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wencai on
秀琴是一个离婚5年的单亲妈妈,儿子今年13岁。她第一次来面谈时,问面谈义工:“我要怎么教我的儿子?他怎么考试都考不到好成绩?我要的只是他拿C而已,我不要求他拿A啊!我想带我的儿子来,你能不能帮我开导他?”
义工先是邀请秀琴说出整件事情的原委,同时澄清无法协助她儿子考到她要的成绩。由于秀琴一直在强调其儿子的成绩非常的差强人意,似乎这孩子一无可取,于是义工反问秀琴她认为孩子有什么优点。秀琴想了想,终于想到她儿子其实在学校人缘蛮好的,虽然读的不是前面的班,但他是班上的班长,很受同班同学的欢迎。老师也曾经对秀琴提过她的儿子在学校品行很好,是个很负责任的班长。
当义工再问到秀琴对儿子的期待时,秀琴提到非常希望唯一的儿子日后可以考上大学。义工问秀琴:“他能考上大学对你来说代表了什么?”原来秀琴自从和前夫离婚后,承受了很多内、外在的压力,于是她把所有的心思和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孩子自小从来没有得不到的东西,秀琴对孩子的需求都会尽量给于满足,以弥补心中对孩子失去父爱的愧疚。孩子在物质方面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情况下已经失去读书的动力。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每一次向母亲开口,母亲都会答应,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秀琴对自己的期待是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认为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就是爱的表现。然而,称职母亲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义工引导秀琴看到自己内在不为人知的内疚,让秀琴明白当初做出的决定(离婚)是那时候最恰当的选择,也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着想的方法,她不需要为此而痛苦自责。唯有改变这方面的想法,秀琴才不会一再的陷入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的心态: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无法拒绝,但另一方面却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成绩表现的矛盾心理。
父母的态度是引来孩子反应的主要因素,所以当父母改变时,孩子的问题通常也会消失。以下是不同类型的父母所造成孩子不同的情绪压力:
1)完美主义:父母要等到孩子表现超过他能胜任愉快的程度时,才表示认可和接纳,造成孩子自我价值感低落。
2)过度高压:父母对孩子不断指导、监督、提醒、担忧、指示;如果孩子要维护他的自主独立性,就会以闲荡、健忘、作白日梦拖延或别的抗拒行为来对付这种教育。
3)过度屈从:父母对孩子不成熟的要求永远举手投降,而不顾自己的需要与权利,致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更多的要求、个性冲动、要求得不到就大发脾气,他很难顾虑到别人的权利。
4)过度溺爱:不断给孩子礼物、衣服、种种好处和服务,不顾孩子想不想要,也不考虑孩子的自主性。父母不等孩子请求就大量的给予,孩子的反应就是无聊、厌烦,造成一种难采取主动而且不坚持的性格。
5)疑病症:父母就算身体健康,也总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病小痛上,孩子在这种常常担心健康的环境中长大,吸收父母过度的焦虑,渐渐发现病痛可以博取同情,而且不参与工作的好理由。
6)处罚:父母根据主管的情绪,把气出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发展出怀恨并要报复的个性。
7)忽略:可能因工作太多、酗酒、贫困、离婚等原因而少花时间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有发展亲密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之困难。
8)拒绝:父母使孩子觉得在家没有一席之地,孩子会觉得怨恨、无助、忧虑、有严重自贬现象。
9)性刺激:这是病态父母,有意无意刺激孩子的性感受。孩子对性方面过度早熟,产生罪恶感与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