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aier on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11/07/2025)
檀香寺真醍法师慈悲开示「修心为本」
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真醍法师慈悲开示「修心为本」
真醍法师是檀香寺常住法师,目前在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服务 。
大家好,今晚的主题是「修心为本」。
「修心」可以解释为「修正」我们的烦恼﹑妄想的心。
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烦恼的心﹑妄想的心,所以必须要去修正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心」生病了。
因为「心」生病了,所以我们需要用「心药」来医治。
这个心药就是「佛法」。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们的起心动念,让我们「心」生种种「法」;「心」灭的话,则种种「法」灭 。
所以,佛陀讲「四圣谛」﹑「八圣道」﹑「三法印」等等,都是为了要度我们的这一颗心,我们的贪婪心﹑妄心﹑烦恼;如果没有这些心的话,何必需要这些法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才让这些法生起来。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切现象都是因为我们的「心」而造作的,指的是「心」外无「法」。
因为一切都是「心」法,所以讲「心」外无「法」。
经上说;「大悲为根本」﹑「大悲为上首」。
「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所以,我们知道「悲心」是行菩萨道﹑要成就佛道的根本。
所以,「悲心」是「上首」,意思就是最主要的。
所以,菩萨要从「悲心」去实修,而不是只是从善法去修而已。
「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
我们知道,「慈」﹑「悲」的意思就是「与乐」和「拔苦」。
大乘菩萨道的行者,是以救拔众生的苦难为特色,所以必须要有悲心。
根据印顺导师的《菩提心的修习次第》这本书写到,菩提心修习的前提有 2 个,一个是「作平等想」,一个是「成悦意相」。
要修习菩提心,必须要做「平等想」。
「平等想」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也就是没有差别对待;更何况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
第二个,要「成悦意相」。
「成悦意相」的意思是,我们不但要对一切众生做「无分别」的想,而且还要对一切众生,产生深刻﹑亲切﹑良好的印象。
为什么这个这么重要呢?
如果我们对别人生起敌意﹑不高兴或者跟别人吵架的话,就是有怨。因为菩提心的前提就是悲心。悲心就是要「与乐」﹑「拔苦」,如果我们把对方当成敌人的话,我们的慈悲心﹑菩提心是很难去修习的。
以上所说的「作平等想」以及「成悦意相」是修习菩提心的前提。
另外,济群法师在《发起愿菩提心》提到,在佛典中,对菩提心的发起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换」。
1. 「七因果」
「七因果」的修法,出自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
所谓「七因果」,即发起菩提心的七个环节,分别是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发菩提心。
这些步骤有着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引导我们对众生生起平等悦意之心。所谓悦意,即通常所说的好感。发菩提心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就是觉得这个众生和我没有关系。众生是众生,我是我,他的痛苦乃至死活都与我无关。
而对那些没有好感的人,我们非但没有利他之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 的痛苦之上,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这是何等颠倒的行为!
「七因果」的修行,是引导我们重新认识与众生的关系。
建立关系之后,才能逐步产生好感, 进而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
2.「自他相换」
「自他相换」的修法,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是将爱著自己的心转向众生,将舍弃众生的心转向自我。
在发菩提心﹑修「利他」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其他,正是那个根深蒂固而又有着种种诡计的「我执」。
「自他相换」恰是直接对治「我执」的殊胜法门。
济群法师在《菩提心的种类》提到,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果的无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
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差别,大乘经论中有不同的归纳。
《入菩萨行论》中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是关于菩提心的愿力。
学佛首先要发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志。
「志当存高远」,志向越高,成就也就越大;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标准放得太低的话,那就比较小的成就了。
所以,发菩提心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整天只是在那边喊口号:“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成就佛道”,但什么都不做,都不行啊。如果只是这样子的话,怎样才能体现我们的「菩提心」呢?
所以,最基本要体现我们的「菩提心」的方式就是要先发愿,要发愿说:“我要成就佛道,我要度一切众生”。
所以,「愿菩提心」是一种愿望。
菩提心是以无上菩提及利益一切众生为所缘, 我们都是以众生把众生放在第一位,(不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众生放在第一位),当我们缘这两点(也就是:(1) 无上菩提,以及(2) 利益一些众生,这两点)希求付诸行动时,便踏上了成佛之道。
发心之后的首要问题,便是发愿,将菩提心转化为精进不退的愿力。
如果每天都在这样发愿的话,那就会变成我们的一种力量,一种心力。
这些愿力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们要利益一切众生。
佛菩萨的愿力是以利他为核心,每一愿皆从利益众生出发。
我们知道「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属于「愿菩提心」的部分。
接下来谈谈「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是将誓愿转化为行为。
整个菩萨道修行都属于「行菩提心」的范畴,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
「行菩提心」的修习是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
所以,要先发愿,依愿心而有菩萨行,并通过「六度﹑四摄」使愿心得到增长。
所以,我们最初发起的菩提心,只是世俗菩提心。唯有全心全意地照料它,及时补充养分,为它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种子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所以发菩提心之后,还要受持「菩萨戒」。这些广大的菩萨行正是菩提心的养料。
如果大家有心的话,还是可以受「菩萨戒」的话,你们有受三皈五戒好,或是有时期受「八关斋戒」。
发起菩提心,是对自我的巨大挑战,这也是发心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但只要将菩提心发到位,一切烦恼便不在话下。因为烦恼无非是因「我﹑法」二执而起,而菩提心正是摧毁二执的最佳利器。
因为当我们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一切都是以众生为主,不再以我自我为中心。
正如佛典所言:「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禅定,断诸烦恼行。」般若和方便;一为母,一为父,两者缺一不可。
成佛是「悲」和「智」的成就。具体而言,正是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成就。
若是从这两方面入手,成就一批真正的修行人,汉传佛教的面貌必有全新改观。
好,现在要谈的是,我们常说要修心,修心,要修菩提心,但是禅宗里边有这样的一个公案,如下:
「心在何处?」
二祖慧可禅师对菩提达摩说:「我的心不安宁,请帮我安心。」
达摩祖师:「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禅师沉默了许久,云:「觅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
达摩祖师:「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圣严说禅》:达摩要慧可把心找来,实际上没有心这个东西,那只是一个个念头的起伏。前念灭,后念起;后念起,前念灭,念头不断起灭。 人的心没有头、没有尾,也没有痕迹,无处可觅,有的只是杂念而已,是一团烦恼心、分别心、执著心、自我中心的组合。如果发现这个事实,实际上就是开悟了。
修心为本,即是要修正我们烦恼,妄想的心。
佛法即是心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发菩提心是修行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明确,发菩提心的行相是希求,所缘是无上菩提及利益一切众生。
三祖僧璨在《信心铭》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我们一直会起心动念,但是不用担心,即使起心动念也不用紧,我们只怕没有醒觉的心。
怎样才能够有醒觉的心呢?
就是一直要修习、观察、关照我们的心,发起菩提心,慢慢地,就能够觉醒,就能够「自觉」。
但是如果一直练习的话,最终会「先知先觉」或是「后知后觉」,好过「不知不觉」,由此可见,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提到,「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说明修行最主要着重于我们的心,外表的形式并不重要。
举例:我们拜佛,如果只是因为拜而拜,不了解为什么要拜佛,就好像牛那样,一直在磨米,一圈一圈,但是不懂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这样子一直做,刻板的在做,但是不明白意思。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N09MbqrD8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