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ier on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21/02/2025)
国际佛教大学教学助理黄品琳居士分享「法华经中的譬喻(下)」
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黄品琳居士分享「法华经中的譬喻(下)」
黄品琳居士先后毕业于理大、马大以及佛教大学,现于国际佛教大学担任教学助理。
《法华经》以譬喻说法,经中主要的教导是通过譬喻和故事方式表达的。
这些譬喻阐述了《法华经》的核心教义。
《法华经》共有 7 个譬喻。
2023 年 3 月 17 日,国际佛教大学周碹美居士分享了其中两个譬喻,分别是:
(一)第 3 品的〈火宅喻〉﹑;
(二)第 16 品的〈医子喻〉。
〈火宅喻〉 : 讲述一位大富长者运用智慧,诱导子女离开失火的大宅院的故事。大富长者比喻佛陀,火宅比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看到三界火宅中之众生,因无法出离烦恼,而在三界中生死轮回,因此,佛想要以善巧的方法救度。
〈医子喻〉:讲述一名医师如何假称自己已死,而诱导中毒的孩子们服药解毒。过后才揭晓自己依然活着。
2024年12月,黄品琳居士分享另外两个譬喻,分别是:
(三)第 4 品的〈穷子喻〉﹑
(四)第 5 品的〈药草喻〉。
(请浏览 https://thanhsiang.org/ch/node/6340 )
〈穷子喻〉讲述一个富家子离开父亲到处流浪,成了一个穷子。他每天生活潦倒,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后来穷子被父亲找回,暗中教导,终至接手父亲的家业。
〈药草喻〉描述大雨倾盆而下,植物的根系深浅及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同,使得它们长成不同的药草。雨水象征佛陀的教诲,不同的药草代表不同的众生。所有的药草都得到雨水的滋润,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陀的教诲,但是每个人接受佛法、吸收佛法、实践佛法的能力不同,就会成为不一样的人。
2025年,黄品琳居士继续分享另外三个譬喻,分别是:
(五)第7品的〈化城喻〉﹑
(六)第8品的〈衣珠喻〉﹑
(七)第14品的〈髻珠喻〉。
〈化城喻〉:讲述一个向导,带领一群旅者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寻找宝藏。
因为路途漫长,旅者疲惫不堪,不想再继续前行。
向导只好告诉他们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是他们要去的地方了,也就是前面的一座奇妙的城市。
实际上,这座奇妙的城市只是一种幻觉,是向导变化出来的。
旅者们在向导的带领之下来到了这座奇妙的城市,稍作休息,恢复了体力。
之后向导告诉旅者们宝藏就在附近不远处。这时候,旅者们已经休息好了,体力也恢复了,也准备好了要跟随向导继续前进去寻找真正的宝藏。
在这个譬喻中,向导代表佛陀,带领着弟子们;而变化出来的城市只是暂时的涅槃,也就是——阿罗汉的成就而已。真正的宝藏目的地,是「一佛乘」,就是「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化城喻〉告诉我们,获得阿罗汉果位就像到达这座幻化的城市。
对于那些觉得自己无法一路成佛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休息处,是通往佛道的中途站。
譬喻里面使用虚幻的城市,即我们称之为「阿罗汉」的神奇城市,在那里他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直到觉得自己有能力继续努力来获得佛道。一旦他们休息并恢复了体力,他们就会继续成佛。所有的阿罗汉最终都会成佛。因为,「三乘」实际上只有「一乘」,也就是——「一佛乘」。
以上是〈化城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8品的〈衣珠喻〉。
〈衣珠喻〉:讲述一个穷人去拜访一个富有的朋友。
穷人很快就喝醉了,睡着了。
富有的朋友因为去要出差,临走前把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缝在穷人的长衫里面,作为礼物送给穷人。
穷人醒来之后,因为没有意识到长衫里面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于是又继续流浪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穷人变得越来越贫困。
有一天,他遇见了这位富有的朋友,朋友惊讶地发现他仍然很穷,只好向他展示自己缝在穷人长衫里面的宝石。
穷人获得宝石之后把它卖掉,从而摆脱了贫困。
在这个譬喻里面,富有的朋友代表佛陀,穷人代表普通百姓,宝石代表「无上正等正觉」。
〈衣珠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要让「佛性」种子在我们心中成长,我们要遵循佛陀的教诲来实现「无上正等正觉」。
以上是〈衣珠喻〉。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14品的〈髻珠喻〉。
〈髻珠喻〉:讲述从前有一位转轮圣王,每当他的士兵从战场上凯旋归来时,他都会给他们丰厚的奖赏,例如:金、银、豪宅或其他珍宝作为回报。但是其中一件特别的礼物,他没有轻易拿出来,就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他把这颗珍贵的珍珠藏在自己的发髻里。这颗珍珠只用来奖励优秀的士兵。终于有一天,国王找到了这位优秀的士兵,于是就把自己发髻上的那颗珍珠送给了他。
在这个譬喻中,国王是佛陀,士兵是佛弟子。
国王赐给士兵的金、银等奖赏,是佛教的初步教义;而国王发髻中的珍珠是「无上正等正觉」法门。
国王将珍珠送给优秀的士兵,代表佛陀将最珍贵的教诲「无上正等正觉」法门,赐予那些通过努力修行来证明自己值得的人。
要接受佛陀的最高教诲,我们必须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陀的初步教诲,直到时间和条件都适当时,我们才能准备好接受佛陀最珍贵的教诲,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门。
由此可见,《法华经》鼓励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半途而废。
最后,黄品琳居士总结《法华经》的核心教诲:
1. 众生皆有佛性 - 不论其过去是否曾犯错或现在是否在受苦。
2.一乘法,即究竟一佛乘;而不是传统的「三乘法」(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一佛乘」思想体系涵盖了所有教法,佛陀大慈悲心开权显实,愿度一切众生。
经中为不同根机的众生开设了种种方便法门。
3. 佛寿无量 – 佛陀依然在世说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eA8pqgtAQ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