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护僧团主办系列佛学讲座:继尊法师、文建法师、继然法师

-A A +A
报导: 蔡昌卫 摄影: 萧杏山

为配合7月15日举行的国际斋僧育僧大会,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护僧团从6月22日至24日,在峇央峇鲁檀香寺底楼大悲殿,每晚举办一场佛学讲座会。

三场从晚上8时至9时半的讲座会,每晚都吸引逾百人出席聆听法师开示,大家共沾法益。
首场讲座会由继尊法师主讲“心经简谈”,第二场是由文建长老开示“大道无门”,最后一场是继然法师谈“快乐的艺术”。

(一)继尊法师:

继尊法师在首日讲座会上说,学佛要从般若开始,寻找方向。

般若一般翻译成智慧,其实它指的是一个方向,我们听经闻法要寻找方向,寻找般若智慧。
法师说在做出任何仓促行动前能先冷静两分钟,这两分钟就是般若的生起。

她举例不管是试图自尽的人或是要暴力相向的人,只要能给自己多两分钟,找到专注力及安定力,那么一切就会不同,而这两分钟就是般若。
学佛要有方向,没方向,正信就不够,正信能给我们自信,缺乏自信心,就不知自己条件的优越,心中妒忌就是不知自己条件能力,所以学佛皈依后要定位。

继尊法师说,有自信心的人,会随喜赞叹,没有自信心,般若智慧就低劣。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各有不同条件。她举例,一名信徒冲泡的美绿很好喝,是因為她有专注和耐心的条件。有自信心的人会将对方的条件当作一股参考力,成为学习对像,心中起了般若,成为修行人,而不是心生破坏或妒忌。

法师说,印顺导师说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可是人却是最珍贵的,因为人可以从“不知”至“知”,建立方向般若,給生活加入可贵感受。

她说凡夫与圣人差别在内心的一种可贵感受,对生活及生命的品尝及认知不同。人一定要互动,生活是很动态的,身体与精神一定要互动。我们的人生,远跟近产生互动,不知人生意义就不知活着的意义,而法师讲佛经说我们凡夫都是在造恶业,我们造的善业都是有漏善业,不是究竟善业。所以很多人在佛寺做义工或是处于佛教环境,还是很迷惑,因为一切还是有漏善业,有漏善业只是要满足别人或个人的欲望,不能产生般若,没有般若就没有波罗密(究竟圓滿)。

继尊法师说,心经是对人讲的,心经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心不自在是因为想太多,不自在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她说多闻多思惟比较容易照见五蕴皆空。

她说有一些人只是为了争一口气,不容易放下,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今天若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任何彷徨到来,我们自然能产生般若。
法师说心无挂碍,就有一颗清净心,没有差别相。我们心不要太多挂碍,我们要知道学佛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方向要坚定。

法师说,凡事看开,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能以缘起法看一切事物,每时每刻我们的心情就可度一切苦厄,缘起见,平等见,我们如何从缘起,以破除执取心。
法师说,正知正念不够,佛道上难以成就,我们必需把内心力量拿出来,找出我们的精进力,破除挂碍,找到般若大方向。

(二)文建法师:

文建法师说,修行要能“let go”(放下),
不是“let in”(执著)。

法师说,如果生活中没有佛法,业力吹动,念佛越念会越多烦恼。

他说,佛法是对内心的一种物理治疗,念佛是当下的生活,念佛当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他说,日常生活也有佛法物理治疗,佛法要懂得应用,修行越简单,越放下就对,不是“let in”贪执。

法师说,不懂得在生活中用佛法,不管是在家,在道场或是工作场所,是没有正见。
所以在工作中尊重老板、照顾下属,爱公司就是佛法的物理治疗。
他说,我们要用佛法来为自我做物理治疗。事物顺不顺都是佛法,不要执著,发脾气。好好运用佛法,持戒修本份, 去除习气要紧。

他说,菩萨道六度万行,顺不顺,从菩萨道勤修戒定慧。
他说佛法是知足常乐,有佛法一定有办法,有佛法就能物理治疗。他说生活是“stop and let go”(停下及放下)
法师说,我们因为人生不理想才来修,若人生是理想的,那就不必修了,我们受业力推动转来转去,佛法可以治疗我们的身与心。

他说,只要我们能够“let go”,那么有就变无,就会消灭,一切欲望也会消失,人就能六根清净。
法师说,我们看到讨厌的人,是心中四大不调,不能“let go”,连他的车也讨厌;看到顺你心的就欢喜,这是因为业力的吹动,
法师也要大家管好自己,不要比较,比如他幽默说有人将他与93岁还不退休的首相马哈迪相提并论,说他不该退休,可是文建法师说,他是他,我是我;法师认为不要相比,个人能力际遇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法师也教大家在面对逆境时,都以『我知道,不理它』的方式淡然处之。
会上,文建法师也通过其两名弟子示范动禅,让有福的出席者受惠良多。

(三)继然法师:
快乐那里找?继然法师在“快乐之艺术”开示时说,能有一颗宽容、感恩及慈悲的心就能感受到真快乐。
法师是在檀香寺举办的讲座会上先是讲述快乐的定义,他说不同人对快乐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有人爱吃榴莲,对他来说,吃榴莲是快乐的事,可是讨厌榴莲气味者则恰好相反。

他说佛教教我们离苦得乐,四圣谛也教我们离苦得乐之道,所以要如何快乐是很重要的。

外在物质的快乐不是长久的,佛教说无常变化,外在物质的获取,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靠外在获取快乐不究竟,因为国土也会毁坏,名誉地位也不能能保证永远不变。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否则美丽的风景也没心情欣赏,反之粗菜淡饭也美味无比。所以我们必须打开人生格局,要打开人生格局,可以通过修学佛法,上佛学课程。

法师说,快乐艺术的方法包括宽容的心、感恩的心及慈悲的心。他说,学习宽恕包容不代表纵容。法师相信天下没有我们不能原谅的人,包括自己。有些人说太理想化了,可是深一层想想不能宽恕原谅他人,心中还有剌,是自己痛苦,为何要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呢?

法师说再来是感恩的心,有感恩的心就会知足,不会抱怨。
他说,我们的心拔了剌 ,就要保护它,感恩的心如同在拔了剌的人的心,再加一层保护膜般,加以呵护,使其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