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概述(六)

-A A +A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在上一期,我们已概略讲完了本经上卷的经文内容,现在继续为大家介绍下卷的经文。经文上卷的内容最主就是讲述「弥陀四十八大愿」,而下卷最重要的一段就是讲述「三辈往生」。

          在还未提及「三辈往生」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经文里所讲的「正定聚」之意义。「正定聚」,其实在之前当我们讲述弥陀四十八愿时已有提过,相信大家还记得。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再重讲一遍。经中说:【若有众生。生彼国者。悉皆住于正定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这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称为三定聚。正定聚是相对于邪定聚和不定聚。如果我们是以善根的有无或是深浅来谈,众生也可分作此三类:第一类的众生就是肯定能够证悟证道,称之为正定聚;第二类就是相反的邪定聚,是肯定不能证悟证道的众生和第三类乃是前面两者,正定聚和邪定聚之间的随缘化度者,叫作不定聚。下卷的经文中,一开始就先强调无量寿佛,他方国土的众生都是住于正定聚,就是肯定会成就、会悟道的众生。在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肯定能够证悟证道,因为那里没有邪定聚或是不定聚。相反的,在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心都很散乱,而且心识都往外去攀缘,外境的所见所闻,很快就把我们引诱过去。我们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心就很容易起伏动摇,这就叫作“心随境转” 。

         一般上,人如果遇到顺境的时候,心情就很平静,遇到逆境,他就没办法把心定下来,而遭受外界的环境所转。结果我们难受、难过,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够自主的,称之为“心随境转”的现象。但是到了无量寿佛的净土的众生,因为在那里有清净庄严的环境和设备,以及音声(念佛、念法、念僧) 的摄受感染 ,所以他们的心都很静很定。那里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的心境都与佛法相应,与三十七道品相应,同时往生净土的众生,他们的信愿都具足,所以是决定能够悟道,都住于正定之聚。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修持得很好,就是属于正定聚,也能够证悟证道。另一种极端,就是没有机缘遇到正法,也没有办法去度化,那就叫作邪定聚,再来第三类,在这两者之间的,也许还有一份希望,这便是属于不定聚。

          以下一段经文也是非常的重要【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里的「十方」是指东、西、南、北四个主要的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一共八个再加上和下两方,总共是十方。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后面的一段经文,六方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讲十方佛称赞无量寿佛之功德,无论如何,不管经文里是讲十方或是六方,其含意都是指整个空间。以上的这段经文是指我们刚才所说在小部经━《阿弥陀经》里,那段经文描述六方佛赞叹无量寿佛或者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接下来的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如果有众生听闻到无量寿佛的名号,或者我们比较熟悉的阿弥陀佛名号,就会生起了信心和欢喜心,就好象经文所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句【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就是说明所有的众生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就能够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乃至一念之间,至心回向,要发愿往生无量寿佛的净土,这个人即得往生,往生到安乐国或是极乐世界,的确是非常的容易也很殊胜,所以我们称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这个法门为「易行道」。在相比之下,其它的法门就叫作难行道。其它法门都是要靠自力,但是这个法门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所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在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除了自力还有他力,他力就是佛的愿力。尽管如此,对这个法门我们不应完全有着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是完全靠他力的。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个法门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并没有什么两样,就是把“信者得救” 的观念混为一谈 。其实事实并不如此,在佛教教义里,我们的重点是强调因果的观念,这也包括了念佛法门,还是要靠自力,只是说这个法门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有他力。如果我们单单靠自己的力,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到自己的力量是很有限,尤其是日子久了,或者是学了一段时期,也许会起退心。或是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发生时,我们难免会灰心,对所修所学的失去了信心,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这个法门给了我们一种他力,就是佛的愿力;如果我们能够配合相应,便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譬喻,在我们小的时候,心里总是感觉到害怕,没有信心,如果有妈妈在身边,她无形中可以给了我们一种信心。如果让我们自己孤单一处,心里就很害怕了,尤其是在黑暗之处,有了妈妈的陪伴,我们就安心,继续往前走,这就是他力和自力的配合,所以念佛法门称为易行道的原理就在此。

        经文里所讲的忆念也有两个意义:第一种的忆念是散乱心的忆念;我们通常都有散乱心,但是在散乱当中,我们去想或是忆念阿弥陀佛或是无量寿佛,这就是所谓散乱心的忆念。另外一个忆念是叫作专注心的忆念,就是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如《佛说阿弥陀经》里所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这一段经文,给于那些常念《佛说阿弥陀经》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这一段经文也是整部《佛说阿弥陀经》的要点,也是它修行的方法。【乃至一念,至心回向】,这里的至心回向就是专注心的忆念。回向两个字,「回」是回转,「向」是去向。至心回向也有两个意义,第一就是往相回向;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以共同往生安乐国土或极乐世界。第二,就叫作还相回向,我们往生到净土了以后,成就一切功德,回来救渡娑婆世界的众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环境,要修行实为不易,但是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那里的环境就必定能够成就,成就以后我们再回来这个娑婆世界,来教化娑婆的苦难众生,让他们同生极乐净土,这个就叫作还向回向。

          经文里的「住不退转」,就相等于我们过去所介绍的《佛说阿弥陀经》里的经文:【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卑跋致】一样。阿卑跋致是印度话,翻译过来是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就有分为「位不退转」和「行不退转」等。这个在我们介绍阿弥陀经的时候,有比较详细的解说。现在我简单说明:我们学佛在还没有学到某一个果位的时候,是可能退转的。菩萨的果位就分成十地的,就是初地、二地、三地……。那比较前的果位还是会退心的。这是说我们修行到了一个层次就不会起退心,所以叫作不退转。

          以下的经文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就是我们这世间里五种极重的罪业。五逆是指:第一、杀母和第二、杀父;在印度人的文化里头,杀母的罪业比杀父来得更严重,是一件很难被大众所接受的罪业。我们就以观无量寿经前面的一段故事做例子,频婆娑罗王为了要夺取王位,就想要杀害他自己的父王,把父王关在监牢里,也不供给食物。王后为了提供足够的营养给国王,便把蜜糖涂在她自己的身上。但儿子频婆娑罗王知道后因为一时的嗔恨,也想把母后杀死。这时,诸大臣们就集体的反对和抗议频婆娑罗王的作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在当时的印度,有杀父抢王位这桩事,但从来没有听过杀母的。第三、杀阿罗汉;就是杀圣人,圣人之中的第一类就是阿罗汉。

          第四、出佛身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堂弟,他的野心很大,要佛陀让贤,继承佛位而做僧团的领袖。但是他又不能像其它的弟子,能够安分修行,只有一颗野心,和一般世俗的人一样,想要权力、去控制别人,反而在修行上没有真正的下功夫。佛却不让他带领僧团,提婆达多因为内心充满了嫉恨和不甘心,便多次想要陷害佛陀。由於佛的神通力量不是像一般外道的功夫或是提婆达多这一类人所能够伤害的,所以几次想杀害佛陀的计谋都失败。直到有一次,当佛正要经过一个山脚下时,提婆达多再次想要杀害佛,在山顶上把一粒大石头推下来,可是佛当时并没有被那粒石头压死,只是受了轻伤。这就是所谓经文里所讲的出佛身血。因为佛在圣人当中是无上和最高的圣者,不要说是杀害,出佛身血在佛经里头就是一个很大的罪业。再来第五、就是破和合僧;其实提婆达多也同时犯下这个罪业,本来一个僧团里并没有派系之分,但是后来因为自己的野心大,想要成立他的僧团,而靠着当时国王与他的友好关系,又加上可以受到很丰富的供养,所以有些弟子就跟随他,所以把僧团一分为二。这就叫作破本来和合的僧团。

          第一和第二个罪业,我想多数的人都不会去干这种事情,除非某一个人脑子有了问题,想杀害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杀阿罗汉,大概也没有我们的份吧,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真正证悟的阿罗汉住世的也不多,但是有时候以我们凡夫身,没有慧眼来辨别,既使是真正的阿罗汉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其实不要说杀阿罗汉,我们想要杀一个人的可能性也不高。接下来的是出佛身血也没有我们的份,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佛的出世。但是偏偏又有人编造出另一套的说法,认为毁坏佛像就是出佛身血,这是不合逻辑的。这一种说法的结果,你们知道谁是最麻烦的吗?看看很多的寺庙,都是满天神佛的,他自己不敢毁灭,希望别人帮他做,说起来,实在是有点不公平。其实佛像是可以毁灭的,如果一尊佛像是坏了的,或是很久了的,甚至有一些是纸的,已经破了,其实我们应该可以把它烧掉的。最重要而且也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应以一颗恭敬的心烧掉它,不要以一颗不恭敬的心随意放在树下或是乱扔。

         在这五逆罪里,反而我觉得大家应该特别要注意的是「破和合僧」。僧,如果我们以狭义的来讲,就是出家僧团。有时候我们有意或无意去讲一些是非,造成整个僧团分裂,这种情形很可能我们会去犯的。僧团是代表三宝,若是这个僧团破裂掉,对于佛教的继续弘扬肯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有很高的警觉心。从狭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不要去破坏出家僧团的和合。如果我们以广义的观点来谈,原本「僧」的意思就是「众」。我们皈依僧宝,严格上是指贤圣僧。贤圣僧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四种的圣人。僧,再有另外一层的解释就是指大众的意思,所谓大众就包括了四众的弟子,出家二众就是比丘、比丘尼,还有在家的两众优婆塞、优婆夷。所以广义的来说,如果我们去破坏一个佛教的组织或团体的和合,那么这也算是犯下了破和合僧的罪业。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小心和注意的。我们刚才有提到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但是如果你是犯了五逆罪里面的任何一条,那往生就没有你的份了。或者是诽谤正法,这也是相当严重的罪业,因为唯有正法能够救渡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

            讲到这个部分,顺便与大家提及,在于本经的这一段经文里是说,如果犯下这五逆罪就不能够往生,但是在观无量寿经就不是这种说法,那岂不是互相的矛盾吗?我们要知道本经所教导我们的就是要生起一种的警惕,警惕自己不要触犯这五逆罪业,同时也不要去诽谤正法。许多时候,由於我们有着先入为主的心态,就比如一个人,如果他是跟随南传佛教的,他可能就会说大乘佛教不是佛所说的,这个问题就大了,而且也是在诽谤佛法。你要做如此的推论,除非你是很肯定,而且是有根据的说明大乘的佛法不是佛所说的。无论如何,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很肯定的怎么说。时代的不同,现今的交通和资讯非常的发达,所以我们更应该互相乃至更深一层的认识和包容。我们自己选择修学一个法门是没错的,但是要懂得尊重和包容其他法门,要不然我们很可能就会去犯下诽谤佛法的罪业。所以本经的重点是说明或教我们要警惕和生起高度的警戒心。但是万一一个人已经犯下了五逆罪,比如说他已杀了他的母亲,而是在无知的情况下所犯下的,那观无量寿经就告诉我们,甚至犯下了五逆之罪,他还是有一份希望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在还没有犯下之前,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和谨慎,千万不能够疏忽。

          这一期,我们就谈到这里。以下的一段经文是本经下卷很重要的部分,我们等下期再跟大家详细说明。阿弥陀佛!