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A A +A

檀香普门品在线共修 | Than Hsiang's Pu Men Pin Online Gong Xiu(29/11/2024)

檀香晚晴苑理事陈日隆居士分享「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2024年11月29日(星期五)陈日隆居士分享「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陈日隆居士是檀香寺在家僧团成员,早年考获马大理科硕士以及国际佛教大学佛学硕士,目前任职光学工程师。

陈日隆居士分享圣严法师著的《学佛群疑》中的〈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提到,传说中,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不过,根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六祖惠能大师虽不是学者,但不可能目不识丁。

在中国佛教祖师当中,除了传说六祖惠能大师为文盲之外,尚无第二者。

从印度释迦世尊开始,传承至中国历代的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份子和大学问家。(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

「上上等人」一般是指不需教育﹑不需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能够掌握根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

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上上等人」当然不需知识和学问。可是,见性开悟之后,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还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学习的方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练。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后,都需要经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代诸大祖师及三宝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

唯悟法师《菩提道次第论讲记》第53页〈善知识应具德相〉,谈到善知识的十个德相,即: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教量;
五、证量;
六、德增上;
七、善巧说;
八、具悲心;
九、具勤勇;
十、不怕厌烦。
(相关内容,欢迎浏览 https://anyflip.com/bookcase/tmrav

那么,该如何选择明师呢?

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假使千万疑问能在一语之下彻底点破,那就是你的明师;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经教,纵然踏破铁鞋,访遍天下,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层层剥落心中的块垒,虽无法一时将无明的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

「中等人」通达经教,辨别选择明师,避免盲修瞎炼。

修念佛法门的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环境不许可,当然,只要抱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够了。但是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像卢山的慧远,以及唐代的道绰、昙鸾、善导、迦才,到明末的莲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诸大师,都是通达儒、释、道三教的饱学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么能说念佛不需要经教呢?不通法义而仅念佛,怎么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所谓净土又有几种呢?

由此可见,净土祖师也是饱学之士、大思想家。念佛也需要经教。

「下下等人」一般不知发问,只知照著去做;若能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帮助他人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于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么能够产生劝化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练、邪正不分、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么能够自利利他,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呢?

「下下等人」若能学习经教法义,能够自利利他。

不过,要注意的是,人在正当用功之时,不论参禅、念佛、修显、修密,都要求「心无二用」,不得一边修行,一边思考经教,或以经教的内容、法义来时时对照自己修行的情况,那是种扰乱,是修行的大障。

因此,用功时,应「心无二用」,勿分心思考经教。

但是,在修行之前的认清指标,及修行以后的印证情况和指导后学,经教的研读却是不可或缺的。

总结来说,祖师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上上等人」也需要通达经教,方便度众;「中等人」通达经教,辨别选择名师,避免盲修瞎炼;「下下等人」若能学习经教法义,能够自利利他。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 https://www.youtube.com/live/ypKUyYoyMgc

将佛学讯息传递出去,以接引更多人学佛,继续在学佛道路上精进,听经闻法。
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连接 Follow us on:
https://linktr.ee/than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