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福利功德会28年周年庆
首先,我谨代表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全体同仁,挚诚祝贺檀香寺慈爱福利功德会28年周年志庆,欣见慈爱福利功德会在全体同仁的群策群力下,走过了丰收的28年,尤其感恩檀香寺住持及诸位法师慈悲的指导下,成就了佛教走入社区的一大因缘。
佛教以教育、文化及慈善,致力于佛教的普及,因此有了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的说法。慈航大师也曾把“教育、慈善及文化”譬喻为佛教的救生圈,尤其慈善以利他为本位,处处为人着想,以人为本。《大智度论》也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是无缘大慈,给予所有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悲”是同体大悲,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因此 “慈善”让佛教走入人群,紧紧相联。
在佛教“缘起共生”的法则下,我们和众生是息息相关,层层相扣。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众多的因缘下成就,人我互助的法则下发展的。以此为观念,我们会对身边周遭的人有更多的同理,也会对面对苦难的朋友有更多的怜悯与自觉,并能心存感恩的给予这些不幸的朋友协助。这样的体认对身为佛教的医护人员或义工们是很重要的,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基础上,予人拔苦,随缘予乐。因此佛教的慈善救济是没有条件,跨越肤色、语言及信仰的籓篱。
在佛教的观念上,“苦”可以源自于四大的不调,也可起因于对于“自我爱”的染着,而牵引出的心理上的“压力”及“炙热”(suffering/stress)。因此,佛教的医护人员,除了被赋予解除病患身理病苦的责任,也能够给予病患及时的心灵良药。所谓『防贫止病』才是根本的救治方法,这里的『贫』是指人们内心对生命本质的无知,而衍生种种的不圆满,因此在『救急』的同时,我们也要『救贫』。当然我们不是在这个时候把佛教的价值观强套在病患的身上,而是以佛教医护人员平实的身教语言,籍以有形的行持,教以佛教里许多的观念。所谓名医很多,良医难寻。我们寄望佛教的医护人员都是病患眼里的“良医”朋友。
心理健康的医生,才是一个好医生。从事福利事业的医疗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见证人生的生、老、病与死。因此,要成为一个好的医护者,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在见证生命无常的 同时,也要把握机会观照自己的心,把佛法体现在生活里。如此,才能在助人的过程中,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提升生命的品质。
最后,我真诚的献上我的祝福,祈愿佛菩萨慈悲护佑世间一切国土的也希望慈爱福利功德会持续的成长,利益更多的众生。
南摩佛陀耶!南摩达摩耶!南摩僧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