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A A +A

 

文/静杏

零三年十二月廿八日的受持三皈依是亲情推动之下决定的,纯为与母亲共走在佛道上铺路;零五年九月卅曰的受持五戒却是有理性的行为,清楚知道得善用这一期生命,修持解脱道。

前者是在不理解何谓三宝之下受的三皈,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跟随母亲成为一名佛教徒;后者却是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佛书、稍懂一些佛理后,有意识且清楚何为五戒后,认真做出的决定。比之受三皈时的幪幪懂懂,受五戒时能清清楚楚地、肯定地回答 “ 是 ” ,这该可算在佛道上略有些许长进吧!

其实受三皈依后,不曾想过要提升自己受五戒。正如大部份人所以为的,何必找个 “ 套 ” 来束缚自己而活得不自在呢?受三皈该已足够了,而且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紧记五戒,受不受持五戒其实也没甚么差别;况且如持戒持得不清净时,岂不徒为自己增烦恼?但在 “ 试验 ” 阶段,发现自己潜意识里常会因未正式受五戒而时有放逸、侥幸的心态,更以为破戒后可忽略所犯下的过错,因为 “ 不知者无罪 ” 嘛!

关于这一点,海 ( 达摩悟陀 ) 比丘在《佛陀的纶音》一书中引述了《米邻陀王问经》的其中一问题:当米邻陀王问阿罗汉那先: “ 觉醒与恍惚的违过,二则之过属谁为大 ” 时,阿罗汉那先认为后者之罪较大;并举例说明有意抓炽热之铁与无意紧握之所造成的灼伤程度。海 ( 达摩悟陀 ) 比丘因此总结说: “ 不知戒而破戒比知戒招致更大罪过 ” 。

星云法师也说: “ 不受戒犯了罪一样有因果业报 ” ,而实际上受戒好过没受戒,因为受戒后犯戒时 “ 可以从忏悔中获得清净 ” 。 圣严法师也相信: “ 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并引述《菩萨璎珞本业经》说: “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 那么自己就不能因为担心破戒而不去尝试实践佛陀的基本教理: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更何况受戒与否都得承担因果业报,而不受戒犯了罪的业报尤其重,那不受持五戒岂非也是有违因缘果报这一基本定理?再说, “ 三无漏学 ” 的修持 “ 戒 ” 、 “ 定 ” 、 “ 慧 ” 也是以持戒为基础,没有戒的规范,身口意三业,定、慧二学将不可能修得。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真义》中也提到: “ 三皈是建立信愿心,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萨共同实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条,也是人类应共同修学的道德 ” , “ 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 ( 《菩萨璎珞本业经》 ) 。这一解说,进一步肯定了自己如能如法奉行这五项戒条:

“ 不杀生而仁爱 ” 、
“ 不偷盗而义利 ” 、
“ 不邪淫而礼节 ” 、
“ 不妄语而诚信 ” 、
“ 不饮酒而调善身心 ” ,

便已为自己取得做人的资格。在学习调伏身、口、意三业, “ 远离内心之热恼忧苦,令得安适 ” 以求 清凉之际,未来的解脱必是有望达成的。

自己在学佛道上的起步比他人慢了很多,且资质又不比他人强,但真觉师父说: “ 不怕慢只怕知见不正,不用心 ” 。既然如此,那今年的精进佛七可得比他人更用心警惕自己: “ 不可于剎那倾起世俗想,亦不可于剎那倾起懈怠心,当勤修六念、谨护八支 ” ,且必需 “ 定、念均等 ” 的去修持。希望在体会清净功德及戒体的庄严之余,能进而培养出世解脱的善根。

愿与大家共勉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