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iyun on
日本流行的饮茶活动,是以僧人为中心展开的。
这要追溯到公元805年。日本最澄大师从中国把茶的种籽带回去,种在比叡山。隔一年,空海大师把从中国带回去的茶献给嵯峨天皇。天皇马上下令在近畿等地开发茶园。951年秋天,日本流行疫病,空也上人到处施茶,他相信喝茶可清火,免受传染。1214年,实朝将军久病不愈,荣西茶师献茶,将军喝过热茶以后,出了一身汗,竟然痊愈了!
茶可去毒,可清心,可解困,可治病,这些都是传说,但传说里应该多少也有几分真实吧。
日本的茶会因此兴盛起来。
中国的茶会,最早也是寺庙的僧人发起的。
唐代著名诗人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茶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记述一次春天在寺院里举行的茶会。受到佛法影响的诗人,仰慕高僧的离尘脱俗,由于对人世的厌离,诗中有无尽的感伤和对解脱的向往。
同是唐代的诗人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诗中流露诗人对佛教的认识。世间一切现象在他看来,全都虚幻不实,幽然寂静的境界是他憧憬的,仕途失意的他借佛教来求取内心的平衡,茶会和宗教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也是唐代中晚期的“诗豪”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期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诗写的是试茶的画面。
从诗中看来,唐代的寺庙茶会风气非常兴盛。除茶会外,也喜欢以茶为礼。唐朝诗人李白、柳宗元、白居易、卢仝等,都写过赠茶诗。有人作过查点,《全唐诗》有关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说明当时人们对茶叶的重视。
寺庙为清净之地,在这儿办茶会,与会者品茶时,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地方融合一起,让人对佛教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感受。
现代人的茶会,更多时候不是真的喝茶,而是兴致勃勃在讲人闲话说人是非。
如果喝茶的场地改在寺庙,甚至寺庙可考虑定期举办茶会,把天南地北胡说是非的聊天会,变成真正的品茶试茶说茶喝茶的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