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 - 唯悟法师开示(7/9/06)

-A A +A

 

我们现在来温习一遍上个星期五的讲课。上次提到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学,一种是神权道德,另一个是人文道德。而佛教,他是属於人文道德。同时佛教是讲究我们的那颗心。所以,我们所造的业,是以我们的动机来作决定它的善与恶。因此,佛教也可以说是心理的道德。

在犹太教,有提到 阿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面吃了禁果,成了人类的原罪。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神权的道德,就是以一个神,或者上帝为主。若我们违反了神的命令或者意愿,就是罪。在佛教里,我们把业分成善业,叫做KUSALA;不善业叫做AKUSALA。KUSALA的英文翻译为skilful action,这包括身、口、意三业。

上一次有提到佛教的道德准则,不是以教条来决定业的善、恶,而是以我们做一样事情的动机去决定。基督教有十诫;而佛教也有五戒。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犹太教的 十诫是不可以违反神所定的十条命令;佛教里的五戒是佛陀设下一个做人很高豁免的准则。若我们被称为一个万物之灵,那在我们的行为当中自然地不会去违反这条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所以,五戒就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准则,这并不是来自神或佛的一种命令。我们要知道,在佛教的教育里面,若能够称为人的话,那他的准则是非常高的。持戒是一种方法,而戒是我们自己要持的,并不是任何人压迫我们来持戒的。

上一次师父也有提到,我们可以引用西方国家来做个借镜。那边的西洋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已经对这种传统教条式的道德学不能够接受了。在这工艺发达的时代里,若我们没有掌握到佛教道德的精神的话,我们同样地会把它当作是教条来处理的。

即使在佛陀时代,就是当佛陀晚年的时候,有一个老比丘。他觉得佛陀在世时有很多的约束、戒律。所以,当佛陀要入灭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说我终於自由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到,就算是一个老比丘,也未必能了解佛教的心理道德。

我们现在就以偷的例子,来说明三个道德的层次。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多数的人为什么不偷呢?其实,他们都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人却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就会去偷。那么这种人是属於第一类人,他的道德的层次,就是怕法律。

第二类人的层次会比较高,我们看中国人有一句话,是受到佛教因果的影响,他就是说 “ 举头三尺有神明 ” ,意思就是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神不知,鬼不觉的。若有这种理念的人,那他就不是怕法律,但他可能是怕神的处罚。但是他的道德层次,是比第一类的人来得高的。

然而,我们要做到第三个层次,就是当我们已经没有贪的欲念,我们就不会去偷盗,自然地就不会去犯偷盗的行为。这就是最高的层次。这个没有偷的欲念,就是我们要修道德的目标。 如果我们还有贪的欲念,我们就要持不偷盗戒。所以,五戒可以让我们选择,意即选择性地持任何一条戒。持戒,只是一个方法。持戒后,我们就没有那个心去杀、盗、淫、妄,可以让自己的头脑都很清醒的。这个就是我们做人的准则目标了。

在以前的时候,当我在教佛学班时,有一次同学就问道说, “ 老师,我们说学佛是要离苦得乐,但是我却发觉自己越学越苦。以前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被约束,但是现在五戒却在约束着我。我觉得很痛苦,和离苦得乐是相反的。 ” 所以,我就对他说,他现在的烦恼,是因为他把方法当目标。他是很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我们了解了,持戒只是一个方法,是让我们可以达到最后做人很高的准则目标的。当我们了解后,那我们持五戒就不会苦了。其实我们持五戒,并不是一个约束,而是给我们一种自在。

那,我就用一个学习英文的例子来作比喻。若我们要学英文,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先学他的文法,即是它的Grammer。那文法学好了之后,当我们修其他学问时,我们就不会去违反它的文法。我记得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很严格的老师。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他。由於他很凶,所以我们就把英文学好。如果不是因为这位老师的话,我现在的英文一定很烂。

但是,在我们学的时候,需要考英文的文法。若你现在叫我回去考英文的文法,我相信我也是考不及格。但是因为之前学习起来了,那么掌握了语文之后,我们现在所写出来的文字或文章,就自然地不会去违反这个文法。

那么,学习文法,算是一个方法。对语文的掌握,才是我们的目标。那么,五戒也是一样。持五戒,是一个方法。目标,是我们要做到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行为自然地不会犯五戒的层次。这样,我们才有资格称为万物之灵。

在整个学佛的次第,或是修行的次第,就是修三无漏学,即是戒、定、慧。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这三无漏学如何有次第、并按步就班地修行。首先,戒就是道德的基础。有了很好的基础之后,我们才修我们的心。要认识这个散乱的心,我们就得修定,或修止。那么当心定下来了,已修到止之后,我们就再用思惟去启发我们的智慧。

所以说,定中生慧。这里的智慧,不是指世间一般的聪明,而是从我们的心定下来以后,所谓的悟、圣人的悟;佛教所讲的般若/智慧。所以,戒是修学的基础。佛法的大意,无非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所说的,所以才说 “ 是诸佛教 ” 。

从这点可以看出,佛教是多么强调和注重戒的。佛在世时,是以佛为师;在佛涅盘以后,是以戒为师。佛教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全靠持戒清静的比丘、比丘尼。否则,佛法将会随着消失。戒很重要!戒是我们修学的基础,或许我们有听过白居易和鸟巢禅师的故事吧!白居易是个写诗、学问非常好的人,而且他对佛法也很有兴趣。有一次,他就去找问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只说: “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 。白居易听了,就觉得很不服气!他说: “ 这就是佛法的大意吗?这个连三岁小孩子都懂了! ” 禅师就说: “ 对啊!这个连小孩子都懂啊!我们都会教孩子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是这连80岁的公公也未必办得到噢! ”

我们是个宗教的团体,拥有佛法为我们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应以五戒十善作为我们学佛的基础。五戒是指消极的方面,就是诸恶莫做。而十善法,就是强调要积极地行善。现在,我们先看回五戒。

五戒的第一个,不杀生,就是指有生命的生物我们都不要去伤害他。我们不只是说不要杀害,也说不要伤害。我们的对象,不只是说不杀人,众生就包括了六道里面的一切众生。所以,不要伤害众生。

第二是不偷盗。我们不可以任何的方式或方法,去盗取属於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偷、不管是强,或者其他的手段,叫做不与取。英文翻译为TAKING THE NOT GIVEN。

第三是不邪淫,是指男女之间的关系。在家的佛教徒,有家庭的、或夫妻关系的,是属於正淫。若超越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邪淫了,就是破坏别人美满的家庭幸福。我们要学习将人做好的话,就不要去犯不邪淫戒。现在的社会,许多问题都是从邪淫开始。尤其是现在的媒体,都是在宣扬杀、盗、淫、妄。从电影、电视、电视剧,甚至是小孩子看的卡通,都是在宣扬杀、盗、淫、妄。杀、盗、淫、妄,是根本的问题。

第四条戒,就是不妄语。前面的三条戒,是止我们身体去造的业,即是杀、盗、淫。第四条戒,就是止我们的口业。

这四个是根本戒,杀、盗、淫、妄。第五条戒是不饮酒,包括了毒品的问题。不管是饮酒,或是毒品,当我们的头脑不清醒了,就会去犯前面的四条戒。

这是做人的基础,大家不必害怕受五戒。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没有受五戒,就可以去偷东西。但是试想想,你偷了东西被抓,难道跟警察说我没有受五戒吗?你杀了人,难道会因为你没有受五戒而不用受果报吗?这种人是愚痴。

就因为我们受了五戒,它会成为一个力量来提醒我。还记得,以前见过一位藏传的法师。他第一次到澳洲,有很多洋人去参加他的静修营。间中,他们要受八关斋戒。他们澳洲人,平常买苹果是整箱买的,而一箱的苹果才两块钱。所以,他们很习惯吃苹果。那么,有一天,有一个外国人,因为习气,所以一看到苹果就拿来吃了。吃了之后,他看到法师时,才想起自己受了八关斋戒,是过午不食的。然后,他就很不好意思。

那法师就很风趣地说, “ 这非常好! ” 他就觉得很奇怪为何法师如此说。法师就解释说,因为之前在没有受八关斋戒时,他们在吃苹果的时候是没有正念的、没有Mindfulness的。现在受八戒了以后的他,是属於后知后觉。后知后觉,总好过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我们就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当我们做不对的时候,过后还会有一股力量告诉我们。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受五戒,这并不是佛陀逼我们的。而是我们通过受了五戒,在我们的行为上就不会造杀、盗、淫、妄得身、口业了。

现在我向大家大概介绍十善。十善的重点,是众善奉行,就是身口意方面都要守得很好。身方面,就是不去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方面,不只是不妄语,也包括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四种,是守着我们口的业。要守护我们的意业,就是不贪、不嗔、不痴。若我们去杀生、妄语等,这些皆是黑业。相反的,若我们依着十善去修的话,这就是十种的白业。不只是不杀生,也要护生,放生。不只是不偷盗,去布施等等。

因此,十善的精神是在於积极地,往善的方面。五戒,重点是止恶。出家的不违反在家的五戒十善。在家的五戒十善,就以下士道或者止恶行善,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看到泰国有个僧团,他们在家的成员很强调每个人要守五戒,所以你去那边没有东西会被偷的,因为每个人都守五戒。这个真的很不简单,但他们还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台湾,在家的团体组织里面,他们也有更进一步要守好十善法。今天,就让大家了解到这里,大致上就是提到佛教的道德学和五戒十善。所以,真的很鼓励大家能够发心去修。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