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净苑在家僧团受十善法及独立海滨共修记

-A A +A
新团员与师父、法师及旧团员们合照
日隆报道

2011年2月26日,吉打州双溪大年公主城阳光普照!这是个殊胜的日子。

槟城檀香寺在家僧团的一行人于下午二时左右,驱车北上,到吉打州双溪大年公主城的檀香净苑去,参与两天一夜的共修。
这天的下午,檀香净苑有8位在家菩萨发心在这净日明朗的日子,加入了檀香寺的在家僧团,誓愿以不退悔的坚固心,持十善法,进一步为檀香寺这个大家庭,尤其是檀香净苑,奉献心力。唯悟师父为这8位在家菩萨传授十善法。引礼法师为真如法师、真信法师和真醍法师。这天师父所传授的十善法,与之前的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强调正面的、积极的行善,如:

1. 保护生命,避免殺生
2. 常行布施,避免偷盗
3. 保护贞节,避免邪淫
4. 说诚实语,避免妄语
5. 说和合语,避免两舌
6. 说柔和语,避免恶口
7. 说有益语,避免绮语
8. 修知足心,避免贪婪
9. 修慈悲心,避免瞋恚
10. 修正信心,避免邪见

传授仪式之后,在下午三时许,师父为新团员以及从槟城到来参加共修的团员作开示。这次,在僧衣穿着上也作了一些改变。马来西亚的天气属于热带气候,为了在家僧团成员修持时的舒适与方便,兼考虑到道场的整齐,遂为在家僧团的僧衣作了些改变,即从原本的海青与缦衣改为中褂与一条代表缦衣的带子。感恩师父的慈悲善巧。

开示中师父有说,“僧”(Sangha)是表示“众”的意思。严格上,僧是指贤圣僧。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分辨。所以,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责任便落在出家僧团身上。佛门中有出家的二众弟子(即比丘和比丘尼)及在家的二众弟子(即优婆塞和优婆夷)。出家众是僧团的核心。在核心外围,有在家僧团成员在给予适合的辅助和配合,大家共同修学。师父也讲解了一些关于加入在家僧团的重要理念,如发心发愿、不忘初心、善知识的重要、僧团的六和敬、解行並重、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互相成就人间净土等。

下午5时,大众一起做晚课。庄严道场方面,大家依循师父的指导,穿传统海青与缦衣的成员排在东单,穿新式僧衣(即中褂与缦衣带子)的成员则排在西单。晚课后,6时许,师父与大众一起用晚餐。

晚上8时,师父再为共修的成员开示佛法。师父引用Sangharaksita的新书,开示了关于“法情”(Spiritual Friendship 或 Kalyana Mitrata)在僧团中的重要性。佛教经典有个记载:一日,佛陀的侍者阿难陀向佛陀表示说,善知识的师情或友情,是我们修行慧命的一半。但佛陀纠正说,善知识的师情或友情,其实是我们修行慧命的全部。在僧团里,师情、善友情或法情能把我们的本性或佛性发掘出来。这表示在修行道路上,同行的善友和老师给予我们的力量、鼓励、肯定,能让我们继续稳定的走在修行道路上而不退转。这强调了师情、善友情或法情的可贵。在僧团中,大家目标一致,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法句经》中有说,佛陀在这世间的示现,是众生的幸福。在无佛时代,众生是很苦的。这再次表示了善知识的师情、善友情或法情的可贵。作为三宝弟子,当我们在一起学习佛法,一起建立起僧团的精神,建立起师情、善友情或法情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所做的,甚至在寂静时,我们都在在和法相应。

师父再提醒我们关于成立在家僧团的理念,即我们在学佛道路上, 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懂得了三宝的可贵,在修行时会更加的用功。我们也懂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在得人身和闻佛法后,我们应该把这一世看成是我们的转捩点。本着对三宝和自己的承诺,在加入了在家僧团后,我们便可为三宝,为佛教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就没对不起我们过去世的善因,以及因而感得的这个宝贵人身。

之后,师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善巧方法,在于如何接引小孩与成人一起到来学佛。例如,周日佛学班每月举办供僧,让家长和小孩一起学习供僧,学习佛法;在成人的活动中心开设可让小孩或年轻人参与的活动,如学习乐器、创作佛曲等。
在结尾时,师父交代新和旧的成员分成小组做交流和讨论, 大家相互作经验分享。若以往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保留;做得不好的,我们修改。

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晚上10时左右,大众回寮就寝,为明天的共修储备精力。
2011年2月27日,吉打州的阳光依旧灿烂!

清晨5点,檀香净苑开始静静地活动起来了!师父们、在家僧团成员们和一些晚晴苑的老菩萨们,一大清早,便把睡意抖落在寮房,上大殿做早课。早课后,大家到斋堂去享用由义工菩萨们用爱心加耐心烹饪出来的早点。感恩!

7时许,准备就绪,大家分乘三辆车,直奔“独立海滨”(Pantai Merdeka)。我和满意师姐共乘奕燕师姐的汽车。一路上,气压没变,但是在某个拐弯处拐弯后,气压像是骤然飙升了起来!做个因缘分析:奕燕师姐有责任在身,她是带路司机,我们帮忙看告示牌;我们车后紧跟的那辆是师父开的车;最糟的是,在我看了个告示牌而后建议下,我们拐了一个不确定的弯…(常见的不确定性:它是指这个或是下一个弯呀!?)。我们心慌了!到底要回头呢,或继续走下去?硬着头皮再走一段吧!这叉路像是永无尽头,要带领我们到天涯海角去似的,左盼右望,就是不对劲。好不容易看到了另一个告示牌,上面标示着:“独立海滨”由此去。哗,满天都亮了!气压也顿然消失了!车子又箭一般地往前直奔。嘿!同一条路,那来的两种心情?

终于抵达独立海滨了。停放好车,等齐人后,大家便沿着海岸往沙滩的另一端走去。沿途中,可以看到很多红色的石头。听说,这类红石头是这个海滩的特色。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石头体质很软,稍微用力,便能磨出红色的粉末。再细看,大小不一的红石头,形象各有不同。风力与水力在它们身上经年累月地刻画,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

师父们和团员们找到了一个较远、较静但多风的地方。那儿也有成群的红石头。在用过一些点心后,师父便为大家开示。开示内容与这海滨的名字很有关系。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尤其是在最近的一、二十年,种族之间的关系像在开倒车。最近,一位刘居士向师父谈起这个课题时,提出了一个建议,即邀请不同种族、宗教的非政府组织,甚至标榜多元种族的政党,一起来编写一些书,介绍各种族领袖人物在为国家争取独立时所作过的贡献。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进一步了解,并促进各种族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国家的事情,作为马来西亚公民,我们每个人应该要去关心和注意,并加强我们的包容心。我们必须主动去加强和了解各个种族的文化和宗教的教义,进而促进各种族与宗教之间的和谐。

炳根师兄认为,现在各种族都停留在认知的层次,尚欠积极。更积极的做法,应该是举办一些活动,让各个种族共同参与,例如足球赛。师父也提出了更多可让各种族共同参与的活动的例子,如清理河流、二十四节令鼓、单面鼓(Kompang)、舞狮等。

中午时分,檀香净苑的一位佛友送来了食物和带着一位到期做身体检查的老菩萨与我们会合。大家坐在公园里的一个凉亭共用午餐。不大的一个凉亭,里面飘着饭香、菜香和一股善友情。师父们和团员们开心的互动,这一餐啊,是温馨的!
午饭后,大家便告别了独立海滨,到上次遭海啸侵袭的海边去凭吊。现场展示了几栋受破坏的房子和几艘小船。当年海啸怒吼肆虐的痕迹,已被时间的浪潮渐渐冲淡。走到被堆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瞭望,当年也遭受一些侵害的槟榔屿就在对岸。
海风阵阵吹拂,几只白鹭在海边的淤泥上觅食,太阳依旧灿烂的高挂在天空。

大家相互道别后,两天的共修活动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引礼法师带领檀香净苑的在家菩萨前往请师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梵音声响起,燃起对佛法的感动。
庄严的「授衣」仪式
感恩师父的慈悲善巧。为了修持时的舒适与方便,从原本的海青与缦衣改为中褂和一条代表缦衣的带子。
大地还未完全苏醒时,只我们登陆在这无名小岛,那就命名为独立海滨吧! 这里有悠悠的风声和海浪声!
渔家日出而作
累了便歇会儿吧!以水解渴, 以果充饥。
午餐到了,大家要回到外面的世界继续修行去。与独立海滨的因缘,先在此告一段落。
庄严肃穆的请师仪式
新加入的在家僧团成员在传授仪式当中,誓愿以不退悔的坚固心,持十善法。
“善哉解脱服,钵吒礼忏衣,我今顶戴受,礼佛求忏悔”,难掩内心的感动。
新与旧的在家僧团成员一起做晚课,道场庄严。
远望晨曦。新的旭阳,新的希望。
这一刻真像在菩提树下....用心聆听师父的开示....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师父用心良苦,虽远在独立海滨也没忘记其他未克参与的成员,遂设网上同步开示。这是法情、师情(Kalyana Mitrata)的真实体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