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loka讲座会

-A A +A
IMG_1331.JPG
慧玲

Dharmaloka讲师于2010年1月20日至24日莅临檀香寺发林英文教育中心进行三天的讲座会以及举行两天的学习工作坊。

Dharmaloka讲师在檀香发林英文教育中心进行长达3天的佛学讲座主要是与各位佛友们分享关于“业力”这课题,与此同时Dharmaloka也与大众分享关于佛陀时代的历史背景。长达五天的讲座会及学习工作坊吸引了近三十人参与,大家都怀着一颗热切的心前来学习。

Dharmaloka讲师指出,“业”这名词与佛陀的教诲和当时在印度盛行的教婆罗门教所指的“业”是大有不同的。在古印度佛教还没有盛行时,已经有许多的宗教,而婆罗门教就是其中的一种。当时的佛教对印度的人民而言是较新的宗教,佛陀在弘法时为了让印度子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教诲,因此善巧的借用当时人们所熟悉的Karma—业这字眼;但是佛教里“业”一词的内涵却与婆罗门教的大不相同。

“业”的本意是行动或行为,婆罗门所谓的“业”是祭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它完全不包含道德的意义。然而,佛陀所指的“业”是革命性的创新。正如上文所提及,当时佛教在印度尚算是较新的宗教,因此佛陀在弘扬佛法之时就借用了“业”这名词。佛教的“业”是指由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促成的行为,是和道德有密切关系的。

Dhammaloka 也详细解释“业”如何影响我们的习性并最终塑造我们的人格。他也提醒大家记得佛陀的教诲,别老是浪费时间担忧自己将来会怎么样,而应该注意当下,尽量多做对自己与他人有益的事情。

讲师还特别提到一般人对“业”的错误见解。几年前他来槟城时恰好刚刚发生过南亚大海啸,有人带他到某处遭受海啸侵袭的地方,并告诉他是当地人的“业”造成海啸在该地区发生。他对学员们说,这种谬误的观点不符合佛陀的教导;因为根据佛经,任何一个现象的发生,可能是来自五种因素 – 物理、生理、心理、业、及超出人类经验 – 的其中一种, 所以不能凡事都认为与业有关。Dhammaloka说,如果对一件事情或一个现象的发生,能够用物理的、生理的及心理的观点来解释,就不需把“业”带进来。以海啸为例,因为海底发生强烈的地震;而地震是因为地壳移动。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现象,不必牵涉到“业” 。

讲座会三天后既是学习工作坊,在这工作坊里Dharmaloka讲师带领各位出席者静坐, 学习观察身体的感觉、心里的感受、及内心对身心所接触的境界升起某些反应。静坐的目的是让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自己倾向哪一种烦恼,进而针对问题而应用方法对治。这是对“业”有了基本的理论认识后,进一步将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长达五天的讲座会及学习工作坊于24日圆满结束,这场佛学讲座获得各位佛友们的踊跃出席,同时透过讲座以及学习工作坊相信大家获益不浅。

IMG_1341.JPG
IMG_1385.JPG
IMG_1391.JPG
IMG_1406.JPG
IMG_1414.JPG
IMG_1351.JPG
IMG_1388.JPG
IMG_1401.JPG
IMG_1412.JPG
IMG_14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