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大乘佛教的早期历史

-A A +A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04/04/2025)

国际佛教大学助教周碹美居士分享「大乘佛教的早期历史」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周碹美居士分享「大乘佛教的早期历史」

周碹美居士是一名在英国获得注册的护士和助产士,先后考获斯里兰卡大学佛教学士学位以及国际佛教大学硕士学位,目前于国际佛教大学担任助教。

今天的主题是「大乘佛教的早期历史」。

在还没进入主题之前,周碹美居士略述「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 」(或称为「藏传佛教」)。

周碹美居士提到,现代学者将「上座部佛教」视为佛陀的原始教义,将「大乘佛教」视为从上座部佛教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将「金刚乘佛教」(也称为「密宗」或「藏传佛教」,因为他们在修行中采用了密教)视为另一个派别。

已故的德拉彼得桑帝纳博士曾经说过:「没上座部佛教的基础,就无法修学大乘佛教; 没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的基础,也无法修学金刚乘佛教。」

当我们修习「大乘佛教」时,我们也在修习「上座部佛教」,因为「大乘佛教」根植于「上座部佛教」;而「金刚乘佛教」也与「大乘佛教」同根同源,都起源于「上座部佛教」,他们都遵循佛陀的基本教义,例如:因果业报、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等等。

佛教分裂成不同的传承,是历史和地理元素所造成的结果。

上座部﹑大乘和金刚乘的伟大修行者曾共同生活在同一个道场。虽然处在不同的院落或寮房,但他们在一起生活。

大乘佛教是如何起源的呢?

大乘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佛,他是第一位菩萨。

在《本生经》中,我们读到了很多关于释迦牟尼前世作为菩萨时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他为何想要救度所有众生。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世,他是一名商人,并且必须照顾失明的母亲。
有一天,他要出外经商,但没有人能照顾他的母亲。于是,他决定带她一起走。他们在海上乘船遇到了暴风雨和海难。于是,他设法找到一块木板来救他的母亲,并成功将她带到了安全的地方。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当他看到众生受苦时,他想要去救度他们。大海象征着「轮回」,而拯救母亲则是修行「菩提心」的必要条件。

理想的菩萨行是以累世修行来圆满六度(到彼岸,波罗蜜)以至成佛。

佛教徒认为佛陀一生的事业既崇高又令人憧憬。这激励着人们走上那条通往无上正觉的修行大道。

公元 1 世纪前, 大乘佛教已然存在并传遍印度。

大乘佛教之所以兴起,是因为采纳了新的经典和哲学思想。早期佛教强调智慧和止观, 而大乘佛教则着重智慧(般若)与慈悲。

在大乘佛教之前,上座部的教义集中在内观禅修(Vipassana),以获得「止观」和「智慧」,这也是上座部的修行核心;然而,随着转向大乘佛教, 核心教义变为「智慧」(般若)和「慈悲」。

「慈悲」是关键,指引着「菩萨」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座部」不修习慈悲,只是不像「大乘佛教」那样强调慈悲。

接着,周碹美居士谈到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在佛陀进入大般涅槃之后,由于佛教徒思念他们的导师, 便催生了佛有「三身」 Trikaya 的论说。

众所周知,佛陀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对于想念佛陀的人来说,他们很自然地视佛陀为永恒存在。

平川彰教授曾描述说,由马鸣菩萨(公元80-150年)所写的佛陀传记启发了许多人希望自己也能学得像佛陀一样。由此可见,「菩萨道」是令人向往的。

上座部佛教将把重心放在更具条件证入涅槃的僧众之上;至于期望能够得到更好来生的世俗信徒,则被视为支配僧团的角色。相对地,大乘佛教把更多重心置于在家修行的信徒,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佛塔的崇拜」。

佛陀去世后,佛塔代表了佛陀的象征。佛教徒常常到寺院来绕塔礼拜,并参与各种仪式,有时也禅修静坐。信徒们负责管理道场,住在寺庙里,遵守八戒。因此, 大乘佛教逐渐发展成一种「大众友好的宗教」,为信徒提供了崇拜﹑信仰﹑奉献和社交的机会。实际上,照看佛塔的工作是由在家信徒来完成的。

上座部僧侣反对偶像崇拜,也没有倾向于仪式和典礼。在上座部佛教的早期历史中是没有雕像的,在那个时代,佛陀是通过象征来表现的,例如:宝盖、佛足或莲花座。

一直到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像和菩萨像才开始出现。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在北印度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出现了佛像和菩萨像。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这是另一个要点。

大乘佛教后期的发展又是如何的呢?

大乘佛教最初在印度发展,随后盛行于中国﹑韩国﹑日本﹑西藏﹑台湾等地,我们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乘佛教」。

随着大乘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盛行,该地区的本土宗派也随之产生,如:净土宗﹑ 禅宗等。(禅宗在日本称为 Zen )。

大乘佛教吸引了众人的心灵,也打入了他们的情感。

大乘佛教的起源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公元 1 世纪时,大乘佛教的教义已经在印度各地兴盛起来,尤其是在佛教的起源地——北印度和南印度。南印度培养了很多大乘佛教的学者,他们当中大多数去了中亚和中国;此外,还有几位国王支持大乘佛教,例如:印度「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第四次佛教经典结集)、笈多王朝和帕拉王朝;( 笈多和帕拉是制作精美佛像和菩萨像的人 )

在中国,有「汉」和「唐」两个朝代,他们支持大乘佛教;

在印尼,有「室利佛逝」(Srivijaya) 王国和「夏连特拉」(Sailendra)王国,他们都信奉大乘佛教。

在印度的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大乘佛教实际上受到了印度学派的影响,如「瑜伽行派」、「中观学派」、「说一切有部」以及其他一些学派。

印度有许多学派,大乘佛教就是从这些学派中衍生出来的。

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乘佛教吸收了本土传统,例如「道家」和儒家」思想;传到西藏时,也吸收了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并将各种形式的印度教融入大乘佛教中。(「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大乘佛教经历了许多变革、发展和现代化。来到 19 世纪、20 世纪,就有契合当今人们需求的「人间佛教」。

以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乘佛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youtu.be/ABiMMVJGOmg?si=eg8_3i6fWp9B5_S7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