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本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腺体的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灰尘、昆虫等作用。约95%的人,外耳道皮肤表面均会附有一层极薄的耳垢,暴露空气中后结成淡黄色或褐色薄片,在咀嚼、张口等下颚关节运动中自行脱落并排出。另外5%的人,外耳道内常有黄色粘稠状耳垢,此亦属正常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耳垢多了,通常会自然排出,可是,有时候耳垢太大,外耳道因此被栓塞,则会引致耳痛、听力减弱、咳嗽等不适,耳朵亦可能有肿胀的感觉,尤其是在游泳时,更加明显。
掏耳朵不是个好习惯,耳垢根本不用掏。耳朵天生有精确功能,耳垢能自己慢慢“爬出来”。你掏耳的动作,反而把它推进去了呢。
沐浴、游泳、耳朵入水,拿根小棉签小心翼翼地深入到耳朵内吸吸水,这是很多人常见的做法。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彭向东说,掏耳朵纯属多此一举,你只需耐心地等待它自动剥落就行。
彭向东说,耳垢,医学学名耵聍,是我们耳朵的外耳道皮肤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有两种形态:一种油油状,有朱古力般的颜色。另一种呈糠状,是淡黄色的细屑。有些人的油状分泌物更多,耳朵内油溜溜的称为油耳。有些人淡黄色的糠状耳屎碎片多,称为干耳。
耳垢会“旅行”,从内走向外
无论干耳垢也好油耳垢也好,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因为不用你请,耳垢自己会进行一场长途旅行。原理是这样的:外耳道内壁的皮肤向外生长,黏附在皮肤上的耳垢也会随之被送到外耳道口。只不过,这是名副其实的“蜗行”。有研究者做过实验,滴了一小滴墨水到外耳道,最终,那滴墨水大约花了6个月到达外耳道口。
中医中药网
资料来源:
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