」而不会埋怨。

◎练习「观功念恩」的几个原则:
(1)只看优点、不看缺点;
(2)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一个朝山者的真实故事】:
有个道场举办了朝山的活动,由一位法师带领大家三步一拜,而信徒们就在后面跟随着,那一次的朝山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参加。当中,有位年轻的女居士,其身边有 一位与他同龄的女信徒,她们俩一齐走在一位老菩萨之后面。在三步一拜的朝山过程中,由于老菩萨的行动比年轻人缓慢,这位女信徒的头部,有好几次碰撞到老菩 萨的臀部。开始时她还能忍受,渐渐地女信徒显得不耐烦,后来,她终于忍耐不住而气愤的伸手把老菩萨推去旁边。
这一切,被身边这位年轻女居士看在眼里,她原本以一颗很虔诚的心在朝山,如今心里就为此事感到愤愤不平!她觉得佛教徒不应该有这种粗暴的行为及野蛮态度。 从此,在朝山路上,她的心里总是想着这件事情。在用早餐时,她食而无味,心里显然被早上所目睹的一切困扰着。最后,她终于忍不住开口向住持和尚求教。和尚 回答说:“学佛的人,这一把戒尺,是用来度量自己的,而不是去衡量别人!”这位年轻的女居士很有慧根,听了师父的话而立即醒悟,她对自己当时没有专心的朝 山礼拜,却针对别人的缺点感到生气而惭愧不已。后来,这位年轻的女居士也出家了。

因此,当我们抱着「观过念怨」的心态时,我们会变得很浮躁,不能专心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让自己不好受,活得很痛苦!

(3)不怕失败、不断练习,转过为功:
「观功念恩」→ 善行实践 → 反省日记。

◎把「观功念恩」当善行实践,每天检查并记录,想一想:
a、观功念恩对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好处?
b、不做,有什么害处?

◎把「观功念恩」当反省日记,自我觉察:
a、负面思考对一生不好;
b、不想情况继续恶化;
c、宽恕别人、成就自己;
d、开拓生命格局。
每天临睡前,我们都应该反省自己在一天内「观过念怨」或「观光念闲」的过失。针对自己在一天内所犯下的过失,作出忏悔及改善;同时,我们也要在临睡前想一 想:在一天内,我们是否有对身边的人起了「观功念恩」的念头?透过每天的反省,培养自我的觉察,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上,对身边的人都抱着「观功念恩」的态 度。

◎如愿法师分享学习「观功念恩」的过程:
如愿法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观功念恩」不是练习几次就可以成功的,他多年来练习「观功念恩」,从「没什么感觉」一直练到:「发现看自己过失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看别人的?看出去的多半是别人的功德,造业的方向改变了,境界也改变了!」

◎结语
成功要件:我们学习「观功念恩」的过程中,需要有好的老师指导;好的朋友提醒;好的环境熏陶;不怕失败;不断练习。
1、观功念恩要效学生命典范:要有好的老师指导;好的朋友提醒;好的环境熏陶。
2、观功念恩要从自己做起:要自我策励,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了,再与别人分享。
3、观功念恩要不断练习:培养耐心,不怕失败,不断练习;有困难时,主动找人商量、讨论。
4、观功念恩是快乐人生的妙方:相信人有向善的潜能,以具体行动支持、鼓励大家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