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小站

-A A +A

茉莉

 

文/Bro Ooi 译/李医师

茉莉 Jasminum Sambac为常绿灌木,原产于阿拉伯及波斯等地。其
花气味芬香。茉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以向阳、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质壤土为佳;扦插繁殖,可种在土中或花盆。

茉莉花味辛、甘,性温。功能理气开郁,化浊和胃,祛风解表,常用治湿浊中阻导致胃气不和,月完腹胀闷,泄痢腹痛等症,可单用泡开水饮。此外用于目赤肿痛,可配菊花熏洗或内服;若以菜油浸泡本品,用来滴耳,可治中耳炎。普通上,中国人及阿拉伯人都喜爱饮茉莉花茶,有提神醒脑作用。泰国人所常用之〈YA HORM〉药粉,其中便含有茉莉花成
分,作为治疗胸闷不舒,眩晕之症。

民间以新鲜的花蕾编成花串作为发饰或为供奉神佛之供品。

佛陀在讲经说法时常引用茉莉花来比喻圣洁芳香的高尚品德;所
谓:〈奇草芳花,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

依法? 依人?

 

文/天子

这一次的心情真的不同了!

国际佛教大学终于在七月十七日开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长老大德献上无限祝福,护法善信虔诚布施,工作人员无私奉献,成就了这次的开幕大典。

大学第一期的建筑,完工的有行政大楼、教学大楼和礼堂兼图书馆;即将动工兴建的有学生宿舍、教员宿舍、食堂等建筑物。

为了这项庆典,泰国或槟城的职员、员工及义工都不敢怠慢,身体力行去策划、去进行开幕的工作。非常感恩种种成就这次开幕大典的因缘。然而,一件事情从策划进行到圆满结束,其中必隐藏了正负两方面的因素。身为一名佛教徒,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负面的冲击,又该如何去掌控起伏不定的情绪呢?

你说完了吗?

 

文/心莲

这一天,有个家境不错的学生家长要申请借贷课本。我坚持不替他签证。他不能说服我,只好去找校长。不一会儿,他把申请表格交还我,上面有校长的签证。

这时,我真是无明火冒三千丈,气冲冲地拿着表格冲进校长室。我用力地把表格摔在桌子上,直数校长的不是。我“劈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听起来好像很有理的“理由” 后,涨红着脸站在那儿直喘气。

校长说:“你说完了吗?说完了请坐下!”这时,我才发觉旁边有一张椅子。我拉开椅子坐下来,突然感到很惭愧:我骂了这么多,校长怎么不会生气,怎么还能心平气和地要我坐下来。待我坐定后,校长一字一句地向我说明他为何会给这位家长方便。我是越听越难过,自己怎么这么鲁莽,处理事情总是往小处着眼,从来不会顾全大局,真是眼光如豆!

佛教常常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如果校长也像我这样不讲理,那我肯定不会升起惭愧心;事后也不会感恩他的开明,更不会发现他的肚量是这么大,包容心是这么广。

这位校长就是三慧讲堂的继兴法师。

珍惜

 

文/静杏

上个星期室友的父亲因病往生了。在她的父亲住院期间,她接纳了我的建议诵经回向,祈求父亲早日康复。当时,我很高兴,满以为她也会如我一样发现佛法的妙用而愿意研读佛经。可惜,她的父亲去世后,她就不再诵经,也未对佛经产生兴趣。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未学佛前的自己。当我在大学求学期间,频频拒绝朋友的邀约去参加佛教活动。当时,我觉得这些都是浪费时间、没什么意义的活动。我曾经参访槟城的极乐寺、台湾的佛光山及北京的小布达拉宫,纯粹以旅游胜地视之,真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归。

我感到庆幸母亲的丧礼是以佛化仪式进行,自己才有这个殊胜因缘接触佛教,不然肯定会“渐行渐远”;更感恩妹妹的牵引而去参加佛七,从而发觉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室友父亲的丧礼是以传统神教的仪式进行,请了道士来念经,平白失去了亲近佛法的机会。门我已替她开了,却无法把她引进来,与佛无缘,徒呼奈何!

每回晚课诵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已随减” 时,总是提醒自己要精进,要深入经藏,要多参与佛教活動﹐可是往往因工作繁忙﹐领悟力不強及其他的牵挂﹐至今才读了几本佛书,也只走访了几家槟城的寺院而已。

义子

 

文/心莲

 阿坤到我们家当工人时才十二岁。一个又黑又瘦小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紧紧抓着阿光叔叔的衣角,站在爸爸的面前。可能是爸爸那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孔吓着了他吧,爸爸跟他说话时,他只是猛点头。

     他和三哥同年龄,爸爸让他们俩同睡一间房。我们一家人从没把他当外人。他也从来不支取薪金,都叫妈妈替他收。后来,他的母亲跟随出嫁的妹妹搬到远地去,他就很少回家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和家人就失去联络了。他 “ 无家可归 ” ,我们的家就自然成为他的家了。

     十三岁那一年,该申请身份证了。可是,他没有报生纸,怎么办? 也不晓得爸爸以什么办法,竟然替他申请了一张红色身份证。到了二十一岁,爸爸带他去宣誓、口试、面试,又替他申请了一张公民权。接着就拥有一张蓝色身份证。

     随着几个哥哥陆续成家后,我们的家庭成员逐渐增加。妈妈就把他多年的储蓄还给他,要他去开一家小摊子做生意。他虽然离开我们的家,但逢年过节一定回来与我们欢庆节日。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婵讳整理

莲池大师为净宗第八代祖师,与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藕益大师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未出家时,邻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都念数千声佛号。她告诉大师,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她的丈夫因为诚心念佛,临终时无疾而逝。大师听了非常感动,从此潜心于净土。他曾写了【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书桌上,作为警戒。父母相继去世后,大师深深体会到无常,决志出家修行。于是,辞别妻子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就开始云游四方,遍参善知识。

      大师注重真实修行,以戒律为基本,以净土为皈依。大师著述了好多本有关律制轨范的著作,如:《沙弥要略》、《具戒便蒙》与《菩萨戒发隐》等。大师提倡戒杀放生,所著《戒杀放生文》风行于世。

      念佛法门是莲池大师一生所崇尚的。大师认为学佛的根本在于摄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为摄心要道。他非常注重心的修证。他认为大家都应该修学“一心不乱” 。“一心”就是专注正境;“不乱”就是不生妄念。
      
      莲池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净宗的振兴,根据史册记载,最有功行,最出色者当属莲池大师。

她不是我的孩子

 

文/心莲

这一天上课时,我又发现晓玲的胳膊上淤青了一块。下课时,我把她留在课室里,查问了很久,她都不肯稍微透露一丁点儿,是如何会搞得时常伤痕累累的。这孩子口密得很,我第一次发现淤青就要她告诉我原因,可是每一回“逼供” , 都是弄得自己气呼呼的,败兴而返。

     我想:长此下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于是,我把最近几个月的事情告诉校长。校长让副校长陪我去做家访。原来,这孩子的妈妈因争取离婚不遂,离家出走了,留下两姐妹与伯父母同住。她的伯母数尽了孩子的不是:脾气拗、不听话、懒散、肮脏,最糟的是爱偷钱。她说伤痕都是晓玲自己弄的。

     在回学校的路上,副校长说这孩子心里不健康,应该看心理医生。正好,第二天卫生局派医生和护士到学校给六年级的学生作健康检查。于是,我们就寻求医生的协助。医生写了一封介绍信,要她的家长带她到马大医院去看精神科专科医生。医生说这孩子什么都不肯说,看来只有专科医生才帮得了她。我拿了信交给她的伯母,她说:“我们那有空带她去!” 我自告奋勇说我可以代劳。

你很像妈妈

 

文/心莲

 

当我第一天到宿舍报到,总舍监就交给我一份名单。她说这几个同学是宿舍的“坏份子”,要我设法去改变她们,让她们走回正轨。第二个月,我到其中一个房间去,以便多了解他们的问题。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他们的房门敞开着。我其实可以大步跨进去,但是为了尊重他们,( 现在的孩子最喜欢说:我也有自尊心的啊!)我便轻轻地敲了敲门。舒婷叉着腰,很无理的问道:“你要找谁?” 看她那凶巴巴的样子,我倒是有一点儿胆怯了。我笑了笑,走了进去,盘起腿坐在地上。

       这时我单刀直入地告诉他们,我是奉命而来,想知道他们与宿舍舍监老师之间的关系,对宿舍规则有什么不满的地方?他们的回答更是令我语塞。她问到:“你会保守秘密吗?”“看情形。应该保密的,我会守。应该让舍方知道的,我会转告他们。”结果,他们向我大吐苦水,投诉舍监老师们都没有爱心,很形式化,机械化……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心思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