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电话辅导义工训练课程之后感

-A A +A

 

林玉枝

 

今年3月在报章上看到檀香寺福利组欲招收电话辅导义工,之后的几天就考虑着要不要参加?真是难下决定。问朋友要不要一起参加?他们给予的答案不外是没有时间,或者觉得自身问题已解决不了,哪来本事去帮人解决?这说得也是。再来,就是从家里去檀香寺要过一个海港,去不去呢?原本想助人的意愿也减退了,这是因为自身的问题也够烦的了,而且路途也蛮远的,能坚持得了吗?

无论如何,最终我还是参加了。没有后悔,且还觉得庆幸,毕竟“物有所值”。这话怎么说呢?从师资来说,主讲人个个是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辅导员;从课程方面来看,是经过一番的筹划,有系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规划整个课程进行。这有助于个人时间上做好事先的安排,不会让人乱章无绪;且让自己有路可寻,跟着所教导的方式去做,亲身演练、讲述,觉得学起来轻松自在,不会沉闷、不会困难。每一次来都会有新的东西、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这里边收获可真不少。在这儿也让我认识了一群关心社会、热忱、好学的朋友。彼此真诚对待、虚心学习。

在这里仅摘录《谘商的历程》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对于电话辅导课程可以约略知道一二:

“谘商或助人的历程是从辅导员协助当事人再次探索自我开始,进而引导当事人思考、比较、澄清、发现而得到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新的了解,才能针对新的状况,建立有效的行动计划,采取行动,改变态度、行为,真正的解决问题,完成谘商的目的。不过要使当事人愿意并敢与辅导员表露出自己的痛苦、失败或伤心的往事,并不容易。当事人会担心辅导员的态度及对他的看法,总之他担心被伤害……。有鉴于此,谘商的历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做基础,让当事人解除防卫及忧虑,然后协助当事人自我探索,自我了解,最后是采取有效行动的计划,而达成谘商的目的。为了达成每一阶段的目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些适用的技巧以配合。”

这些种种的技巧,是我们在课程里大概所要学的!譬如:采用“同理心”是辅导员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辅导员能设身处地对当事人产生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鸣性了解,才是帮助当事人的第一步。例如:一位学生向你抱怨说:“这算什么嘛!我花了整整一星期写的报告,只得到乙,而小王临时东抄西凑的居然得甲,你说老师是怎么当的呢?简直就没有标准嘛!”若我们是谘商员,我们要怎么说,以便这位学生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

总括而言,参加此次的电话辅导义工训练课程,觉得很感恩!所学的种种技巧不只可用在帮助他人,也可应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可收“助人自助”之效。

1) 什么原因促使辅导工作蓬勃发展?

在社会环境迅速变迁下,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很大,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及美好的需求愈来愈高,促使国内辅导工作近几年蓬勃发展。比如:学校、民间、工商业界、军队设有辅导工作。

2)谁才需要辅导?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式各样的生活问题。而个体的困扰经常是因为知识和观念的缺欠、情绪的障碍、行为三方面的问题所引起。这些生活的困顿会带给个体压力与焦虑。因此为了解除压力与追求圆满的生命,个体会设法动员自身的能力去处理,或会转向其他人,如家人、朋友、同事、老师、辅导人员等求援。

3)什么是观念的缺欠、情绪的障碍和行为的困扰?

观念的错误,如:一个年轻女孩与异性交往,以为约会时要迟到一个小时
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情绪的困扰,例如:面临考试,心情紧张、焦虑;与人起争执,情绪激昂气愤等。行为方面的问题,如:读书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想戒烟就是戒不掉。

4)专业助人者如何客观地去帮助人?

甲小姐有了感情方面的困扰,去找她的朋友乙小姐谈,和去找一位专业助人者谈是不一样的。乙小姐会给甲小姐建议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表露自己的经验,及做主观喜恶的评论。比如:她会和甲小姐骂男朋友,替她抱不平等私人感情介入。而在专业助人关系中,助人者所给的回馈都是具体、有意义的—澄清感受、确认矛盾、订定目标与计划、增强行为的改变……等。这样比较能使求助者了解和看清自己,也能使她更为自己的改变负责。

5)助人的过程重于助人的结果?

助人者或辅导员主要使受辅者迈向成长的目标,以解决问题和增进面对危机的能力。受辅者须觉知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其以新的或另一种较客观、正确、健康的观念了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更期望从被协助和引导的过程,由于自身的参与及学习,能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行动,自己解决问题。

6)什么理由让助人者继续助人?

在任何关系中,不管是助人关系或其他,介入的这两人事实上彼此在交换某些东西。而此举往往反映出个人的人格特质及心理需求或动机。助人工作可以满足助人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满足求助者的需求一样。也就是说助人行业像其他的行业一样,应该是对助人者有酬赏意义的。

7)什么是控制需求?

助人者除了借由助人关系的建立而与求助者认识、互动,表达关怀、接纳,及感受到被接受、被需要外,助人者还有一些个人心理需求,如,控制需求、抚育需求。
有些助人者利用助人关系来满足他们权利、名望及控制的需求。譬如:医生常常站在权威地位上。他们常常为了表现自己是个专家,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他们常常对病人所提出的问题,表示不耐烦,面无表情的说:“你只要吃我的药就好了,不要问那么多,我来决定什么对你最有效。”医生的这种行为否定了应对求助者关心的行为。
其实从正面的观点来看,助人者的控制需求表现在承担责任、自我导向方面,可以给当事人带来示范作用。

8)有效的助人者的特质是什么?

有效的助人者的特质有以下几项:
a.有兴趣给予关怀、
b.身心成熟与真诚的态度
c.自我觉察能力与沟通能力
d.弹性的态度与丰富的知识
e.敏锐的观察力

9)助人工作为何是科学?

这是因为人类的行为是有原理、原则,也有脉络可寻的,可以预测,可以推演,且助人的策略依据行为的科学发展有结构的助人系统,这是系统的科学的部分。

10)助人工作为何是艺术?

这也是因为每个个体是独特的,即使是遭遇相同困扰的两个当事人,辅导的策略或方法都不一定相同,亦即了解或分析其问题的原理或知识是相同的,但处理或协助的方式或技巧却因人而须不同的巧妙运用。

(摘录自黄惠惠《助人历程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