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才辈出檀香寺●次逢出家大喜事

-A A +A
白云 报道 / 萧杏山 摄影

八月捎来双喜讯,檀香上下迎新戒,新戒辈出佛赞叹,11日有慧修法师,31日有真智法师。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巧逢佛欢喜日,又逢马来西亚国庆日,全国上下乐融融,真智法师出家添殊胜。檀香寺真如法师於前一天晚上为真智法师进行落发仪式。当天星期五,真如法师为新戒真智法师的引礼法师。


莫问我从何处来● 汝家花落知多少●人间世事穷无尽●今荷担如来家业●昔日点滴化坎烟


剃度典礼


日期:2012年8月31日(五)
时间:9.00 a.m.
地点:六楼大雄殿

●迎请和尚
随着迎请和尚唯悟法师,剃度仪式正式开始。

●香赞

●和尚开导
(由于新戒真智法师之英文教育背景,故除了经赞唱诵之外,整个仪式都以英语进行。以下所述皆为相应之中文仪轨)
扶尺一拍,和尚唯悟法师娓娓道出出家之旨及出家应舍之事:“出家为道,识心达本,是大丈夫事、是大英雄、是人天师范,功德不可思议。欲觅菩提本,先断烦恼根,跳出轮回路,投入般若门,割爱舍亲,具足正因成菩萨。舍除饰好俗习,剃发染衣,现清净僧相。”

●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新戒真智法师就地一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新戒真智法师再次就地一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
新戒真智法师最后就地一拜。

●剃度

和尚白:“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毁行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在大众的见证下,和尚象征式的在真智法师的头上剃了三刀,真智法师随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皈依与结皈

●授沙弥十戒
慈悲的唯悟师父为弟子真智法师授沙弥十戒。

出处:百度百科
“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①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③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不用花鬘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九条,而其中的第六条'不非时食'是‘斋’(限制饮食),故称为‘八关斋戒’。 ”

●传衣

扶尺一拍,和尚云:“受戒在於心,搭衣表其相,引礼大德,为彼诵偈传衣。”
在「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奉持如来命,广度诸众生」悠扬的〈搭衣偈〉中,新戒法师缓缓披上福田衣。

●出家誓愿文
古德有云:“入道要门,发心为首,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我弟子真智,
发愿从於今日,远离俗缘,随佛出家,上求净戒,下安身心。
发愿从於今日,礼敬三宝,入如来地,不忘初心。
发愿从於今日,听闻正法,亲近知识,正知正行,修行佛道。
发愿从於今日,谨遵师训,逆来顺受,依教奉行,不生疑虑。
发愿从於今日,粗茶淡饭,出坡劳动。感恩惜福,知足常乐。
发愿从於今日,不谈是非,不说杂话,以真实话,清净口业。
发愿从於今日,发心作务,精进勇猛,行住坐卧,不犯威仪。
发愿从於今日,忍让谦恭,和合大众,修德无私,公平正直。
发愿从於今日,诵经拜佛,忏除业障,行解并重,福慧增长。
发愿从於今日,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往生净土。”

发愿完毕,真智法师虔诚就地一拜。

●听教嘱
和尚唯悟师父再问新戒:“沙弥尼,我已授汝十戒之相竟,今当更示汝五德。所言五德者,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汝等从茲勤修戒、定、慧,习学经、律、论,使佛法久住世间,令众生正信不断,慎勿懒惰恣纵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

真智法师随即答云:依教奉行。

●回向

左开始为真智法师,真禅法师,唯悟法师及真如法师 后排左起为真智法师的姐姐

在这殊胜的一天,虽然这一世因缘不具足,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出家,但我们可以尝试了解出家的功德、意义、条件等。另外,透过檀香寺常住法师的采访,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法师们出家的动向及因缘。

***我想出家并欲依止檀香寺唯悟法师出家,到底有怎样的条件?我是否适合出家呢?唯悟师父怎么说。。。***



1.请问依止您出家有什么条件?
唯悟师父:“先培养僧格,后弘法利生。”

2.出家的正确动机为何?
唯悟师父:“出家的动机如果是为众生,能够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 ,那才是最高层次的动机。”

3.出家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唯悟师父:“出家的生活是一种大众的生活,僧团就是要有大众共住的精神。在僧团内要互相照顾。”

4.出家人应该持有的行仪态度是什么?
唯悟师父:“出了家后,你就是僧团的一份子,你必须要有护持僧团的精神。出了家后,要把僧团摆在第一位,凡事都要站在僧团的立场,为僧团的利益去做抉择。出了家后,能够做到>,这样的出家就受用无穷。”

5.如何做一个好的出家人?
唯悟师父:“要做一 个好的出家人,必须要学习三点:要培养正知正见,要大量,要有远见。”

6.出家人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唯悟师父:“早、晚功课对出家众的修行非常重要。各人独处时,要观察自己的心。阿底沙尊者:独处观自心,众中观自语。印光大师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出家后会还可以回俗家吗?
唯悟师父:“当一个人的定力不够时,最好不要回俗家,很容易迷失。须要时才回去,但不须做到很绝。”

真如法师,请问您在什么样的因緣下,依止唯悟法师剃度出家?
檀香寺男众监院,真如法师:

"当时,我正在吉隆坡一间傢俬工厂任职,在1993年8月13日之一个偶然的因缘下,出席聆听了唯悟法师在旧巴生路的「首都佛教大厦」之巡回弘法会,题为〈把爱心找回来〉。由于被师父上人的慈悲及坚定道心,和他非常积极地推动佛教利生的各种福利、修持及教育事业的菩萨精神所感动,才决定加入檀香福利组的义工团队。许多年后,又自愿担任了四年的昙华苑(檀香吉隆坡分会)职员,最后因为自己想要去佛学院求学的因缘,而依止师父上人出家的。"
真信法师,请问您为何选择出家?出家对您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檀香寺女众监院,真信法师:

“在早期的时候,我曾是一位基督教徒。后来,佛陀所提倡的平等观让我渐渐走入佛教,甚至之后积极参与佛教工作。在深一层地认识佛教后,让我更感到佛教的慈悲与伟大。

渐渐地,心中默默发起了一个愿望:佛教如此的好,为什么不让更多人来认识佛教呢?就在『不忍圣教衰;不堪众生苦』,加上因缘具足之下,我就出家了。

我想透过出家后在修道上的法喜,与他人分享,让大家都沐浴在佛教的法益中,这就是出家对我的人生意义。”


***到底唯悟法师在弟子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真醍法师,请问您心目中的唯悟师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可否谈谈具体例子。
檀香寺真醍法师:“师父是个慈悲、有智慧及有德行的出家人。师父慈悲的精神,可从多方面来谈。从对待我们这般弟子,直到师父所积极推动的佛教事业,没有一件事务不是秉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精神。真醍记得很清楚,师父曾经说:『出家后,要把僧团摆在第一位,凡事都要站在僧团的立场,为僧团的利益去做抉择。护持僧团的最高要求是:你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真醍深信师父的『无我』精神,让师父在奉献自己的每一个当下,无怨无悔,真心付出。

师父为了佛教、佛教教育;进而接引更多的众生走入佛门,踏上菩提道路的旅程,总是不辞劳苦的奔波,脚步从未停留过。师父总是为『不忍圣教衰;不堪众生苦』的宏愿而默默地耕耘。

或许很多人很想知道,师父如此的忙碌,可有修持的时间吗?坦白说,真醍很佩服师父,虽然再多度众的任务在身,但却如如不动,潇洒自在,心不由境转。师父无论遇到任何事情,皆以淡定、平常心看待,让真醍感到在师父身上有种禅意;亦从师父身上体现出师公上人,伯圆长老的叮咛:『人忙心不忙。』

此外,师父对『无常』观的掌握非常强。有鉴于此,这二十年来,师父皆马不停蹄地推动佛教事业。更值得一提的是,师父是个很有远见的人。见过很多场面;接触过很多的大德及活跃于佛教发展活动例如世界僧伽会,国际佛教论坛等等。但师父却常保持低调,谦虚;从不宣扬自己。 总括来说,师父给予真醍的感觉是位平凡中不平凡的僧人。师父的身教言教,深深的影响着真醍,而让真醍有所体会。

最后,非常感恩师父上人这些年来对真醍的教诫和提携,真醍将会尽力依教奉行;发菩提心;好好办道。阿弥陀佛。”

◎出家的功德

真道法师,请问出家让您最受益的是什么?

檀香寺真道法师:
“念佛!!!

在家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牵绊及待处理的俗事。出家后,我却可以在清净的道场专心念佛,增进道业,这就是出家让我最受益的一件事。”

以下为海涛法师所编辑的出家功德殊胜行:
“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世尊告诸长者:「善哉,善哉!汝等发心,乐欲出家。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

2. 《出家功德经》
◆佛言:「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
◆佛告阿难:「于此一日一夜清淨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后人中,生福乐家。」
◆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若复有人于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淨出家,利益无量。若复有人破他出家,为作留难,即为劫夺无量善财,当受恶果。

3. 《大智度论》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鴈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4. 《万善同归集》
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乃至醉中剃髮,戏裡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捨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5. 《贤愚经》
◆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毘尼为足,践淨戒之地,阿毘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
◆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
◆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
◆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贤愚经》
◆尔时世尊,讚歎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
◆若使有人为出家者,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无所覩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闇无目。
◆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
◆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6. 《比丘受戒录》
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

7. 《弥沙塞羯磨本》
◆一日出家修梵行,灭二十劫恶道苦。
◆出家之益难以言宣,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无量无边,胜明千人之眼,又胜救千人之目。

8. 《华严经‧离世间品》
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出家。何等为十?所谓:
一、为厌居家故,示现出家;为着家众生令捨离故,示现出家;
二、为随顺信乐圣人道故,示现出家;为宣扬讚歎出家功德故,示现出家;
三、为显永离二边见故,示现出家;为令众生离欲乐、我乐故,示现出家;
四、为先现出三界相故,示现出家;为现自在不属他故,示现出家;
五、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最后菩萨法应尔故,示现出家。是为十。菩萨以此调伏众生。

9. 《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
出家菩萨得二十种广大善利,是即圆满彼一切智无上胜利。何等为二十?
一者、弃捨王之所有富贵受用,得无我、我所大利;
二者、乐出家已,而能出离烦恼大利;
三者、被服袈裟,得心无杂染大利;
四者、于其圣种生欢喜已,即能圆具长养大利;
五者、修行头陀功德,断除多欲,得离染大利;
六者、戒蕴清淨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
七者、不捨菩提心,得圆满六波罗蜜多大利;
八者、居寂静处,得离愦闹大利;
九者、心无爱着,得思惟法乐大利;
十者、修习禅支,得心调畅大利;
十一者、勤求多闻,得大慧大利;
十二者、离诸慢故,得大智大利;
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决择圣法大利;
十四者、于一切众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
十五者、起解脱一切众生心故,得大悲大利;
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护持正法大利;
十七者、心轻安故,得神通大利;
十八者、常念佛故,得解脱一切苦大利;
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无生法忍大利;
二十者、积集一切胜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
此如是等二十种法,是即出家功德胜利。

10.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尔时维摩诘长者告诸童子言:「汝等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常修梵行,是则出家功德。」

11. 《大缘经》
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1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
如世尊说:能出家者,获五种利益。云何为五?
一者,出家功德,是我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应求出家;
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被他驱使,既出家后受人供养、礼拜、称讚,是故智者应求出家;
三者,从此命终,当生天上,离三恶道,是故智者应求出家;
四者,由捨俗故,出离生死,当得安稳无上涅槃,是故智者应求出家;
五者,常为诸佛及声闻众、诸胜上人之所讚歎,是故智者应求出家。

13. 《分别功德经》
若一日一夜出家,除六十劫生死重罪。

14. 《长阿含经》
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

15. 《分别善恶报应经》
若复有人,归佛出家,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远离妻室;二、染欲不贪;
三、爱乐寂静;四、诸佛欢喜;
五、远离邪魔;六、近佛听法;
七、远离三恶;八、诸天爱敬;
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种功德,归佛出家获如斯报。

以下黄檗禅师的出家度母的殊胜事源自网路:

“唐期有一位大彻大悟的开悟圣僧,就是断际禅师希运,他是福建人,于黄檗山出家修行,后来参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师,因而得道;以后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兴盛,希运禅师很喜欢旧山,旧山所种植的是黄檗树,所以此山是以黄檗而得名,以后的人尊称断际禅师希运,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是一位开悟高僧,他的出家因缘也是很坎坷的。母亲很疼爱他,是一位很善良而且很有感情的母情,母亲从小把他抚养长大;这时候的黄檗禅师,出家修行的善根已逐渐成熟,因此,很果断而且又敬重的拜别母亲,为了要出家修行,办生死轮迴大事,就如此割爱辞亲。母子之情是连心的,黄檗禅师毕竟也是有感情的人物,他下定这麽大的决心而出家修行,割捨母子情爱,免不了心情也会有无限的哀伤与痛苦,他的眼泪往内吞,爱别离苦这种离情,有如断桥,有如绝望、有如失落感,此时的心境有千千结,绵绵密密忧伤皆是痛苦事,提起沉重无奈的步伐,硬性与慈母挥手告别,他的形影渐渐与温暖家园有了距离,不久就消失人影,母子之情,就于此告一段落。

黄檗禅师边走边想:『人生最痛苦的事,无过于感情的割捨离别。感情是很危脆的;感情是束缚性的;感情的当下是美中不足的;感情不是永恒不变的;感情是佔有欲的;感情是自私自利的;感情是多变化的;感情是迷惘的;感情是黑暗痛苦的;感情是无常的;感情是染污的;感情是未淨化的;感情不是究竟的东西;众生(梵语bahu-jana)所以会轮迴生死,就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生死的根本,感情的心越重,生死心就越深,生死葛藤就密密如麻,终无解脱时。

我为了出家修行,办生死大事,证悟无上菩提,不能因为母子之情,就没有勇气割捨情爱;出家第一关,就是要割爱辞亲,淨化感情为慈悲;如果不能割爱辞亲的话,那永远被感情所繫缚,欲得出家成就,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更不能例外;我应该遵佛所言,行佛所行,终了究竟必得菩提道果。』

黄檗禅师一面思惟,一边走着,已经离开家园数里路了;不久之后,就剃度落髮出家,发起勇勐精进的菩道心,到处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求开悟本性而奋发,后来参访到江西省,百丈山海禅师处,因而得道。自从得道悟性之后,就到处弘扬如来正法,普令如来正法能照耀大地一切众生,让大地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甚深微妙法,深受法益,而心开意解,见自本性,得自性解脱,化度无量众生,乃是佛门中不可或缺的龙象,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法身慧命;以后他就居住洪州大安寺,法席非常与盛。

黄檗禅师的俗家母亲,自从孩儿落髮后,因伤心过度,每当想起孩儿出家的情景,就更加思念而哭泣,眼泪就不停汪汪直流,泪水流太多,不久之后,他的母亲双眼都瞎了,走路逐渐日益困难,但是她想念孩子的心,依然念念不捨,想之又想,念之又念,如是日以为常,终无变异。

有一天,别人告诉她说:『妳那出家的孩儿,目前已参访到我们村里的这间佛寺,你很思念孩儿,为何不去会见他呢?』
他母亲听了这些话,如雷贯耳,如梦初醒,又惊又喜,多年未见孩儿,内心喜悦由衷而发,迫不及待,要见孩儿的心太切啦!

自己都忘记两眼已经瞎了,拔腿就跑,一路上颠仆不已!跌倒就爬起,爬起又跌倒,手足皆已擦伤,这些困难阻碍不了她会见孩儿的心愿,母亲的爱心毕竟是爱心,她不顾一切安危,拚命往前冲,不冲还好,这麽一冲,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双眼已经不见天地的情况,当下失足滑倒,跌落悬崖下的深湖里,不料一命呜乎哀哉!就这样死于湖中。

她的母亲这麽一死,麻烦的问题却接踵而来,引起全村庄的人,对黄檗禅师的出家修行,很不谅解,有些人诽谤他,讲一些刻酸痛心的话;这时候黄檗禅师,听到这噩耗,很快就赶到现场,他把母亲的尸体揹到湖岸上,亲自捡了一堆木头,将木头堆积排列约一人高,然后将他母亲的尸体往木头平放着。

正当此时,全村庄的人,男人老幼,都包围过来,对黄檗禅师的一举一动,充满好奇,疑惑不解,甚至于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围观的村民非常之多;黄檗禅师就在这个时候,走近木头旁边,举火燃烧,火焰勐烈,然后双手合十,很虔诚而且又恳切的默念圣号,千言万语,一切皆在无言中,无言胜有言;正在此时此刻,黄檗禅师仰观虚空,如同狮子吼,而唱言道:『一子出家,九祖昇天,若不昇天,诸佛妄语!』

当这四句话喊完的时候,很奇妙的事情也在此刻发生了,在熊熊的火焰当中,很明显的呈现出天位天人相,端庄秀丽,随着火焰之光徐徐上昇,这位天人正是黄檗禅师的母亲,被黄檗禅师当下所超度,成就天人相。

此天人欲临别之前向黄檗禅师开口道:『孩儿啊!很感激你来超度母亲昇天,过去的一切,你为了成就道业,为了众生,因而割捨母子亲情,忍受这种离情的痛苦,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母亲今天才恍然彻悟,你的精神,你的用心,实在太伟大了,在此特意再度向你感激致敬,承蒙出家儿慈悲的超度,母亲可往生忉利天,也就是帝释天,就此禀白,后会有期!』这位天人话一说完,逐渐冉冉昇天,不久即隐没于虚空中。

这时候,围观的村民,大家看了场现身说法实况,都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刚才愤愤不平激动的心,现在已经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刚才矛盾怀疑的心,现在已经和谐统一,无有议论;刚才大骂诽谤的心,现在已经讚歎随喜,口中无诤。

黄檗禅师这次为母亲超度昇天的实际情况,一传十,十传百,无尽的传播,不久整个朝廷上下,全国百姓,都知道黄檗禅师出家修行,为母亲超度昇天之事,都激起讚美浪潮,直到今天,亦然还有无数的人,对他行孝道的精神,以及崇高德行,以表致敬,流传为佳话。

黄檗禅师一生修行的风范,生活严谨有规律,四威仪显赫而庄严,具有大丈夫的精神,而做大丈夫事。他在佛门历史上,名副其实,悲心流露,广无量众生,振兴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使佛教在当时更辉煌,更灿烂;黄檗禅师他的精神与崇高的德行,逐将被后人所尊仰,他的形象已经奠定在佛门弟子的心目中,是一位不可磨灭的彻悟圣僧。”

◎出家的意义

***在家人难道就无法修道有成吗?***

悟果法师,您认为出家前后在修道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檀香寺悟果法师:
“在家人若是可以将五戒持好,确实是一样可以修道。但是,若是想在修道上有所突破,甚至是转凡入圣,这毕竟对于在家人是比较困难的。相反地,在戒律上,出家人因为需要严守很多戒律,这无形中加强了一位出家众在其身口意的警惕心,尤其是需时时觉察自己的念头,有无在起妄念。如此一来,一旦有了正念,将会继而有正见,正思维等,这不就是在实践八正道吗?

当我还是在家身份的时候,对于无意间所生起的妄念,我的警惕心还不是很强。反之,出家后,因为戒律的摄受,即便是一个不经意的妄念,我都非常警惕自己,让自己时时安住在正念上。

所以,出家众的戒律是在协助一名出家人守好本分并在修道上精进的强大力量,这就是出家人与在家身份在修道上的最大不同。”

广钦老和尚开示:「我们出家的意义就是要了断恩怨,要怨亲平等,对恶人、有冤仇的人,我们要平等发愿,度他们一起成佛,这样我们才会起平等慈悲心。」

唐朝沩山灵祐禅师说:「出家者,非为衣食也,非为生活也,非为安逸也,非为逃避也;出家者,乃为弘扬佛法也,普度众生也,了生死也,断烦恼也!」

◎出家种类
在今年农历二月初八,正逢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时,唯悟法师曾提及:
“出家可以分为四种形态:
(1) 身出家心也出家
身出家即是现出家相且有出离心。这是最难得。
(2) 身出家心未出家
身出了家但是心还贪恋世间。虽然有功德——因为要做到身出家也不容易,可惜没做到身、心皆出家,所以得不到最高的利益。
(3) 身在家心出家
在家学佛的居士们,身处红尘俗世但心怀出离心。因为出家需要具足种种因缘福报。虽未能身出家,难得有出离心。
(4) 身在家心未出家
这是大多数在红尘中的人们,不知学佛并贪恋世间。他们正是我们要去协助的对象。我们应用慈悲心去引导他们。”

真禅法师出家当年才29岁,毕业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于檀香寺资讯部门担任华文主编多年,同时兼任善友之家的活动领导及策划,是一位才学洋溢的年轻人。目前,真禅法师是国际佛教大学行政处主任。

***何以一位长相庄严并且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出家呢?出家对他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

从法师谈起其生活故事,我们才发现到,即便从小开始,法师对物质淡薄,甚至是求学时段,当他人追求玩乐的当儿,法师却是对“佛法”情有独钟。无形中,这让他在出家前,就已经在求学阶段将佛法基础扎稳。

当时,法师深深感触到,“佛法完全是与个人的生命结合,既然一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珍贵,那么追随佛法不就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吗?”

经理科大学毕业,后辗转到檀香寺服务后,真禅法师发现到唯悟法师的佛教教育理念与他相符,犹记得唯悟法师对他说,“不靠教育,佛教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这让他肯定从事佛教教育的推广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由于对三宝坚毅的信念,在寺院法师们的鼓励下,另外各方面的因缘也已经具足,法师就出家了。

真禅法师当下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们:“如果因缘需要我以出家身份来推动佛教教育,那我就出家啊”这对法师来说也是意义深远的。

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所谓历尽沧桑乃至看破红尘,原来真禅法师出家的因缘是如此的朴实,与他人相较之下,却是显得如此的难遭难遇与珍贵!出家因缘平顺,可是前世植福啊!

◎出家的条件

真愿法师,请问您认为出家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
檀香寺真愿法师(出家将近14年):
“初发心!我是观音菩萨度入佛门的。身为出家人就应该时时记得自己的初发心,也即是自己当初是为什么选择出家的。那么,不管出家道上的路途如何艰辛,人言再如何可畏,身为一名出家人,你势必永不退道,提得起,也放得下。这就是出家的最重要条件~~时时谨记那一颗初发心。”

《诸德福田经》有记载要出家修行心须具备五种淨德,如下:
诸德福田经‧僧五种淨德:一、发心离俗。二、毁其形好。三、永割亲爱。四、委弃躯命。五、志求大乘。

  一者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勐心,脱离凡俗,学习佛的菩提道,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淨德。
  二者毁其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毁其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淨德。
  三者永割亲爱:投佛出家修行,应该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出世福田,是为第三淨德。
  四者委弃躯命: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淨德。
五者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淨德。

另外,香港佛教月刊585期也有刊载出家条件,如下:
“出家的条件在戒律中称为难遮,出家受沙弥戒一定要先问难遮。其内容列表归纳如下:

1、罪行严重。污尼(在家时,曾姦污清净比丘尼),边罪(曾出家,犯根本戒), 贼住(曾冒充比丘,盗听说戒,接受供养等), 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
2、不属人类。非人(鬼神变化为人), 畜生(天龙变化为人)。
3、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黄门(男根有缺陷者),二形(同时具是男女根者),有病(有癫诳等病者),非丈夫(不能忍耐受苦者)。
4、条件不具。年纪不合格(七岁以下或七十以上者),衣钵不具(不具有袈裟、钵孟者)。
5、智力低劣。不知自己名字者,不知和尚名字,破内外道(信外道和佛教反复不定者)。
6、家庭和社会不允许。父母不允许,负债人,官人(国家重要军政人员),奴婢。以上六类十九种人不具备出家受戒的条件。因此,这六种人是不准许出家的。

出家的要求则有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现在分列如下:
(一) 十三重难者:坏内外道(外道而以做破坏工作来出家者),破他梵行(与淨戒人行淫者),贼心入道(偷听说戒),黄门(无性机能的人),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 器者),畜牲变为人形者,非人变为人形者,犯边罪(曾经受戒而犯大戒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二) 十六轻遮者:不度奴婢,不度盗贼,不度负债人,不授年未满二十岁者具足戒,不度癞、白癞、痈疸、癫狂等的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整者皆不度),父 母不听者不度,不度军公现职人员,不得无衣无鉢受大戒,不得借人衣鉢受大戒,不自称名不得戒,不肯称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着俗服、外道服及装饰品者不得戒。如《百一羯磨》中说:「端正者出家,清淨者圆具(受大戒)。」这便是出家的条件了,所谓重难者,只要任佔一难,今生便不听在佛法中 出家,至于轻遮,但能使原因消除,便可随时出家。另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九中说:「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唯听为沙弥;七岁以 下,亦不听度,度受戒俱突吉罗。」太小太老,都不许出家,《摩诃僧祇律》卷二三中说:「若减七岁,若满七岁,不知好恶,皆不应与出家。」又说:「若减七 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是人不听出家,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可知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皆不许度其出 家,二十岁以前,六十岁以后,虽许出家,但不得受比丘戒,小者小沙弥,老则老沙弥,小沙弥终将可成大比丘, 老沙弥则永不得受大戒。这些条件的要求,都是佛制的,但是中国的佛教徒,却只限于纸上谈兵,登坛秉具之时,教授与戒和尚,固然会问遮难,但总未见一个新戒 被难住和遮住的。在大陆上有些戒场,为贪戒子多,明知小沙弥不够二十岁,竟教他们先打妄语说已满二十岁;做得好看一点的戒场,便由戒和尚送几岁,以便凑满二十岁,这是笑话了!还有见到癞头的、瞎眼的、跛脚的,也都能够受到具足戒;至于年过六十岁,当然更在方便之例了!那些人能不能得戒,自是问题,那些戒场 的传戒师,应不应该负起一些轻法慢制的责任,又是一个问题了!正因如此,难怪一般人以为和尚是最好做的了。如要求其比较合乎律制的规定,在现代来说,剃度 师们固然应以审慎的尺度,选择出家的弟子;在戒场传戒之时,新戒报名,也必须附缴一份健康检查表,然后经过一次当面的口试,最后才可决定应否予以授戒。否则的话,所说的条件,根本就不是条件,而是虚应的幌子!”

◎身为师父的师资
问:那麽甚麽人能成为师父呢?
(出处:网路)
“出家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拜师父,虽然何人能度沙弥出家没有特权等级,但却有资格的限制,所以想出家找一位如法如律的师父是关键。

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有十事规定度人的师资:
「(佛说)从今日,有十法成就,听度人出家受具足戒:1、持戒,2、多闻阿毗昙(论),3、多闻毗尼(律),4、学戒,5、学定,6、学慧,7、能出罪、能使人出罪,8、能看病、能使人看,9、弟子有难,能使人送,10、满十岁。」

又说:「下至满(比丘戒)十岁,知(比丘比丘尼)二部律,亦得(度人出家)」。

另外,《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善见律》对师资都有一定的要求。

综合诸典籍的记载,为人作师度沙弥最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比丘戒腊满足十年,二是通解二部律典。所以,一位好的师父对刚出家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犹如一位孩子拥有一位好父亲一样。”

真念法师,为何您选择唯悟法师为您的依止师父呢?

檀香寺真念法师:
“唯悟师父是一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有德出家人。他的言教让真念受益,其身教更是让真念感动与惭愧万分!

当师父被他人误解时,总是保持沉默,没作出任何辩解。师父宽宏的度量,正显示着师父以六度之忍辱波罗蜜落实于他的人生中。

而师父曾经在年迈出水痘时,虽然正处于病痛煎熬的当儿,但师父却以《自他相换法》来面对病苦,愿意承担一切众生的病痛。真念深深感受到师父的慈悲,亦见证师父对于剃度恩师,师公上人-修静长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教诲的体现。

当今师父已是六旬长者,在他人高歌退休当儿,师父却是更积极并马不停蹄地推广佛教教育和福利事业,不喊累;更不怨苦。如此的精进波罗蜜之身教,不仅让身为弟子的真念感到惭愧,更激发起真念在修道上的精进。

除了以上所谈的因素,在师父身上皆有很多真念选择师父为依止师父的因缘。从出家至今,真念从未后悔以师父为依止师父。更何况师父身教言教的体现,深深的在教育着真念。因此,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师父上人的用心与苦心,让真念在修行道路上受益良多。”

2012年8月31日真智法师剃度典礼圆满结束,佛门添龙象,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祈愿佛法遍十方,净土现人间。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