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斯里兰卡佛教概况

-A A +A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 07/03/2025 )

国际佛教大学助教陈如炳居士介绍「斯里兰卡佛教概况」

2025 年 3 月 7 日(星期五)陈如炳居士介绍「斯里兰卡佛教概况」

陈如炳居士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也是槟榔屿中医学院毕业的中医师,曾考获斯里兰卡巴利大学文科荣誉学士学位,以及国际佛教大学硕士学位,现于国际佛教大学担任助教。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首都为「科伦坡」。

斯里兰卡的人口大约有 2204 万。

斯里兰卡以僧伽罗族(Sinhalese)占多数( 74.9%),其次为泰米尔族(Tamils)占 15.4%,摩尔族(Moors)占 9.2%。

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为僧伽罗语、泰米尔语,英语也通用。

宗教方面,斯里兰卡以佛教徒占多数(70.2%),其次是印度教(12.6%)﹑ 伊斯兰教(9.7%)﹑基督宗教(7.4%), 其他宗教或无宗教者占 0.8%。

佛教如何传入斯里兰卡呢?

根据斯里兰卡的传统编年史《大史》( Mahavamsa ) 和《岛史》( Dipavamsa ) 的记载,约 2300 年前,印度当时为「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

阿育王非常支持佛教,佛教发展兴盛,并开始积极向邻近各国宣扬佛教教义。

佛陀入灭235年前后,阿育王召集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

阿育王从印度派了很多佛教僧人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

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派遣两位佛教出家人带领一众佛教僧侣到斯里兰卡传播佛教,这两位出家人分别是长老马欣达(Mahinda)以及长老尼 Sanghamitta,他们是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主要人物。(根据斯里兰卡编年史,两人都是阿育王的孩子。)

之后,佛教被引入该岛国,并创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 Mahāvihara(大寺)。然,其之后分裂,又另外建了Abhayagiri vihara(无畏山寺),以及 Jetavana vihara(祇园精舍)。

马欣达长老在斯里兰卡传播佛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陈如炳居士介绍由印度阿育王的儿子——僧人马欣达长老创建的洞穴寺院——Aluvihāra temple

马塔莱阿鲁寺是该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以收藏古代佛经而闻名。

该寺庙的图书馆被称为「大藏经库」,收藏有全部巴利语的佛经。

该馆藏有 5000 多部佛经手稿,是世界上佛经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几个世纪以来,该寺庙收藏的经文一直被精心保存,至今学者们仍然使用这些手稿来研究斯里兰卡的佛教历史。该图书馆还藏有其他一些重要文献,包括古代医学文献和历史记录。

接着,陈如炳居士介绍「鲁万韦利大舍利塔」Ruwanweli Maha Seya

Ruwanweli Maha Seya 又名「大舍利塔」Maha Thupa ( The Great Thupa )。

「大舍利塔」是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一座舍利塔( 半球形建筑,内有舍利 )。

舍利塔内供奉着佛陀舍利,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舍利塔。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时候是口口相传,陈如炳居士提到,佛教徒最初是以口头方式保存佛教经典(三藏)。

佛教在传入斯里兰卡 200 年后,才开始将口诵相传的佛典用文字记录下来。

根据《大史》记载,在大饥荒(公元前 103-89 年)带来的破坏,导致这些经典被写下来,以保存它们。 根据学者的说法,这是「书写佛教经典的最早记录」。

一开始的时候是记录在贝叶﹑木头﹑石头上,慢慢地才记录在纸张上。

开始记录的时候,是以斯里兰卡的文字。

接着,陈如炳居士提到,斯里兰卡所传的佛教是属于「上座部」。

现存的斯里兰卡上座部典籍,主要由「律、经、论」三藏及三藏注疏和藏外典籍组成。( 这有别于汉传佛教「经、律、论」三藏的顺序 )

巴利文三藏分别是(一)律藏、(二)经藏、(三)阿毗达摩藏( 相等于论藏 )

(一)律藏

律藏是有关佛教教规和戒律的经文汇编,处理僧团的行为。

律藏分为三个部份,也就是《经分别》、《犍度》和《附随》。

律藏是根据佛陀的规则规范寺院生活以及比丘和比丘尼日常事务的部分。

律藏收集了有关僧团(比丘和比丘尼)日常事务的行为规则的文本。

律藏不仅仅是一系列规则,还包括每条规则起源背后的故事,并且详细说明了佛陀对如何在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精神群体中维持社区和谐问题的解决方案。

律藏还记载了大量与佛陀有关的故事和传记材料,包括「第一次佛教结集」﹑「第二次佛教结集」等等的历史资料。

(二)经藏

上座部佛教一共有 5 部经,分别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除了《小部》之外,其余 4 部经相等于汉传佛教的四阿含,列表如下:

· Digha Nikāya 《长部》 = 《长阿含经》
· Majjhima Nikāya 《中部》 = 《中阿含经》
· Saṁyutta Nikāya 《相应部》 = 《杂阿含经》
· Anguttara Nikāya 《增支部》 = 《增一阿含经》
· Khuddaka Nikāya 《小部》 = -

《经藏》是佛陀关于教义和道德问题的讲道集。

经藏包含佛陀或其弟子所著的一万多部经。

五部经是比丘学习和了解佛陀教义的必备书籍,也是巴利文经典的基础组成部分。

(三)阿毘达磨藏

阿毘达磨是南传佛教主要的论藏。

阿毘达磨,意译为「无比法」、「对法」、「大法」,佛教著作分类之一,为论书的一种,结集为论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针对经中的观点,进行统整与探讨。

巴利文大藏经的论藏分为 7 部分:
《法集论》 (Dhamma-saṅganī)﹑
《分别论》 (Vibhaṅga)﹑
《界论》 (Dhātu-kathā)﹑
《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
《论事》 (Kathā-vatthu)﹑
《双论》 (Yamaka)﹑
《发趣论》 (Paṭṭhāna)。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

5 世纪上半叶,有一位印度比丘——觉音(Buddhaghosa)来到斯里兰卡,将上座部的佛教三藏,从僧伽罗文注释,改写成巴利文,并详加疏解。

觉音(Buddhaghosa)又写了《清净道论》,论述大寺派所传的上座部教义的纲要。

《清净道论》对有意学习南传佛教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接着,陈如炳居士谈到,自从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斯里兰卡相对来说,是一个佛教非常盛行的国家。

但是,1505年,欧洲的葡萄牙人开始向东发展,来到斯里兰卡的科伦坡。

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入侵。葡萄牙殖民者在斯里兰卡做生意,买一些欧洲找不到的产品,例如:香料﹑药材﹑茶叶之类的,慢慢地控制了当地的政权。

同时,葡萄牙人把基督教传入斯里兰卡,鼓励当地人信仰基督教,也在当地建学校推行基督教的教育。

为了打击佛教,很多寺庙被毁,僧徒被迫改宗。

葡萄牙人也不允许当地的学校教导佛教的教育。

慢慢地,佛教变得衰弱。

之后,荷兰人来到斯里兰卡,并赶走了葡萄牙人,控制了除中央王国康提之外的整个岛屿。

不管是葡萄牙人还是荷兰人,因为他们不是信仰佛教,而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导致佛教在这期间的发展也慢慢地退到内陆的地方。

荷兰之后,英国又统治了斯里兰卡。

英国统治于 1796 年开始接管该岛,于 1815 年统治了整个岛屿,他们从 1815 年至 1948 年将锡兰作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人除了在斯里兰卡经商,也在斯里兰卡建学校,鼓励校内学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也不允许当地人在所建的学校内教导佛教的课程。

斯里兰卡从 1505 年至 1948 年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人先后统治过,殖民者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基督教﹑罗马天主教强加给斯里兰卡人民。许多僧伽罗人因为葡萄牙带来的传教运动而改信基督教。

因此,在欧洲人统治的那几百年期间,斯里兰卡的佛教就慢慢地走下坡了。

1948 年,斯里兰卡获得独立。

斯里兰卡独立后,已成为主流宗教的上座部佛教继续在国家文化和特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72 年,锡兰成为共和国,并更名为「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政府在 2011 年宣布「上座部佛教」为「国教」。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youtu.be/BXTU2jxt_YQ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