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fsoo on
文/释真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口不对心的嚷着: “ 很苦,很苦,我知道苦 !” 可是实际上我们所体会的苦仅仅是 表面的苦而己,境界一过去,便自然而然将所谓的 “ 苦 ” 抛在脑后;下一秒碰到与自己习气、喜好相应的可意境时,之前的 “ 苦 ” 便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於是继续在五欲中打滚、仍由八风将自己吹得东歪西倒。
因为还未真正体会 “ 苦谛 ” 所以未能正信三宝、未能有明确的方向、更未能将整个身心交付以修习佛法,因此法不如心,也就未能切心出离和启发菩提心以证佛果。如佛陀教诫:众生以很多的苦来换取很少的乐,而所换取来的所谓的乐只是虚幻不实短暂的感官欲乐。
但我们为何常原地踏步而未能有所进展?在《解脱之道》一书,阿姜查禅师认为我们难行修持以 ( 精进 ) 前进是因为我们不愿面对与不愿艰辛的逆向自己的烦恼 - 因为我们不内自省察。 "It is because you don't like going against the defilement that is difficult to progress in the practice – you don't reflect on things." ~ Ajhan Chah (The Key to Liberation).
犹如逆水行舟,不向前进,唯有后退。
禅师在此书中也提及道 ( Magga ), 果 ( Phala ) 與 涅槃 ( Nibbana ) 的证得决定于 “ 勇于给予烦恼痛击 ” 、 “ 勇于省查并加以训练,以彻底面对并彻底的转化 ” 、 “ 勇于行持 ” 。何谓行持?行持意即 “ 敢於面对自己 ( 负面的 ) 心念 ” 。
"They (Magga, Phala and Nibbana) arise from a mind that is bold enough to give the defilements a hard time; bold enough to reflect and train; bold enough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bold enough to do the practice. What does the practice mean? It means going against the (negative) tendencies of your mind." ~ Ajhan Chah (The Key to Liberation).
倘若我们真正的体会苦,我们将看清三界逼迫不安稳,确信唯有三宝是真依怙,那我们的方向就会很清楚,我们就能将心提起勇猛精进的迈向 “ 独一的彼岸 ” 。
倘若我们真正的体会苦,我们会珍惜这期的 “ 暇滿人身 ” ,把整個生命投入成就佛道中。
倘若我们真正的体会苦,我们将不再计较得失,也不会于称誉、权威、世间功利争夺之间打转沈浮,系缚于俗事染尘;而周遭人事的是是非非也将变成其次,不再轻易的被恼动了。
倘若我们真正的体会苦,我们将不再把烦恼与习气合理化;我们将不再与世间的人事物做无谓的比较,也不再给予自己搪塞 “ 不是理由的理由 ” 与藉口,只因为如果我们继续的比較、计较,继续给予自己搪塞无数的理由与藉口,继续被自己所编造出的谎言而蒙骗,我们就依然在梦幻与谎言中虚度一生,亦在生死苦海中沉沦不息。那我们何时才能真正坦然的面对自己?!
就如威廉哈特于《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 “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为自己塑造形象,一个突显自认为被人仰慕的特质,欲掩饰瑕疵,乃至抹煞某些性格与内心状态。我们常常只想看到我们心中所期望的形象,但却往往不是真实的。然而。只要透过内观,我们将能够从各各角度省察真实;即使有些是极为难以接受的真相,一位行者亦能赤裸裸地面對对真相而不再耽著于经自我编辑出的形象。 ”
"In the same way we each have a mental image of ourselves which emphasizes admirable qualities, minimises defects, and omits some sides of our character altogether. We see the images that we wish to see, not the reality. But Vipassana method is a technique for observing reality from every angle. Instead of a carefully edited self-image, the meditator confronts the whole uncensored truth, certain aspects are bound to be hard to accept." William Hart (The Art of Living).
我们可能迷迷糊糊的来到了这世间,但我们这当下却可选择清清楚楚的、潇洒的出离娑婆!迷茫与醒觉,就看我们当下的抉择。
倘若我们真正的体会苦,我们将会把度苦难众生之愿力发挥为实际的行动,我们亦将尽所能以智慧去帮助他人 “ 离苦得乐 ” ,而不是再給他人制造更多的混乱、恼动、障碍与眼泪。就因为知“苦”所以我们须学习成为他人的善知识,常警策自己 “ 不能成为他人的障道助缘,而是辅助他人成就道业 ” 。佛法的慈悲与善知识的提携不在于纵容他人的习气,也不是做情感的交易。佛法极为崇高尊贵,万万不能以物质“护持”的诱惑和以盲从拥护为人情來做交易而把三宝贱卖。
我们不需痴痴的期待別人的关怀或向別人乞讨施捨,我们为何不先跨出第一步去做从不希求任何回报的付出。真正的为別人好,帮助与关怀不是以 “ 我爱执 ” 或私利为出发点,如 “ 从 我的付出,他人能给予我什么好处 ” 抑或为 填满内 心空虚的无底深坑 而营谋算计 ;也不是佔有性的,因为世间的一切都不属于我们的!
其实这些营谋 的动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快乐。但「世间一切乐,唯苦逼变坏,及唯分別故,彼乐非真乐」 ( 龙树《中观宝鬘论》 ) 。所以 真正的快乐绝不能在世间瞬息虛幻中获得,因为求时 甚苦:即便求得,也无常难保,得已守护亦苦,终会失去;「思慕愁忧」中的求而不得,及得而复失。令身心炽燃浮躁不能安然寂静。所以从人、事、物之无常不实中所勾勒出的世間之乐 都是短暂与虚幻的,只带来苦痛。 For true happiness cannot be found in the ephemeral, because the transient and illusory only yield suffering and pain. 不论你耗尽一生如何去谋取﹑紧握著不捨, “ 生命终将犹如握拳中的流水一般流失 ” ( 〈独 一的彼岸〉 ) 。
真正的为別人好,帮助与关心別人是作为他人的善知识。除了包容﹑体谅﹑接受他人的优缺点外,更重要的是能在解脱道上给予提升乃至策励及细心给予适当的提携与勉励,即所作所为皆与佛法相应而非与世俗染缘相应!善知识能让我们离恶向善、让我们从黑暗中得光明、让迷失方向的我们找回目标导向佛道、让我们在法上更提升、让我们散乱的心能静息下來、让我们提起正念、让我们从懈怠中精勤起来、让怯弱的我们更能勇悍坚强!
佛陀用了无量劫的生命为了给予众生最究竟的 “ 离苦得乐 ” 宝藏,佛陀是大善知识,为了报佛恩我们也应效仿佛陀的大菩萨行,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把佛陀给予我们最尊贵的宝藏交付于众生。学着做他人的善知识的当儿,其实也在累积自己的修道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