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mitted by MeiYue on
檀香寺主三和尚唯悟法师带领大家念诵三称佛号和发愿文后,慈悲为戒子们开示。法师表示将利用两天的时间来为大家介绍四种念佛的方法。
唯悟法师强调,在这四个念佛方法中,以印光大师教导的持名念佛最为普遍。其次是观想念佛。法师提到,在其中两天的三日共修会里,将比较详细地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念佛之内容。
第三种是观像念佛。我们殿前这尊阿弥陀佛的圣象,其手印即是接引佛。法师告诉大家也可以对着立体的佛像或者是绘画的佛像,将其当作我们的观想对象。因此,我们在念佛时,可以看着及专注在佛像上。在持续念佛之后,当眼睛闭起来时,这佛像已经留在我们的意念之中,依然可以看到佛像,这就是观像念佛,是以佛像作为目标。
第四种是实相念佛。三时系念佛事时,修持的佛法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就包括了禅宗的实相念佛。今天,唯悟法师将要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
在中国传统佛教中,据说达摩祖师与中国有缘,而前来中国。他在少林寺闭关九年之后,所传下的法,一脉相至六祖慧能大师。禅宗祖师的法门代代相传,传到慧能大师之后,他将禅宗的再广传,分成五个支派。唐朝时期,禅宗佛法最为兴盛。当时中国的禅宗也传到韩国和日本,两国也因此有禅宗的。
然而,唐朝以后,到了宋朝的时期,念佛法门就开始普遍了。它几乎取代了禅宗,成为最多人修持的法门,而禅宗的一些祖师也主张禅净双修的法门。
净土宗有三部重要的经典。其中,《佛说阿弥陀经》最为普遍,常用于早晚课。这部经主要教导我们要持名念佛,一日至七日,便可达到一心不乱。法师亦提到,若往生时不起颠倒心,便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外,还有一部更为详细的经典,可称为大部《阿弥陀经》;而《无量寿经》则详细的介绍了阿弥陀佛的因地因缘。他本为皇太子,后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以成就一个庄严的净土 - 极乐世界。其内容都记载于《无量寿佛经》中。
另外还有两部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们并非完整的大部经典,而仅是大部经中的独立章节。
去年的佛三,法师介绍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他通过念佛方法而证得圆通。除此之外,也有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即是通过耳根而证得圆通。这些皆是祖师们,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的秘诀。我们念佛的声音,或者共修时所听到大众念佛的声音,不管是大声念,绕佛念,坐着念,甚至止静的时候,念依然还在我们的心里。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谈的方法。印光大师在此上再加上用耳朵来聆听佛号声,便可达到观世音菩萨的圆通。
今天法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佛说观无量寿经》以及之前所提及的佛经,在中国佛教传统中,都源于印度佛教,始于释迦牟尼佛时代。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并在灵鹫山等地方说法。后来在南部的竹林精舍,以及北部祇树给孤独园中的祇园精舍,宣说了很多的经。
后期,佛教在印度分化为十八个部派。僧团最初是统一的,后来分裂为上座部(长老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及其分支派系中,大约有十个宗派。大众部大约有八个支派,两者相加起来共十八个支派。
其中一个部派位于现在印度的巴特那(Patna),即阿育王时期的华氏城(Pataliputra)。 此处的方言是巴利文。 这个派系后来传入斯里兰卡,使斯里兰卡因此而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所以,唯有这个派系是以巴利语传承佛陀的教法,包括经、律、藏,通过锡兰文或者上座部佛教所传播。这种传承后来不仅传到斯里兰卡、还传至缅甸、泰国、柬埔寨、辽国以及中亚的一些国家。这形成一个主流,被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为“Theravāda”。
其余的十七个支派都使用梵文,他们的经典后来也都用梵文记录下来。这些支派的佛教传承至今,主要分布在中亚、如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其他一些以“-坦”字结尾的国家。
当时,在非常护持佛教的迦腻色迦国王(Kanishka)因缘下,佛教在这些地区得以发扬光大。中国的佛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最初,是印度的法师将佛法传入中国。后来,也有中国法师到印度取经,例如最早的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他们都通过丝绸之路的陆路前往印度取经。他们取经时主要经过的地区,都是受梵文佛教的影响。他们首先抵达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亚,例如阿富汗被塔利班炸毁的大佛事故,玄奘大师在其记录中也有记载。
因此,一个大主流的佛法,就是梵文支派佛教影响很大。在中国佛教以及比中国佛教晚一些出现的藏传佛教中,其经典几乎都是从梵文翻译的。这包括了法师刚才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的内容。
法师接着讲述了关于《佛说观无量寿经》的缘起。在南部王舍城,有一位频婆娑罗王。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时,来到南部,与频婆娑罗王结下了善缘。频婆娑罗王本请求释迦牟尼佛留在王舍城,并愿意分一半国土给他。但释迦牟尼佛拒绝了频婆娑罗王的好意,只承诺成道之后会回来度化他。
频婆娑罗王居住于王舍城。他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阿阇世听信了提婆达多的挑拨离间,因此将他的父王囚禁在监牢中,并禁止群臣接近他。除此之外,阿阇世王还断绝了父王的饮食。
其实,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回到净饭王皇宫,度化了许多太子出家,包括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的野心很大,修行却不佳。他想带领僧团,却没有获得释迦牟尼佛的同意。因此,提婆达多次想要陷害佛陀,但都未成功。有一次,他知道释迦牟尼佛要经过的地方,便推下一块巨大的石头想压死释迦牟尼佛。但他的计划失败,石头仅伤到佛陀的脚。
法师接着提到,五逆恶罪包括杀母、杀父、杀圣人(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提婆达多犯下的就是破和合僧。由于他失败陷害佛陀及不成功带领僧团,便另立一个党派,专门与释迦牟尼佛对立。
当时提婆达多需要资源,他得知了阿阇世太子与其父王的一段因缘。提婆达多借此机会,希望借助太子的力量去争夺王位来护持他。此时,频婆娑罗王的皇后韦提希夫人,非常担心频婆娑罗王会被饿死。她想了一个方法,沐浴之后,用小麦粉和酥蜜涂遍全身。作为皇后,她在佩戴的宝冠璎珞中盛满了葡萄浆,秘密地带给频婆娑罗王食用。基于食用了韦提希夫人带来的食物,频婆娑罗王得以存活。同时,他还有机缘聆听目犍连尊者和富楼那尊者为他说法,因为他曾祈求释迦牟尼佛派遣两位大弟子前来为他说法。
阿阇世太子本想饿死父王,后来询问侍从,才知道原来是母后设法维持父王的生命,而且还有佛弟子为父王说法。这时,阿阇世王大怒,持剑要杀害母后,但被两位大臣冒死劝阻。在印度历史中,为了争夺王位而杀害父王的事例不少见,但从未听闻有人杀害自己的母后。
刚才提到的五逆恶罪是把杀母放在最前面。两位大臣告诉阿阇世王,如果他去杀他的母后,就等于他们是属于印度的刹帝利种族。印度有四大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所以,两位大臣表示如果阿阇世王犯杀母罪,他们就不愿再追随他了。两位大臣以手按着剑,退后而去。
阿阇世王听完后,心生惧怕。他不敢杀害母后,便将她关在深宫之中。韦提希夫人因此悲痛欲绝。她从幽静处遥拜释迦牟尼佛,哀求佛陀派遣目犍连和阿难尊者前来救助她。当时,佛陀正在灵鹫山。
法师接着提到,如果我们去印度朝圣,也会到灵鹫山参访,它距离南部王舍城不远。当时佛陀就在灵鹫山宣说这部经。佛陀知道韦提希夫人的祈求,便亲自带着目犍连和阿难尊者从空中飞过来,现身在韦提希夫人面前。
当韦提希夫人见到释迦牟尼佛亲自前来,便向佛陀叙说自己过去犯了怎样的罪,以至于生出如此一个想要杀害父王的儿子。其实,间中还有一段叙述他们之间的因缘,但在这部经文中并没有提及,所以法师便不再展开,以免故事过长。
韦提希夫人知道是提婆达多和太子两人一同计划想夺王位,陷害频婆娑罗王。接着她便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和提婆达多是以何因缘成为眷属。
以上这段故事显示了韦提希夫人痛苦的体验。基于此因缘,韦提希夫人恳求释迦牟尼佛为她广说一个无忧恼的地方,让她能够往生到一个清净国土,而不要再留在阎浮提(娑婆世界),这三恶道之苦及充满造恶业众生的五浊恶世。接着,韦提希夫人发愿未来不闻恶声,当下向世尊五体投地,哀怜忏悔。她祈愿佛陀教导她关于清净业处,即祈求释迦牟尼佛介绍她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从这个要求中,我们就能看出韦提希夫人强烈的出离心。
法师也提到,修行要有很强的厌离心或出离心为动机,包括念佛法门。我们可以从韦提希夫人的故事中得知,她有很强的出离心,想要脱离娑婆世界的痛苦。于是,释迦牟尼佛便从眉间放出五色光,照遍十方无量世界。这光明在佛顶旋转,化为金色光台。十方无量国土都在光台中显现。佛陀此举是为了让韦提希夫人看到不同的佛土、不同的净土,让她做出选择。韦提希夫人在佛力加持之下,看到了为她所显现的无量佛刹,最终她选择了无量寿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宿。同时,她恳请释迦牟尼佛开示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由于韦提希夫人的恳求,世尊便为她宣说了这部往生净土的法门。在未分享十六种观想之前,释迦牟尼佛没有忘记他的护法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当时仍被囚禁在监狱里。于是,释迦牟尼佛即便微笑,从佛口中放出五色光,照耀着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虽然频婆娑罗王身处监狱,但他的心眼不再有障碍。他遥见世尊,并接受了佛陀给予他的祝福。随后,他向佛陀作礼,并修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声闻乘中四果的第三个果位。阿那含果位意味着不再轮回婆娑世界,最终会成就阿罗汉果。所以,释迦牟尼佛解救频婆娑罗王,让他成就了阿那含圣果。
接下来的经文主要讲述十六种观想。在修这十六种观想之前,还有一段是讲述修净业三福。十六种观想中,实际上分为十三个观想,观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菩萨。
最后就是关于三辈往生的果位。这些内容,法师明天会为大家介绍下面的净业三福和十六种观想。十六种观想的内容很长,所以只会选择性地为大家简短介绍。
接着在剩余的时间,法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人真事。有一次,法师去泰国国际佛教大学的时候,当时来了一位来自乌克兰的洋人。他要求法师帮忙替他延续签证。法师便问他是否有兴趣读书,如果愿意,法师可以替他办理读书签证。但这位乌克兰洋人说他是来泰国修行的。因此,法师便回答无法替他办理签证。随后法师告诉他,将于第二天回槟城。如果他的签证差不多到期了,可以跟法师一起回槟城檀香寺,在槟城办理延续签证的事务。
后来法师询问他到泰国不念书,是在哪里申请的签证?这位乌克兰洋人告诉法师他是在东北部一个森林道场修行。法师接着问他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他用英文说是为了“Spiritual result” 。法师进一步提问他所谓的 “Spiritual result” 具体指的是什么?他的答复是证得初果。由于这样的因缘,他后来就回到泰国,继续在森林道场修行。
几个月之后,这位乌克兰洋人通过电邮要求与法师见面。但当时法师不在国际佛教大学,一周后才会来大学。后来他再次来到大学与师父会面,目的是恳求法师为他授菩萨戒。法师提问他为何要受菩萨戒?他告诉法师,他已经证得初果了,所以便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他说在乌克兰时,他最早接触的是非常强调菩提心的藏传佛教。基于这因缘,他要求受菩萨戒。在藏传佛教中,这被称为 “Bodhisattva vow” 。之后,法师也向他确定证得初果一事是谁鉴定的?是他自己吗?这位乌克兰洋人的答复是禅师鉴定的。
法师觉得这位洋人很有趣。他的修行与佛教所讲的次第相关,慢慢的进步。这是法师所认识的乌克兰人,名叫Alec。后期,Alec仍然继续与法师保持联系。
好了,今天的开示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