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zhenliang on
马来西亚僧伽总会护僧团主办《斋僧育僧大会》的系列弘法于六月三十日为最后一场,由文建长老开示;当时的听众约一百二十人。
法师讲题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弘法内容丰富,以持戒、实行法义和修持来说明诸恶莫做等的涵意。
一开始法师就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七佛通戒,即过去七佛所要略的教导偈颂。
佛法以人为本,应从德行下手,所谓“人成即佛成”。所以学佛除了多行善,还要“持戒”,并做好本份事。如为人父母的,做一个良好父母;为人职员的应尽责;是老板的就做好老板的本份;是人家孩子的就应孝顺、好学等;其他的以此类推。这是戒的精神。
释尊将入灭时,有弟子问:“佛陀!您在世时我们以您为师,不在后,我们依谁为师?”“以戒为师!”佛答。这就是为什么持戒那么重要。
接下来谈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师以“法”来解说,如何“自净其意”,同时也提到,曾有弟子为了修行请教释尊如何安心,而佛陀的回答是以四念处(以身、受、心、法摄受身心)安心。有此可见“法”对我们多么重要。
生命在轮回中培养了不少欲望,致使众生要捨弃根深柢固的执着,好比狗学鸭叫般的困难;但,不是不能,野兽都能被训练为马戏表演,众生也必能成佛道。因此,只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一样能进入法海和提升。
身心是五蕴和合而有,非佛或任何神明给予,而是自己的业所成,它本是“无我”。有五蕴的身心必然免不了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苦)。
法师进一步剖析,人的“欲”,是从六根而起,而我们就在这六根进入的讯息执善执恶或非善非恶。好的容易起喜欢;不好的则排斥;非好坏的就起疑心。
其实修行应以断贪、嗔、痴为目的,时时刻刻自我检讨和反省。佛教与他教的差别点在于,除了修身养性,还要出离三界。
法师也说到,人生免不了有顺逆境,修行当然也不少,只是逆境来时要反省,必有其因果;顺境来时要谨慎不让自己起慢心;而非善恶境时也莫失正念。
但要怎样才能够放下和出离呢?法师说:“修持!”。不过修持不能离生活,而且也不要有所求,凡有所求都非正确。
对修持法门只要有执着,就会着“我”,进而排斥其他法门,严重时导致社会、家庭、世界等起纷争。
在修持境界上,也不得执着,否则就会成为障碍,需认清一切都是缘起,不值得一执。说到这里,法师引《金刚经》经文:“过去心不可能;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一切随缘、放下,不执心,不执境。
法师提到,修持者不应颠倒,以求神通为目的。学佛者要的是,“断烦恼”而非学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要持戒、学放下和自我净化。一个真正懂得“自净其意”者,是不会往外求的。
最后法师强调,对人要感恩,多行善;对自己具正见,了解缘起法;对宗教、法门等不要有分别心,不排斥他人。
我们只要“执我”,就会被我执所綑。法师又说,每个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所以要尊重和原谅别人。
所得到的一切未必是好,失去的未必是坏。因此勿被感觉所骗,这才能完成“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