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ier on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04/07/2025)
檀香寺真醍法师慈悲开示「身教与言教」
2025年7月4日(星期五)真醍法师慈悲开示「身教与言教」
真醍法师是檀香寺常住法师,目前在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服务 。
身教﹑言教,简单地来说,就是透过我们的言行举止,而达到教育 / 教化的目标。
身教与言教,是离不开教育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是大家公认的。
身为父母的人有很大的责任,因为孩子的行为好坏,都跟父母亲息息相关,因为父母亲是影响孩子最多的人。
真醍法师分享「身教的重要」的视频,强调身为父母亲要非常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
如果身为父母的人时常讲说:“哎哟,孩子怎么这么糟糕?” 我们就应该问回自己,“身为父母,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我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身教非常重要。
接着,真醍法师分享分享一则篮子的故事。
这则故事是讲述一个小康之家,家里是过得去,但是家里有一位年迈的爸爸。
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是蛮孝顺的,但是日子久了,这个儿子就觉得父亲是家里的负担,所以开始动了念头想要把父亲送走。
他出门买了一个篮子,打算用篮子将父亲背到山上去。
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跟爷爷的关系很好,他知道父亲想要将爷爷送走,就跟父亲说:你把爷爷送走了之后,记得把篮子拿回来,因为有朝一日,当你老的时候,我也是会用同样的这个篮子把你送出去。
父亲听到孩子的话之后,他就反省自己: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成为孩子会去学习的榜样。
以上的故事启示我们「 身教」以及「以身作则」的重要。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也许没有说,但是他们心里是会知道的,所以我们要非常的谨慎。
除了父母亲之外,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所学校。
孩子除了在家里,就是去上学。学校是孩子的第二所学校,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师的德行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当过老师的人一定都知道,一位好老师要教好一个学生是不容易的。
老师要像父母亲一样要以身作则,否则的话,怎样为人师表呢?
因此,当老师的人要记得:身教﹑言教很重要,而不只是为了打一份工作。
接着,真醍法师表示,佛教的教育家,非佛陀莫属。
佛陀的福德﹑智慧已圆满,其身教﹑言教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佛教的教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将跟我们说的法﹑教义﹑言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全部都落实﹑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提到,「释尊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身教。释尊的日常生活,处人处事,一切的语默动静,来去出入,无不以智慧为前导,无不与实相相应。这以身作则的身教,训诲的言教,就是释尊所用以表达磨(法)的。」
由此可见,佛陀所讲的教法都涵盖在他的言教﹑身教,而且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讲佛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是跟我们的身教﹑言教有关系的,没有分开。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
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举止品德的修养,是为「戒学」;次重身心的调御,名为「定学」;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为「慧学」。所以,佛教的教育不离开「三学」,也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提到身教,真醍法师分享星云大师在《佛教与教育》提到,身教可从最基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里显现。
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
「佛门行仪」诗偈: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愧佛门修行人。」
接着,真醍法师分享一则佛典故事如下:
有一位比丘平常不去看顾生病的比丘。
有一天,他自己生病了,也没有人要去看他。佛陀在巡寮的时候看到了这位生病的比丘,于是佛陀亲自去帮他洗身。
佛陀开示我们:「如果能够照顾、瞻视病比丘,或者是照顾病人,就好像瞻视佛一样, 跟看到佛、供养佛是能够得到同样的功德。」
所以,我们要向佛陀学习。
这里要讲另外一个故事,阿那律尊者因为太精进了,到最后,他的眼睛瞎掉了、盲了。
有一次,他要穿针,但是看不到,佛陀知道了之后就来帮他穿线。
阿那律尊者就问佛陀:佛陀,您现在是觉悟的人了,不需要这样做。
但是,佛陀讲了一句话:「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经》
佛陀福慧具足,功德圆满,昔日亦为病盲比丘穿针,不舍任何一培福之因缘。
佛陀时常教导我们:「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佛陀已经是圆满尊贵的人了,但是佛陀在涅槃的时候,他告诉了阿难比丘以及众比丘们,要「以法为师」﹑「以戒为师」,要依「法」不是依「人」。
《法句经》第 276 偈:「汝当自努力,如来唯示道。」
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精进﹑努力地修行用功。
佛陀只能够告诉我们通往解脱﹑成佛之道;佛陀只是指引方向给我们,我们自己要努力。
我们唯有「依教奉行」,肯去下苦功,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陀也鼓励他的弟子们到各处弘法利生。
在言教方面,我们知道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但是罗睺罗喜欢说谎,于是佛陀就教诫罗睺罗。
佛陀的言教包含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里面,我们要将佛陀所教导的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去实践,名为「行经」。
身教能在无形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我们要去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学佛即是学佛的「身﹑口﹑意」三业,时时「以佛行为己行,佛言为己言,佛心为己心」。
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因为他是圆满的人;我们可以依靠佛陀,向他学习。
但是要成就佛道,一定要从做人开始,「完就在人格」,就是说要从身教﹑言教去下手,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人,所以一定要从「人格」下手去调整我们自己。
「人圆佛即成」,如果我们的人格已经圆满﹑成功了,就能够达到成佛的境界;
「是名真现实」,这样才算是真正能够实现的﹑做到的真实。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5pISnCyDY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