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再起飞”系列讲座之《如何面对经济风暴》

-A A +A
qifei b.jpg
转载光华日报

(槟岛西南区25日讯)檀香寺住持唯悟法师指出,偏向物质追求的主义并不能让人真正的离苦得乐,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人们应该自我反省,看清局势和因果,累积精神上的财富比追求物质更为重要。

他说,人类都在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多数以物质享受为出发点,然而,物质上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人生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对解脱死亡亦无帮助。面对经济风暴,佛教财富观导人反省,对正确的经济观有所领悟。

唯悟法师周日在檀香寺主讲主题为《如何面对经济风暴》的讲座会,此"让生命起飞"的系列讲座是由檀香寺与檀香爱心福利中心,配合《光华日报》联合主办。
他引用台湾梁乃崇教授提出的三个原则,点出佛教的财富观:

第一:"财富并非只是物质,凡是能改变生活品质的,就是财富"。能够提供财富,就是做了贡献,金钱只是换取财富的单据。财产很多,但却生活得很不好,有很多人很会赚钱,但是没有贡献,就好像炒股票这类的活动。

第二:"个人的财富包含在社会整体的财富中"。个人的财富一定要包含在整体的财富之中,如果脱离了社会,汽车对你就没有用,没有道路、没有汽油,汽车就形同废铁一堆。"所以,当我们追求财富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整体的财富,因为个人的财富是附在整体财富之上。"

第三:"贡献财富者才有报酬,未做贡献者,没有报酬。"唯悟法师引用了唐朝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典故,令人明白贡献与财富必须成正比,自能产生一种无贪的生财法则。

唯悟法师也道出,资本主义下制造的"景气循环",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关键。

"在资本社会里,没有办法免除炒卖这种金融性活动,如炒股票、炒房地产等,这些活动对于整体的财富并没有贡献。它造就了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从社会吸取资源,却不提供任何贡献,使到经济逐渐衰退,整体的财富下降。"

他说,佛教的经济观须符合因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系来看,后者的自由市场和开放竞争比较符合佛教所说的因果。“前者主张的公有制“铁饭碗”和国营制度,没有所谓的绩效,从因果角度来看,它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资本主义却使到个人的财富增加的同时,却导致整体的财富越来越少,特别是炒卖的金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