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fsoo on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昨天晚上,我们所介绍的经文,是这部经的六种成就的概要。其中也说明所有集会闻法的听众,有声闻弟子、菩萨至天人众。在古时候,法师们讲解这部经时,把以上所谈的部分,列为序分。再把以下的另一部分,列为别序。
如果我们有看过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大师把以下这一小段的内容,开始提及信、愿、行,即净土三资粮,列为序分之别序。 经文: 别序的部分,经文:「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就相等于旧译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有时候,我们把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而十二部是指: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和论议。我们这部经是属于无问自说。意思是指没有人请问,而佛自己宣说的。 很多经典,在经文的开端,通常有一位当机者提问世尊。这位当机者有可能是佛的声闻弟子,或者是菩萨请问佛,而佛就慈悲为众生解答。这位当机者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他的提问,我们现在就没有经典,更何况是修行的法门。正如我们用现代的理念,需要有人在讲座会当中作出提问,那么在回答的当儿,大众也一起受益。 这一部经的地点是祗树给孤独园。在众多人集合听闻佛说法时,世尊就告诉舍利弗,关于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净土。舍利弗并没有提问,而是佛自己告诉舍利弗,是无问自说的。经文中一直重复舍利子的名号。舍利子或舍利弗是佛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他为这部经的当机者。 接下来的经文,佛就问舍利子:「你可否知道,在我们这娑婆世界的西方,离开这里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梵文里俱胝KOTHI和那庾多NAYUTA是形容非常大的数目,是指经过很多很多的佛土的意思。在旧译里,鸠摩罗什大师译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十万亿」是一种表法,是指一个非常大的数目的意思。当然KOTHI和NAYUTA所指的不只是十万亿。 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佛的宇宙观超越其它宗教的导师或教主,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他们所能看到的宇宙是有限的。因此佛教只能用十方或六方来做代表空間。犹太基督教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宇宙的中心,但佛教却认为宇宙是无边际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所以我们说他们的宇宙观是有限,这是因为他们所能够看到的是那么小、那么的近。 佛陀告诉我们,宇宙里有很多很多的世界和佛土,而我们这个世界就称为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佛世界。离开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遥远的西方还有一个佛世界,梵文称之为SUKHAVATI,中文翻译为极乐世界。 这个世界里,「其中世尊」或者旧译的「其中有佛」,就好象我们娑婆世界的佛是名曰释迦牟尼佛。那么极乐世界的佛,在旧译里是译为「阿弥陀」。「阿弥陀」原本在印度话里是分为两个字来解说,所以玄奘大师的翻译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无量寿」梵文是AMITAYUS;而「无量光」即AMITABHA。梵文「A」, 读着「阿」,是「无」的意思。换句话说每一个形容词的前面加上「A」字,就会变成「无」或相反的意义。现在我们把佛的两个名字合而为一,即阿弥陀,就是本来的印度话AMITA。原本AMITAYUS,-YUS是寿,即无量寿的意思;AMITABHA,-BHA是光,即无量光之义,所以把它合起来称之为阿弥陀佛。 这是一种很高超的翻译,但是我们要注意,有时候我们会把本来的「阿弥陀佛」念作「弥陀佛」,这就很冤枉了,因为它跟原本的意思完全相反。本来是无量光、无量寿,但若你一念错,就变成他的寿命和光都是有限的,这个一定要特别留意。另外,有人曾经问师父,我们念佛,到底应该念成「阿」弥陀佛还是「O」 弥陀佛。我们应该念作「阿」,因为原来的印度话就是AMITABHA而不是OMITABHA。 接下来的经文:【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如来应正等觉即是佛的十种称号。十种的称号:一、如来;二、应供(阿罗汉) ;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世尊(BHAGAVAT) 。如果我们念诵八十八佛(《礼佛大忏悔文》),经文前端就称念这十种的称号。「正等觉」就是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的另一种称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或者是阿弥陀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字,因为佛有十种称号。 经文【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这段比旧译描述的更为详细:阿弥陀佛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为这个世界的有情宣说这个甚深微妙之法。然后让这些有情得到殊胜的利益与安乐。 这部经,从一开端至结束,都是佛向舍利子或者舍利弗提问,然后慈悲作出答复。就如接下来的经文:【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向舍利弗提问,是何因何缘这个佛世界称为极乐世界(SUKHAVATI)呢?佛自己就回答说:「因为在这个世界里的众生都是没有一切的身心忧苦。」旧译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苦,就像新译里所讲的身心的忧苦。我们生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就有身和心所带来的痛苦,我们称之为「五蕴炽盛苦」。 藕益大师把这段经文列为别序。为何要把它列在序分里?藕益大师告诉我们有关经文在这部经中,是要明示三个要点,即信、愿、行,「三资粮」。经文下来的正中分和流通分也是讲述信、愿、行。 以前的人,如果要出远门,就要备有资粮,随身携带粮食、水和钱。不管是旧译还是新译,它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经过十方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曰极乐。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若依报和正报都具足,那就圆满了。佛陀为我们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归纳起来就只有两种,即「有门」和「空门」。 《般若经》是讲空门的。属于般若经的,有《金刚经》。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再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讲的是「无」 或者是「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阿弥陀经》里却讲「有」;有世界名曰极乐,而且还说有佛名曰阿弥陀。在这部经里,佛说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佛是绝对不打妄语的。我们修这个法门的人,就要深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 在马来西亚我们这一片土地上有着不同源流和传统的佛教,有时候会面对麻烦,比如说,佛教徒当中也不是每一位都是念阿弥陀佛的。在南传的佛教里没有提到有阿弥陀佛,甚至在汉系的佛教里,十三个宗派也不是每一宗都讲阿弥陀佛。有时候,我们会碰到南传的信徒,包括了一些南传的法师,他就会跟你说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观世音菩萨。如果有位老菩萨,他是一生都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菩萨,突然间你告诉他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观音菩萨。他不信你还好,如果他信了你,那就糟糕了。他一生念的阿弥陀佛,就因你的一句话,将会前功尽弃,信念破天﹖。 以前,因为资讯工艺不发达,所以佛教徒之间很少相互沟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今天,BUDDHISTS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OUGHT TO KNOW AND RESPECT THE TEACHINGS OF OTHER TRADITIONS。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檀香寺和三慧讲堂同时打佛七。檀香寺是属于较新的道场,可能有些人還不認識檀香寺。如果有一 個从吉隆坡来的信徒,报名参加檀香寺佛七,到了槟城时,刚好问到一位不知道有檀香寺的人,并告诉他槟城没有檀香寺,他就会很着急,不知所措。因为他要去的目的地是檀香寺,听到槟城没有檀香寺时,那就麻烦了,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反的,對另一位要到三慧讲堂打佛七的的吉隆坡的信徒,槟城有没有檀香寺不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你是念阿弥陀佛的,那样你就要绝对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佛所讲的法是应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人,而对症下药。佛说法,绝对不是只有单一的方法或法门。佛说「空」说「有」不相互矛盾。在这几天里,我们只跟大家说「有」,不谈「空」。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下来的一段的经文,就是要启发我们的信心。这个部分是属于经文的正中分。为启发我们的信心,而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的庄严。所谓的依报庄严,就是佛土的环境之殊胜与庄严。犹如我们来这里打佛七,感觉这个道场的庄严。一个道场的庄严,或者是一尊佛的像好庄严,让我们一看到就马上生起庄严和恭敬心。这就叫做依报的庄严。我们到这里来打佛七,不仅是环境的庄严。大家可否还记得,第一天法师们要求大家要「庄严道场」 ,这是讲「人」的庄严,就是所谓的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是讲环境,正报的庄严是讲极乐世界里的众生之庄严。不论是人、天、声闻弟子、阿罗汉,或大菩萨,都是这样的庄严。从这里可启发我们生起深信不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