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中国中医药报”8月27日刊载的陈清光先生《正确认识脉诊》一文,有感于陈先生对中医脉诊的高度评价和认识脉诊的误区分析。但陈先生在文中说:“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对此观点,笔者却不能认同,特与陈先生商榷。
重视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之一;“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中医师擅长脉诊的描述。
“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徐春甫《古今医统》)。由此可以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治中的重要性。然而,中医脉诊的现状,正如陈先生所言:“由于受西化思维的影响,现实中一些中医师西化,忽视甚至遗弃了中医四诊,反而借助西医诊断技术来处方用药,能够诊脉述症的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脉诊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病处方,看化检报告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孙思邈曰: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能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备急千金要方》)徐春甫言:“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辩乎哉!”(《古今医统》)是的,不能诊脉述证,怎么能做到四诊合参,又怎么能保证方药对证,疗效确切呢?这样西化的中医师,丢掉了中医的传统特色与优势,怎么不令患者抱怨,怎么不令公众对中医失去信任,怎么不令中医出现服务阵地逐渐萎缩等尴尬局面。
据脉断证是可求的
中医切脉,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正如陈先生所言:“《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脉论》等六篇章,《难经》论脉者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治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嗣后,历代名医对脉诊各有发明,脉学专著渐次增多。其中李时珍所著《濒湖脉学》,集历代脉论精华,以七言韵诗表述,文畅意明,易读好记,颇切实用。
现在通行的二十八脉,虽然复杂,但只要从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去理解各种脉象,就能够辨认特征,切而验之。
脉学的原理,古人有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名医费兆馥说:“从现代生理学研究,脉象亦是一项灵敏的、综合性的生理信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已成为当前无创性检测方法的开拓项目。”(《脉诊客观化研究概论介绍》)当代脉学专家寿小云教授今年六月份在贵报发表的《脉诊钩玄》云:“脉象生理研究认为:支配血管舒缩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在神经的支配下,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内径发生明显变化,以致改变了寸口脉的形态、血流阻力,乃至组织的血流量,形成28病脉脉象形态的基础特征。……这种脏腑通过植物神经对寸口脉血管壁特定部位产生舒缩影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脉管特定部位出现形态学变化的形式,为传统中医‘寸口(脉)独为五脏主’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从上述脉学源流、脉学原理说明,脉象是经过历代医家检验客观存在的,脉象是被现代实验所证实的,脉象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现在研制出了一些脉诊仪器。由此可见,据脉断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可求的。
据脉断证能够达到
“脉理精微,其体难证……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王叔和《脉经》)。这虽然说明诊脉之难在于指下脉体难辨,但是历代医家均能做到切脉诊察疾病,辨别病证;当代也有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纯正中医亦能据脉断证,令人叹服不已!这说明脉诊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能掌握的。那么,如何学习脉诊,精通脉诊,从而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呢?
首先,应做到多熟读脉学,先求心明了。不读王叔和,临证出差错,这句话提示中医人必须学习脉学理论,接受前人总结的经验,明了脉学的道理;熟读脉学的关键在于心中详求诸脉之特点,如浮为表脉,轻手可得;芤似着葱,等等。只有心中明了,才能指下亦明。
其次,应做到平时多练习。熟而能生巧,脉诊技能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一要持脉有道,虚静凝神。正如吕郁哉所言:“诊脉的态度应和蔼严肃,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一切专注于病人身上,耳不旁听,目不旁视,详察脉象,辨析真伪。”(《甘肃中医论文医案选》)二要掌握平脉,知常达变。《内经》、《伤寒论》都很重视平人的四时脉象,初学脉诊者可多为自己的同学、挚友、亲属诊脉,细心体验,以求有所得。三要“五字”入手,辨认特征。切脉手指触觉中,要注意鉴别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即掌握脉动部位的浅深、速度的快慢、显现的形状、有力与否和节律是否均匀一致等。如此反复揣摩,加深印象。四要抓住纲领,率先掌握: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临床常见,指下也容易辨认,且能反映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机,先从指下辨清六脉,再从六脉中细辨其他脉,这样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能事半功倍。
再次,要做到跟师多请教,领悟其中妙。老师临床多年,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临诊,对常见脉象辨认确切,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老师的诊脉技巧,认真学习老师的诊脉经验,虚心求教老师,默记老师所言,从中领悟其脉学之奥妙,这是学习脉诊的快捷途径。
从上所述,脉象不是难于捉摸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刻苦磨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能和历代医家、当代名医们一样,掌握脉诊技能,成为诊脉高手;因此,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应当苛求达到,也完全可以达到。
中医e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