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譬喻人生一  唯悟法师

-A A +A
shi fu b.jpg
整理:郑丽芳

唯悟法师出家前是马来西亚品管之父;先后成立马来西亚檀香佛教福利会、檀香基金会、檀香佛学院、泰南国际佛教大学以及双溪大年公主城幼儿园、老人院、佛学课程、赠医施药中心等。
目前为槟城檀香寺和吉隆坡昙华苑住持以及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秘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开示的道理非常好,可是有些讲的很深奥,因此一些人可能听了不太明白,所以慈悲的佛陀就藉故事来表达他所要开示的深奥道理,因此在佛教经典记载了很多的故事,帮助我们明白佛所说的深奥道理。

在师父开示的经验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一些道理虽然非常的好,可是并不容易吸收,因此无法受益。可是若以故事来表达的话,由于故事的情节有趣动听,我们就很容易记住,所以也可以记住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深奥道理。

佛教的经典中有一部《百喻经》,经中记载了大约有一百个表达佛教深奥道理的故事,所以名为《百喻经》。

第一个故事如此说道:有个人,有一天朋友请吃饭,于是他就到朋友的家去。当他抵达朋友家时,朋友就赶紧将丰盛的菜肴端了出来。就坐后开始用餐,可是举筷一吃,菜肴虽然色香俱全,可是却淡而无味,在对面就坐的朋友这时却叫了一声:“哎呀!忘了调味!”就起身到厨房去拿了一些盐放到菜肴中搅了搅。当这个人再举筷时,发现本来淡而无味的菜肴,已经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了!这个人就觉得很奇怪,心想:“刚才朋友放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好料?”于是就问朋友说:“刚才你放的是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是盐!”这个人就向朋友要了一些盐,而朋友非常慷慨的给了他一大包。

在回家的路上,这个人满心欢喜,想到这些盐放一点点到菜肴中就那么好吃了,这一大包岂不是非常好料?于是一回到家就从一大包盐中,拿了一大把放到口中,结果就如师父曾和大家说过的,老人家常常爱说的:“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就是说在他们人生的经验中,他们吃过的苦比我们多,这个人于是就饱尝了盐的苦滋味。

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人没有智慧。盐放一点点在菜肴中,菜就可以变得美味可口,可是放多了就会难以入口,可是他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越多越好味,结果就吃到了苦头。

我们在做事情时也一样,如果过份了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比如当我们在称赞别人时,如果是诚心诚意的,就会增加对方的信心,因为我们是在鼓励他;如果我们称赞过了份,就会变成缺少诚恳,而沦为一种讽刺或者是在拍马屁。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可以过份,像放盐一样,放到恰到好处,食物就会变得很好吃,放多了就难以下咽。

在修行方面也一样。每个宗教中都有守“斋”的戒条,佛教中也有受持“斋”的戒条。因为我们平常吃太多了,所以在“斋戒”期间,过了中午就不吃了,给我们的肠胃休息,对身体是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对于不懂得的人,一心要持戒清净,一开始就半个月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结果弄坏了身体,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走“中道”。

在佛陀时代,流行修苦行。当时的人相信,在世时如果修苦行,吃多多的苦,那么往生时就会上天堂享福。释迦牟尼佛当年也试过这个方法,一天只吃一粒米或一粒麻,弄得只剩皮包骨,结果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当他醒来时,发现到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并不能带他到达解脱的彼岸,于是就接受牧羊女供养的粥,并在菩提树下领悟了宇宙的真理。

讲享受,佛陀在出家前贵为一国太子,他所享受到的比任何人都丰盛。论受苦,他在修苦行的那一段日子所修的,也没有人比他更苦,所以他非常的了解,这两条极端的道路都不能带我们走进解脱之门。所以佛陀要我们走“中道”,不走两端。希望大家以这个吃盐的譬喻来提醒自己,无论在处理世间事情或在修行时,都要走中道,不要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