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寺主三和尚唯悟法师慈悲开示:2025年念佛三日共修会(第三天)

-A A +A
笔录&整理:方媚怡

首先,檀香寺主山和尚唯悟法师带领大家三称佛号并称念发愿文,随后开示。法师希望大家在今天念佛中有所进步,因为“念佛三日”共修时间很短。

法师接着开示《佛说观无量寿经》。由于这部经文很长,法师会先为大家讲解修习净业三福。此外,经中还有更长的篇幅讲述十六种观想。在十六种观想部分,法师将简单介绍其主要内容,并选择性地讲解其中部分观想,包括第一观、第九观和第十六观。

法师首先介绍修习净业三福,将其形容为净业修行的基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

这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修行次第。第一福,经文内容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部分属于修人天福报。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部分属于修声闻缘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部分属于修行菩萨之福。

在昨天的开示中,法师曾跟大家提到一个真人真事,是关于一位来自乌克兰的洋人名Alec菩萨。他的真实故事,将这三个层次的修行都带出来。

虽然这部分提及的“受持三归”属于第二福,但若论修行次第,汉传佛教所阐述的则是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第一福是修人天福报;第二福是修声闻缘觉;第三福是修菩萨道。

在藏传佛教中,修行的次第被划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其中,受持三归可以被列为第一层次的次第。然而,无论是受何种三归,例如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或是出家人受持的沙弥、沙弥尼戒,所有的这些戒律都是建立在受三归基础上。因此,在受戒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宝。这部分内容旨在跟大家阐述修行的次第。

这十六种观想是释迦牟尼佛向韦提希夫人所讲的十六种观想方法。这十六种观想又可分为散善三观和定善十三观。定善十三观是前面的十三种观想,而散善是指后面讲的三辈往生,又分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九品往生。这九品的内容正是最后的这三种观想所涵盖的。

因此,定善十三观,从第一观到十三观,源于韦提希夫人请问佛陀如何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佛陀分别向韦提希介绍了这十三种观想方法: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和杂想观。佛陀在经中指出,修这十三种观想,即可见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国土。

所以我们今天晚上选择介绍第一观、日观。经文提到,只要我们不是生来就失明,都能够观想日落的景象。当我们端正地坐着面向西方,专心谛观日落之处,让心念坚住专注,不移转,那么见到的日落就像悬鼓一般。经文介绍:“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就是说无论是在观想时睁着眼睛看日落,还是闭着眼睛观想,都能看得非常清楚。这就是第一日观的观想。

接下来是第九真身观,即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这部分内容也相当长。佛陀向阿难尊者说,要知道无量寿佛,他的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他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这是印度人形容极大数目的一种夸张描述。

但是经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我们在念佛香的时候,我们有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这句偈语的内容,其实就包含在这段观想经文里,也与《无量寿经》中的描述相符。

接着经文说,佛的眉间的白毫,右旋(顺着时钟的方向)宛转,大如五须弥山(“白毫宛转五须弥”)。佛的眼睛如四大海水般,青白分明,(“绀目澄清四大海”),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光中化佛无数亿”)彼佛的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的菩萨,以为侍者。(“化菩萨众亦无边”)

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接着说他的每一个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是四十八愿度众生。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就是九品咸令登彼岸。

所以,我们念这偈,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里的第九观想。其实观想比较困难,念诵偈语反而比较容易。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闻白毫相者,这八万四千相好,自然会现前。

经文接着说,见到无量寿佛者,即能见十方无量诸佛。因此,见得无量诸佛,诸佛会现前来授记,预测他们以后将会成佛,是为遍观一切色的这身相。这就是第九观。

今天在这里我们只能够选择第一观和第九观为大家这样简单的介绍。最后,在散善三观中,我们讲述了三辈九品往生净土的观法。这散善三观,包含了第十四观、第十五观和第十六观的内容。

这三辈九品往生,主要分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其中每品又分为上生、中生及下生三类。所以,就成了这三辈九品的往生。经中将每辈三品归为一观,这三辈总共是九品。这九品用我们的话来讲有九种 “Pangkat”(等级)。所以,我们念的偈语中,“九品咸令登彼岸”,就是指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从这十六种观想法可见,不论是何种众生都能够通过这些观法,往生西方极乐国土。那么在经文的下半部分,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讲到下品下生,即第十六观。

讲到下品下生时,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众生,在他们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那么遇到善知识、善友教导他称念佛名,或是为他演说妙法,那么凭此功德,他就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临终十念往生,便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和究竟的方便。这里再做个比较,与《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时,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提到,念佛可以往生,唯有犯五逆恶罪和诽谤正法的人除外。

所以在《无量寿经》或者大部的《弥陀经》中,是讲说犯五逆恶罪是不能往生的。但是,在这部《观无量寿经》中,却提供了究竟的方便,即犯五逆十恶的罪业众生,在临终时,若有因缘遇到善知识来教导和引导他,他也能够往生。

因此,经文中,释迦牟尼佛,告诉当机者阿难以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造作不善业,这五逆恶罪是最重的恶业,具足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他们要很多劫。要受极重的苦,故说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所以,这是一个很特别、很极端的例子:犯五逆恶罪的众生,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安慰他,为他说法。如果在这种时候,善知识不可能去教他很难的观想的这个方法,像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这对他没有益处。善知识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念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那么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

这是这段经文,即第十六观教导的方法。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这就是下品下生,临终时念佛十念,即可往生。所以他不是马上花开见佛,听闻阿弥陀佛说法。而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形容为十二大劫,

这莲华方开。然后也不是听闻佛法,见到阿弥陀佛,或者是无量寿佛,那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么以这大悲的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因此众生,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因此,听闻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教导,然后他们又发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这是下辈往生里面最低的叫做下品下生。那么跟他的上面,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这个合起来呢,是下辈往生想,就是第十六观。

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最后的三个观想中,最后一个观想的三分之一的部分,为大家介绍,让大家对《观无量寿经》中十六种观想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观想念佛是什么,以及如何修,是否容易修。经过我们的介绍之后,大家应该心里有数,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有办法去修的。所以到最后,讲回来还是持名念佛。在四种念佛方法中,依然是持名念佛最实际,最容易,也最受用的。

最后,经文的总结论,即得益分,叙述了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说这部经的韦提希夫人,以及随从她的五百个侍女,他们都见到了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有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因此得无生忍。这无生忍,是修菩萨道次第中的一个果位,就好像修声闻乘有初果、入流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阿罗汉果)。我们讲到Alec的例子,他的目标,就是证得入流(初果),至少他肯定能最终脱离六道轮回。

法师接着提到,昨天跟大家介绍了释迦牟尼佛的护法频婆沙罗王。释迦牟尼佛去度化他,使他证得阿那含果(第三果)的果位。而菩萨道是分成十地菩萨的。当达到十地菩萨中的无生忍(第八地菩萨)时,他就有条件可以到十方不同的世界去度众生。

我们常说我们要发愿往生,发厌离心,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发愿回归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因为我们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但是,你要证得无生忍,你才有能力回到不同的十方世界去度众生,看你与哪个世界有缘。所以说,她们证得无生忍,发无上的道心。最后,释迦牟尼佛授记她们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这便是我们今天晚上跟大家所做的开示内容,主要讲解了修习净业三福和十六种观想的内容。法师接着提到希望通过昨晚和今天的开示内容,大家能对四种念佛方法中的观想念佛,以及十六种观想念佛方法的内容和修持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最后法师提到,今天晚上的开示就到这里。因为今天要介绍的内容比较广,所以法师讲得比较快,很多内容都是简略带过。法师希望明天大家,真正投入到念佛中。这两天主要是念佛,法师鼓励大家不要放弃,明天还有最后的念佛和大回向。希望大家继续专心念佛,一起在这次念佛三日共修中获得很大的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